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格
“羊”字,金文、小篆寫的也大同小異。這個象形字描繪的是一只羊頭的正視圖:上端是兩只彎曲的羊角,中間一豎是一羊臉的淺條化,向上斜的兩筆是羊的耳朵,一豎末端是羊嘴。
其實,“羊”字的出現(xiàn)比甲骨文還要原始得多。1932年,甘肅辛店出土了第一批有漢字圖像的陶片,上面有禾、羊、魚的象形符號??脊艑W家鑒定,這是甲骨文前身的象形文字。那時,正是新石器時代后期的仰韶文化時期。陶片中的禾、羊、魚,反映了上古時期的農耕、狩獵和網罟,是中國文明起源的三種主要標識:種禾是為吃飯,獵羊捕魚是為吃菜。因而,說中國文明發(fā)端于飲食,并不為過。
羊是最先進入人類歷史的動物之一,它的奶、肉、骨、角、皮,對先人的生產、生活都大有用處,因而得羊、養(yǎng)羊和以羊祭祀都被認作是利好的事情。自周代,羊與豕、牛被合稱為“太牢”,羊與豕則合稱“少牢”?!抖Y記·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币灾脸霈F(xiàn)了“吉羊”這個詞兒,銅器銘文上也習見“吉羊”字樣。后來,“羊”字的左邊又添上了義符“示”,成了形聲字“祥”。所以,許慎在《說文·羊部》里釋“羊”為“祥也”?!凹颉本偷扔凇凹椤保把颉薄跋椤倍趾笸ㄓ?。
在崇尚羊的先秦時期,又出羊氏一族。此氏族后來賢彥輩出,如羊角哀、羊仲、羊續(xù)、羊璿之、羊祜、羊忱、羊欣……他們的善舉懿行并成為文化掌故。如“羊左”:即戰(zhàn)國人羊角哀和左伯桃的合稱。兩人為摯友,聞楚王招賢,同赴楚。不料途中遭遇大風雪,糧少衣薄,勢難俱生,伯桃就將衣食留給角哀,自入空樹中死。角哀至楚,為上卿,乃啟樹以厚禮葬伯桃。后世則稱生死之交為“羊左”。“羊廉”:指東漢南陽太守羊續(xù)。此公一向敝衣薄食,“車馬贏敗”。有個府丞獻魚要巴結他,羊續(xù)卻不食而懸于庭。府丞后又獻之,羊續(xù)便出前所懸者以杜其意。后世人則稱清官為“羊廉”。“羊碑”:指羊續(xù)之孫羊祜,晉時鎮(zhèn)守襄陽十年,頗有政績。他逝后,當?shù)乩裘駷槠浣◤R立碑,名“羊碑”。后世人則用“羊碑”作為稱頌好官的慣語?!把蚝巍保杭茨铣稳搜颦v之、何長瑜的合稱。這兩人與名士謝靈運、茍雍結為好友,時常文會酌聚或相攜旅游。時人慕之,贊為“四友”。后世人則稱情投志合者為“羊何”。
正因為羊在古代社會被崇尚,故而又被賦予許多象征性意義。羊的形象和性質、用途也就順衍并積淀出深厚的文化和人文習俗,這例子甚多。如羊腦箋,清人沈初《西清筆記》(卷二)記:“此箋為明宣德間始造,用羊腦和頂煙墨窯藏,經一定時間取出涂于磁青紙上,砑光成箋,墨如漆,制以寫金,歷久不壞,蟲不成蝕?!比魺o對羊的深刻感知,豈有如此獨特的發(fā)明。又如羊毫,是古代應用最廣的毛筆,它記錄出中國的文字、書法和繪畫。還有羊城(廣州別稱)、羊卜、(古代西戎族用羊骨或生羊占卜兇吉的一種卜法)、羊角(曲而上升的旋風)、羊腸(阪名或崎嶇曲折的小徑)等等。奇異的又有羊躑躅,是一種落葉小灌木,花有毒?!墩妥C類本草》卷六記:“羊躑躅,花黃,羊食之則死,羊見之則躑躅分散?!笨梢?,此灌木是以羊的徘徊懼進貌而得名。然而,羊對國人來講,主要還是食用。因此,以羊所形成的核心文化表征當屬食俎文化。
關于食羊,《說文·羊部》釋:“羊在六畜主給膳也。”古人謂六畜為羊、牛、馬、豕、雞、犬。羊為“主給膳”,可見其食用價值和品位在六畜之首。反映在文字上,“羊”自然成為首部字,并順衍出許多以“羊”為意符的字。如羒:白色公羊;羖:黑色公羊;羝:公羊;羭:母羊;羱:北山羊;羚:分原羚、膨喉羚、藏羚、斑羚等繁多種類;羠、羯:去勢的公羊;羜:出生五個月的小羊;羓:羊肉干;羶,今寫作膻,指羊的特味。還有“群”字,也從羊。<小雅·無羊》:“誰謂爾無羊,三百為群?!笨梢?,“群”字在當初也是因為“羊性好群”的本義而造出的。“恙”字,指疾病,即所謂“安然無恙”,連人有病無病,都從“羊”字中取義。
羊為“主給膳”,還能從如下諸字中得到鑒證?!把颉币夥麨椤梆B(yǎng)”:顧野王《玉篇》釋“養(yǎng)”為“具珍羞以供養(yǎng)尊者也”,這里的“羞”同“饈”,指美味的食物?!把颉币夥麨椤吧啤保荷仆ㄉ牛肚f子·至東》:“具大牢以為善?!贝罄问顷P牲畜的欄圈。這里的“善”即當“膳”用?!把颉币夥麨椤傲w”:“羨”原寫為“羨”,“羨”也是聲符,簡化作“羨”。“羊”意符為“美”,《說文·羊部》釋“美”為“甘也,美與善同義”。臣鉉等曰:“羊大則美,故從大?!边@是說,“美”義為味道鮮,美從羊從大,大羊味道就鮮美,所以字形從大了??梢姡懊馈弊衷诋敵跻彩且源笱虻暮梦兜罏楸玖x的。以上字例,反映出先人向往和追求飲祥食瑞的觀念意識,也折射出那種時代人們的社會心態(tài)和審美情趣。
而且,先人在長期的食羊體驗中,還約定俗成出許多“羊式成語”,如“羊胛熟”:羊胛為羊的肩骨處,易熟。宋人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卷七:“爾來不覺三十年,歲月才如熟羊胛?!奔从鲿r間短促?!把蛱げ藞@”:此成語出自隋人侯白《啟顏錄》:“有人常食菜蔬,忽食羊,夢五藏神曰:‘羊踏破菜園?!焙笠源顺暗妹朗扯录??!把蛸|虎皮”:出自漢人揚雄《法言·吾子》:“羊質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zhàn),忘其皮之虎矣?!奔从魈撚衅浔?。“羊毛塵”:出自佛書《俱舍論·分別四品》:“積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量?!奔从魑⑿ ?/p>
至于羊饌,筆者曾查自春秋至清的歷代相關古籍和食書,競歸納約三百款羊饌;若有暇作疏證、析釋和鉤沉復制,足可編撰一部“中國羊饌史綱”。其中多有奇巧出彩者可為今所借鑒。如唐代《盧氏雜說》記“渾羊歿忽”:將雞肉和糯米釀入鵝腹中,再將鵝釀入羊腹中,縫合烤成。這與阿拉伯“貝都因”人的烤全駝類似:將熟雞蛋釀入魚腹中,將魚釀入雞腹中,將雞釀入羊腹中,再將羊釀入駝腹中,烤之而成。如唐代蘇鶚《杜陽雜編》記“靈消炙”:僅取一羊極精之肉四兩,細臠成料,腌味炸干,加調料稍煨而成,“雖經暑毒,終不臭敗”,是為唐懿宗賜予同昌公主之食。如宋代陶谷《清異錄》引唐人韋巨源《食帳》記“紅羊枝杖”:枝杖即羊蹄,似紅煨之;古人視國亂為“紅羊劫”,唐人殷堯藩詩《李節(jié)度平虜》:“太平從此銷兵甲,記取紅羊換劫年?!贝损傊凹t羊”,事關此意。如宋代陳元靚《事林廣記》記“假羊眼羹”:“取螺肉頭數(shù)枚,拌合綠豆稀粉灌羊腸中,煮熟冷卻,薄切作羹,依然羊眼無辨也?!比缭鸁o名氏《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記女真食品“蒸羊眉突”(滿語眉突為塊):羊肉臠塊,腌味后盤合泥封,烘炙而成(注:蒸實為烤)。如此種種,制法繁多。
尤其要提到全羊席。金代女真族享重客有全羊之俗,當為此席的發(fā)端。清代,滿人食全羊之風更甚,席間不設雜肴,唯羊是需,兼簋并進(《奉天通志·禮俗三》。后此席進入宮廷,遂成皇家婚慶大筵。康乾間,清廷對回部實行綏靖政策,以全羊之宴酬酢金川回部首領。由此,此席隨之傳播民間,并經漢、回廚師和文人食士的改進,成為僅次于滿漢全席的清代第二名宴。對此,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記“全羊法有七十二種”,認為此席是“屠龍之技,家廚難學”。何以如此?其因有三。一是洋洋饌名中競無一個“羊”字,全都寓意在智巧而曼妙的比喻之中:羊眼制饌日“明開夜合”,寓羊晝動目睜、夜息睛閉之意。羊鼻梁有兩側之肉制饌日“望峰坡”,羊鼻突兀喻“峰”,“峰”下之肉自然是“坡”了。二是選料極為精細,遠非一只整羊分檔取之。如羊耳分尖、中、根三部分,質感有別,得分而制之。耳根就那么指甲大小,飪后緊縮,只有榆錢大了,若用尺盤盛裝,算算那得用多少羊的耳根方能撐起?以羊鼻頭制饌,擇其鼻肉完好無缺者,鼻孔因翕動不息,肉是活肉,柔韌嫩脆,非三十羊而不得一饌也……三是進席程序起頭頂始,迄羊尾止,有循章扣法之功:腦宜燴,蹄宜醬,腰宜爆,肚宜涮,肝宜燉,腿宜烤……可說每饌一法,各得其所。
時今看來,全羊席已不實用。一桌擺上72道羊饌,哪位消費者肯去吃呢?然而,其曾滲透著各民族的飲食傳統(tǒng)和烹飪技巧,也凝結著先人食羊的文化考量。因而,也應該像其他傳統(tǒng)文化事類一樣,從中汲取有益的遺產價值,傳承其合理內核,在保持實用的基礎上又能求變履新,研制出以各類葷素食材與羊搭配且是一席食畢的“全羊席精華宴”,應該是可行的。
羊年嘮“羊”,意在找回被淡漠或遺失的歷史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