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銳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指出:“城鄉(xiāng)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的一生發(fā)展打好基礎?!倍變簣@安全工作是培養(yǎng)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護航艦,是幼兒園生存發(fā)展的關鍵。培養(yǎng)幼兒具有安全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是幼兒生存和健康發(fā)展的可靠保障。如何引導幼兒在活動中增強安全意識、學習自我保護一直我們幼兒教師所關注的重要課題。那么,該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安全意識,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呢?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和實際,特總結出以下幾種途徑:
途徑一:一日活動中培養(yǎng)安全意識
為確保幼兒在園的安全,幼兒園應把安全教育融入到一日活動中的各個領域,讓孩子們學會征服危險,保護自己。首先要讓幼兒明確日?;顒又芯唧w的安全要求,在哪些環(huán)節(jié)應該注意什么,避免不安全的事故發(fā)生。其次,教師還應該反復強化一日常規(guī)要求,幼兒年齡小,只是暫時記憶,需要反復強調,使幼兒形成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例如,在吃飯喝水時,先用手摸摸碗和杯子,以免燙嘴;水熱時要吹一吹再喝,避免燙傷,吃東西時不要嬉戲打鬧,避免食物進入氣管;行走時不要把手插褲兜里,不推別的小朋友;上下樓梯要靠右側走,不大聲喧嘩,不擁擠。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中指出:各種知識、技能學習和習慣培養(yǎng)都應在生活中進行。例如,飯前便后洗手,這一簡單的道理,幼兒都知道,可是要堅持長久、形成習慣就不那么容易了。為了讓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洗手習慣,并且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我們在洗手間水龍頭的墻壁上方張貼洗手方法的流程圖,共分六步:第一,掌心相對,手指并指相互搓擦;第二,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搓擦,交替進行;第三,掌心相對,雙手沿指縫相互搓擦,交替進行;第四,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轉搓擦,交換進行;第五,彎曲各手指關節(jié)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搓擦,交換進行;第六,搓洗手腕,交換進行。為了能吸引幼兒,提高幼兒洗手樂趣,我們還創(chuàng)編了《洗手歌》:挽卷袖,淋濕手,涂肥皂,搓小手,清水沖凈,擦干手。此外,我們還通過講述古代傳統(tǒng)美德故事、學習古詩詞以及游戲等形式,引導幼兒珍惜糧食,膳食均衡,養(yǎng)成不挑食、不浪費,飯前洗手,飯后漱口;講究用眼衛(wèi)生及個人衛(wèi)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等良好習慣。
結合幼兒的日常生活,教師應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讓幼兒學習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和技能,變消極躲避為積極預防,才能夠使各種意外傷害發(fā)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如,入園時,不帶鋒利、尖銳的危險物品進園;用餐時,要安靜進餐、細嚼慢咽,不說笑;午睡時,正確睡姿,不玩雜物,不含著東西;行走時抬頭挺胸,靠右行走,不猛跑、不打鬧;游戲時,遵守游戲規(guī)則和集體紀律;離園時有秩序,靜靜等待,安全離園等等。
途徑二: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安全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寓教于樂,拓展安全教育知識。幼兒愛動、好奇心強,喜歡探索、冒險,所以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活動時,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特點,將安全知識教育巧妙融合進兒歌、游戲、情景演練等參與性強的活動形式中,變靜態(tài)灌輸式教育為動態(tài)快樂式教育,使幼兒在具體的故事情境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掌握安全自救的方法。對于小班幼兒可以通過講述“小紅帽”的故事來進一步刻化“安全”在幼兒心靈中的概念,這樣借助于一些童話與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動物形象深化其內容,使幼兒認識到不能跟不認識的人走;不要吃陌生人給的東西等等;又如在教學活動《走在馬路上》《會咬人的電》《找不到媽媽怎么辦》《小手流血了》等等這些教學活動中,讓幼兒自己動腦筋,或與其他幼兒討論如何自救,鍛煉幼兒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和想象能力,增強幼兒的安全意識。并且通過情境表演,使幼兒在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中掌握自救、自護與逃生方法。這樣的形式,幼兒喜聞樂見,又易于牢記,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大班采用“圖文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認識常用安全標記、安全宣傳材料、安全圖片以及與安全有關的繞口令、兒歌等,向幼兒講解和傳授一些生活中所必須的安全知識。如幼兒喝水時,我們就教幼兒學習《喝水歌》:排好隊,去喝水,先他人,后自己。取到杯,再接水,喝多少,接多少,慢慢喝,別嗆著,安全飲水很重要。幼兒獨自在家時,為了避免發(fā)生危險,就教孩子學習兒歌《獨自在家》:小朋友,告訴你:獨自在家要警惕,窗與門,關鎖好;陌生人,不接待;求助電話要牢記,爭做自護小衛(wèi)士,安全生活我能行。
游戲的好處是能使幼兒通過虛擬的情境,運用自己年齡特點和特有的方式來表達對現實生活的認識和理解。在角色游戲《紅綠燈》中,讓幼兒了解交通規(guī)則,外出要跟隨大人,不能在馬路上玩耍,避免交通事故的發(fā)生。在安全教育課中,通過活動目標、活動重難點、活動準備以及活動過程,來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安全知識,初步建立自我保護意識。在角色體驗中,如由部分幼兒扮演司機,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不搶道、不占線、文明駕駛等;還可以讓部分幼兒扮演交警,安全、有序地指揮交通,體驗到警察叔叔工作的艱辛和重要,使幼兒懂得尊重交警的工作和養(yǎng)成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習慣。
途徑三:“模擬預想”教育法培養(yǎng)安全意識
我們經常從成人的角度看孩子,認為孩子年齡小,不知深淺,恐怕孩子受到傷害,所以總是反復叮囑,這個不許,那個不準,一旦出現成人認為存在隱患的行為就特別擔心。但是,簡單、重復的說教,孩子只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根本沒有足夠重視,時間長了,還會引起孩子的厭煩情緒與逆反心理。因此,教師應有針對性、有預見性地就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發(fā)生的一些不安全現象,并由隱患“預見”出種種不安全事故,點點滴滴慢慢灌輸給孩子,教給幼兒辨別什么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并且根據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所學的安全防護知識,冷靜思考,提出見解,達到“防治結合、預防為主”的目的。對于幼兒提出的處理方法、合理恰當的意見,教師應及時予以鼓勵和肯定,對于不夠準確的處理方法,教師可引導幼兒展開討論,并從中取得正確答案,使幼兒懂得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做后會出現危險,使幼兒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運用有效的“模擬預想”教育法,結合很多的圖片和視頻,還有汶川地震的相關報道,讓幼兒切實體會災難的危害,讓他們引起重視。引導幼兒自己思索各種不安全因素的誘因,并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幼兒能真切地體察真情實境,有效地提高自護意識,而且延伸到讓幼兒尋找我們身邊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安全因素。例如,如果幼兒發(fā)現家里有被盜的現象,不要輕易進入,因為犯罪分子有可能還在房間里,以免發(fā)生危險,受到傷害,可以悄悄地關上房門,尋找他人幫忙或報警。有陌生人敲門時,如果一個人在家,首先你就要裝作家里沒有人,不能隨便給陌生人開門,做什么事盡量要靜悄悄的,如果他敲一會兒就走了,你就該做什么就做什么,等父母回來后告訴他們;如果他不敲門反而撬鎖,應馬上給家人打電話,或者報警。我們還可以利用新聞報道、視頻和法制輔導員進校園等形式,向幼兒講述身邊的歹徒。如,拐賣兒童的、縱火犯、闖入幼兒園的歹徒和器官移植者等,通過大量血淋淋的事實和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慢慢灌輸給孩子,使幼兒意識到犯罪分子存在于社會的每個角落,需要幼兒提高鑒別能力,機智判斷,冷靜應對,沉著應戰(zhàn),盡量不要與歹徒發(fā)生正面沖突,以免歹徒喪心病狂,可以表現出害怕、聽話、順從,以假象麻痹他們,使歹徒放松警惕,然后伺機報警、尋求外援或逃脫。
還有最近交通事故頻發(fā),正在奪去大量鮮活生命,已成為社會的主要公害,交通安全,人人有責。鑒于此,我們幼兒園組織安全從我做起,教給孩子們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識,對幼兒進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統(tǒng)的交通安全知識教育:我們以安全兒歌、圖片、認識交通標志、爭做交通安全小衛(wèi)士等教育形式,敲響安全警鐘,讓孩子們牢記安全守則,聽從尊重交警,做一個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好孩子,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途徑四:實際演練中培養(yǎng)幼兒的安全意識
為了加強幼兒園安全管理工作,切實增強廣大教師和幼兒的安全意識,除了讓幼兒了解一些必要的安全知識外,還可以引導他們進行應急演練,使幼兒熟悉逃生技能,提高應急避險能力,增強在事故來臨時的自救、互救能力。例如,如果在火場,衣服著火了,要臨危不懼、清醒果斷,要記住要領:“不亂跑、不撲打、來回翻滾、用水澆。”然后,讓幼兒逐一演習。
一次防震活動中,我感覺幼兒對防震演練一點也不緊張,就像是玩游戲一樣;結合防火演練,我發(fā)現孩子們手里的手絹本來是用來捂著鼻子和嘴巴的,可是他們出來的時候都是轉在手里玩的,笑哈哈的,一點著火了著急的感覺都沒有??偨Y演練過程中出現的狀況,讓幼兒明白我們每次組織的演練是為了防患于未然,當真正的災難來臨時能夠遇事不驚、沉著冷靜地做出正確的判斷,該如何來保護自己的生命。
在安全教育活動中,我們經常滲透關于防火、防震、防雷、防溺水、安全用電等各個方面的安全知識,貼近幼兒生活實際與幼兒感興趣的安全自護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引導幼兒自己動腦思考,當遇到問題的時候該怎么辦?
途徑五:戶外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的安全意識
《3~6歲幼兒發(fā)展指南》中明確指出,1. 保證幼兒的戶外活動時間,提高幼兒適應季節(jié)變化的能力。如,每天為幼兒安排不少于2小時的戶外活動,其中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季節(jié)交替時要堅持。因地制宜,過熱或過冷的地區(qū)可選擇溫度適當的時間段開展戶外活動。2. 經常與幼兒玩拉手轉圈、秋千、轉椅等游戲活動,讓幼兒適應輕微的擺動、顛簸、旋轉,促進其平衡器官機能的發(fā)展。通過戶外游戲,如,兩人三足、丟手絹、趕小豬、毛毛蟲、夾氣球比賽等,讓幼兒體驗游戲的樂趣,發(fā)展了動作和協(xié)調能力,增強了身體素質。同時,我們園定期開展大型團體操比賽或親子運動會。針對各年齡段幼兒的特點,有重點、有意識地組織戶外活動,促進幼兒大肌肉的發(fā)展,增強幼兒體質,提高幼兒健康水平。
首先,教師要時刻具有安全意識。一是教師要對活動的場地及玩具進行檢查,確保設備設施無安全隱患。同時要檢查幼兒身上有沒有尖銳的飾品或是否攜帶有危險物品。二是教師要視天氣及幼兒運動情況,及時為幼兒增減衣服。三是教師要及時發(fā)現、糾正幼兒危險動作。
其次,組織幼兒戶外活動時教授安全知識。如果,老師只是說:“危險的地方不要去?!边@一句話很籠統(tǒng)、模糊,幼兒并不能真正理解哪些地方危險,哪些地方安全。教師可以帶幼兒去實地觀察,讓幼兒看一看哪些地方危險絕對不能去,哪些地方易發(fā)生危險,在玩時應該注意,避免發(fā)生不安全事故。也可以適時地組織幼兒因地制宜地進行討論,我們應該怎么玩才安全。例如,幼兒在玩鉆山洞時,應該方向一致,如果相對爬行就會發(fā)生擁堵,山洞里面空間狹小,空氣流通較差,因此教師應組織幼兒有秩序地按照入口和出口進行鉆爬。再如玩大型滑梯時,告誡幼兒應由臺階走至滑梯的最高處,不能由滑道爬上,更不能手推或用身體擁擠其他小朋友,容易使其不備,由高處跌落。
幼兒進行探索活動時,教師要不停地進行觀察,防患于未然。例如,玩迷宮時,在幼兒剛剛進入迷宮時,危險性較小,教師只要稍加指點,就可放手讓幼兒去探索。當幼兒爬到高處又無法下來時,教師便要阻止危險行為,迅速地走到幼兒身邊,親切和藹地要求幼兒想辦法從外緣處找到出口。通過這樣的指導,使幼兒既學會了如何安全地游戲,又起到了自我保護的作用。
途徑六:家園合作培養(yǎng)幼兒的安全意識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指導要點中指出:“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xié)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币虼耍變簣@的安全工作也離不開家長的積極參與和配合。
我們根據幼兒園孩子年齡的個性特征,利用家園聯系跟家長合作,教給孩子、家長相應的交通安全知識,如,認識安全標示、安全過馬路、安全乘車、幼兒不在路邊玩游戲等等,增強孩子及家長的安全意識,提高孩子的自護能力,這一階段的教育大大提高了孩子及家長學習交通知識的熱情。通過我們正面教育孩子,讓孩子正確的行為習慣去影響一部分家長,例如我們幼兒園組織的“小手”牽“大手”,安全靠大家活動,我園利用園內場地設施,鼓勵家長及幼兒參與活動,很好的避免了幼兒在入園離園期間可能會出現的安全問題。
總之,加強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堅定信念、持之以恒,讓我們的安全工作和安全教育能真正為了孩子,培養(yǎng)安全意識從幼兒做起,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