劉雙紅
廣東觀音山的觀音廣場,我獨沐蓮花寶座下的秋風里。
廣東觀音山位于東莞市樟木頭鎮(zhèn)境里,相傳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初入中土時首處停留之所。觀音乃“觀世音”的略稱,又譯作“光世音”“觀自在”,是西天佛國中的重要人物,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的左脅士。因其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在中國民間神祗信仰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其影響力甚至超越了其他一切諸神。
觀音山頂有一古寺,名觀音寺,始建于盛唐,古寺因有觀世音菩薩幻化三十六法身之說法,千百年來青燈不熄,香火不斷。而觀音廣場,就建在山頂巾央與古寺相依。廣場上,觀世音菩薩雄踞山頂。出發(fā)前當?shù)嘏笥迅嬖V我,那是全世界最大的觀音菩薩雕像,它凈高三十三米,重達三千多噸,是上好的花崗巖材質。你如果仰望栩栩如生的菩薩雕像,除了驚嘆藝術家的鬼斧神工之外,在心靈深處,一定會產(chǎn)生無限的崇拜和依賴來。那神圣的凈瓶和無所不能的凈瓶內(nèi)搖曳的柳枝,將是你永遠無法解開的死結。
其實不知從何時起,我開始不太喜歡在外游玩??赡苁且驗槟隁q的原因,我常常覺得,什么樣的景色,也不如內(nèi)心的景色好。那外面的,怎么看,也不過是刺眼的紛繁和煩耳的雜亂,再怎么也不能氣隨心順、情往爽歸。佛說,所有的境界都是以心為引導者。心是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既然我心如此,就不如獨自偏在一隅,天馬行空,信馬由韁,日華可以入腦聰智,飛瀑可以入血健精,怪石可以入骨固體,流云可以入膽壯志,霧靄可以入肝安魂。但我又終不是佛家,脫不了俗念。有時也難免有和人們出去走走的沖動,叫作散散心。不過就是在外游覽,我也還是喜歡將心凝聚一瓣,放置在我喜歡的一個狹處,避開人眾,隨心所欲地開花。盡管此為有些不合群,常常會被斥為古怪,但時間一長,習慣了,伙計們也就見怪不怪了。
這次我獨自一人上山,就為與同伴來一個徹底地避開,免得巾途我正在清凈時有人噦唣,甚至打折我與神仙通靈的小橋。
現(xiàn)在我就依蓮臺而坐。時值下午,秋風開始時緊時慢起來,游人也漸漸稀少。無數(shù)片發(fā)黃的葉子,在地上舞蹈和跳躍,青煙在空巾裊繞,整個廣場禪意朦朧,玄機無限。此刻《大悲咒》在廣場上空縈動,舒緩、激越、纏綿、哀柔。這就是梵音!在梵音之中,我漸入佳境。不由自主地回想我的忙碌、我的抗爭、我的計較、我的傷痛、我的等待、我的拒絕、我的收獲乃至我的纏綿來,在蔥蘢、曼妙的觀音山面前,在時光穿梭中的觀音廣場面前,一切竟然是那么地空渺和輕泛,皆不值一提。我忽然有了這樣的聯(lián)想,人死的時候,憂傷不再、焦慮不再、欲望不再,唯獨縹緲的快感包裹全身,哪里還有什么愛恨情仇?我在蓮臺之下這樣想著,身心已進入物我兩忘的狀態(tài)。似乎耳邊有人在誦讀《壇經(jīng)》巾的四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世間的一切,皆與我無關了。
這無疑是上天為我們在喧鬧的市井外辟出的一個孤寂之所,在嗆人的煙火外避尋的一塊安靜之地,在這熙攘的物欲之鄉(xiāng)偷得的一方閑暇之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