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均宏
鳳翔張子祠是專門祭祀北宋著名學者張載的祠堂,是集書院、祠堂、民宅三位一體的明代建筑群,位于鳳翔縣城內(nèi)東大街中段。張載是中國北宋時期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宋明理學“濂、洛、關、閩”四大學派中“關學”的創(chuàng)始人,在世界哲學史上享有盛名。
張載哲學思想及關學學派歷史地位
關學是宋明理學思潮中由張載創(chuàng)立的一個重要的獨立學派。因其講學關中(古代稱函谷關以西為關中),故名。北宋神宗年間,張載由于與王安石政見不同,辭官在陜西眉縣橫渠鎮(zhèn)其父張迪的墓葬地旁邊創(chuàng)辦橫渠書院,教書育人。馮從吾《關學編》卷一“橫渠張先生”中說:“學者有問,多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zhì)之道,學必如圣人而后已。以為知人而不知天,求為賢人而不求為圣人,此秦漢以來學者之大弊也。故其學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禮為的,以孔孟為法,窮神化,一天人,立大本,斥異學,自孟子以來未之有也?!?/p>
關學在陜西關中地區(qū)代有傳人,綿延至清末民國才逐漸成為絕響。明朝萬歷年間,長安馮從吾編了一部《關學編》,共收錄編纂從先秦到宋、元、明關中儒家學者33人的生平學說,而以張載學說為中心,馮從吾在關學史上有中興之功,開了關學研究的先河。在清代經(jīng)過多次續(xù)編,成為研究關學的重要參考資料。張岱年先生指出:“張載學說有兩個最重要特點,一是以氣為本,二是以禮為教。后來關中地區(qū)的學者,大多傳衍了以禮為教的學風,而未能發(fā)揚以氣為本的思想?!?/p>
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鳳翔知府沈自彰慕張載學說,搜集整理刊刻《張子全書》,并且欲尋覓張載后裔以維護、祭祀張載在眉縣的墳墓,經(jīng)馮從吾幫助提供信息,從河北灤州遷移張載第14世孫張文運及其三子張承績和三個孫子張元福、張元壽、張元祥到鳳翔府,并請準在鳳翔城內(nèi)東大街重修張子祠,設“橫渠書院”于祠內(nèi),張文運、張元福、張元祥被安置在鳳翔齊村,張承績和張元壽被安置在眉縣西柿林村,管護祖墳。明天啟二年(1622年),敕授“張文運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子孫世襲,以奉張子祠事”。清康熙元年(1662年)張元祥承襲,子孫繼承直到民國9年(1920年)張載第24世孫張建邦,鳳翔支系共有八位后裔承襲明清兩朝的翰林院世襲五經(jīng)博士及中華民國的奉祠官。
今《張載集》有一篇明萬歷年間進士鳳翔人袁應泰的序言。袁應泰在序言中摘錄張載學說精華字句,提綱挈領地指示學者研究張載學說的路途門徑,可見其理學造詣深厚淵博,道德信仰堅定誠懇。關學崇實學,重氣節(jié),“學貴有用,務為實踐”的學風在袁應泰地方官任上卓越清廉的吏治實踐和遼東經(jīng)略任上的殉國壯舉中得到具體呈現(xiàn)。
鳳翔張子祠歷史舊貌和瀕危現(xiàn)狀
據(jù)張載第26世孫張仁久和張美芹的文章《鳳翔張子祠》介紹:該祠重建于明朝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由當時的鳳翔知府沈自彰主持修建,占地6畝3分,房舍90余間。張子祠大院大致分為三部分,前院為書院區(qū),中院為祠堂區(qū),后院為內(nèi)宅區(qū)。祠堂門前是一高出街道2米、寬約7米的大平臺,平臺兩邊各豎一三節(jié)兩斗石桿,高約9米,每個斗子四角掛有鐵鈴。平臺南邊有七級臺階,平臺北邊是祠堂大門,共三大間,中間是門道,兩邊是耳房,大門共兩道,第一道門上懸掛白底黑字“宋橫渠張子祠”,第二道大門上懸掛白底黑字“關西一人”橫匾。進入第二道大門,中間是鵝卵石鋪成的甬道,東西兩邊各十來間廈房,為橫渠書院教學區(qū)。北邊正中的中門是牌坊式建筑,有三個門道。中門內(nèi)就是祠堂區(qū),兩邊是東西兩廡,各三間,房前有一株古柏樹及名貴花木,現(xiàn)還幸存一株花樹,院內(nèi)北邊正中是五楹大殿,氣勢雄偉,殿前左右各有石碑一通,殿前與兩廡之間空地上,建有一塊高約2尺的四方形月臺,四邊條石砌壘,中間青方磚鋪面。大殿中檐根懸掛黃底黑字橫匾“性善同工”,中檐口懸掛白底黑字橫匾“明德性馨”;東檐根懸掛藍底黑字橫匾“正誼明道”,東檐口懸掛紅底黃字橫匾“關學淵源”;西檐根懸掛黑底黃字橫匾“示我廣居”,西檐口懸掛紅底黑字橫匾“踐行唯肖”。每根廊柱上掛有黑底金字楹聯(lián)。殿內(nèi)有一暖閣,上方懸掛藍底黑字大匾“華峰道脈”,暖閣里供奉張載泥塑坐像,左右兩個書童,暖閣外擺一大香案,香案上的香爐燭臺等均為生鐵鑄就,蠟臺造型為武士樣,兩手高擎蠟桶與真人同高。從大殿東邊側(cè)門進去約10米遠是三楹后殿,名曰“啟賢祠”。暖閣內(nèi)供奉張載之父張迪和張載之弟張戩的神位,殿內(nèi)東側(cè)供奉張載第14世孫張文運及其后裔子孫的神位。殿內(nèi)兩側(cè)擺放清代官府賞賜的全套“執(zhí)事”(儀仗道具)一副,有“肅靜”“回避”等木牌四塊,金瓜斧鉞等兵器八對,用來做壯威之用。后殿院內(nèi)也有兩棵古柏,還有榆葉梅、木瓜、牡丹、蠟梅、芍藥等花木。后殿東側(cè)有一小門,為內(nèi)宅門,上面懸掛白底黑字橫匾“廉公勤勛”,這塊匾額是民國年間學生敬贈給他們的恩師鳳翔張子祠的奉祠官張建邦先生的。內(nèi)宅是張載嫡系后裔翰林院世襲五經(jīng)博士家屬的私宅,負責管理祠堂事務,宅內(nèi)分正偏兩院,正院前邊是三大間廳房,廳內(nèi)懸掛紅底金字“直廉恭恕”橫匾,后邊是三大間樓房,中間兩面廈房各五間,偏院有廈房五間,院內(nèi)有竹林、果樹、香椿樹、古槐、花圃等。鳳翔張子祠整個大院是一個集學院、祠堂、民居于一體的古建筑群,整體布局合理,房屋錯落有致,門前恢宏大氣,院區(qū)層層趨高,前院齊整典雅,中院莊嚴肅穆,后院人文和諧,一派天人合一氣象。
據(jù)張載第27世孫張崇謙《宋橫渠張子祠建修考略》一文記述:鳳翔張子祠自沈自彰重建后,在清代得到當?shù)卣母叨戎匾暫捅Wo,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鳳翔知府曹鼎望重修張子祠,創(chuàng)建了后殿“啟賢祠”,關中大儒李因篤撰寫了《重修張橫渠夫子祠記》,被全文收錄在乾隆年間編撰的《重修鳳翔府志》中,文中說:“關學之興肇端張子,文武周公而后西士言圣人之道者莫能先也。夫子喪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歷七百余年而始得周元公(周敦頤)倡不傳之遺緒,河南純公(程顥)、正公(程頤)皆親受業(yè)拓而大之,而張子為二程中表尊行,首撤皋比,力相推挽,徽國(朱熹)繼起,遂集大成,蓋自是內(nèi)圣外王,統(tǒng)和為一。天下之言學者,論地則四,論人則五,四海之廣,千百世而遙,較然于此心此理之同,循循知所依歸,即孔孟復生,不得有異議,何者?出乎仁,則入乎不仁,故君子慎之也?!庇终f:“夫張子祠、學宮通之天下,西安祀之國,而鳳翔又鄉(xiāng)祀也。愈近則愈親,祀之宜專禮,鄉(xiāng)大夫之賢,歿而食于社,況大儒崛起,功在作述者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時任鳳翔知府的韓城舉人豫泰重修鳳翔張子祠,現(xiàn)存有一殘碑記錄重修詳情。
鳳翔張子祠在1958年公私合營后被鳳翔縣政府征用,后來在“破四舊”和“文革”中被逐漸拆除破壞,現(xiàn)僅存張子祠大殿和啟賢祠后殿,現(xiàn)在張子祠大院被鳳翔縣政府機關幼兒園占用,張子祠大殿被幼兒園作為倉庫,由于年久失修,風雨飄搖,瀕臨倒塌危險。后殿啟賢祠大殿在張載后裔的支持下已經(jīng)修復一新,并于2012年清明節(jié)前夕舉行了隆重的張載后裔祭祖大典,寶雞市專家學者文化名流數(shù)十人積極參與。張載第27世孫張浩謙、張崇謙兄弟現(xiàn)正在為鳳翔張子祠大殿的修復進行不懈的努力。
當代關學研究的興起和修復鳳翔張子祠的可行性論證
20世紀以來,宋明理學隨著清王朝的滅亡失去了其思想統(tǒng)治地位,但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統(tǒng)治思想一直受到中外學者的重視和研究。張載的哲學思想由于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在新中國成立后得到學者的肯定和贊揚。中國哲學史研究專家馮友蘭和張岱年在其哲學著作中都對張載學說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新編》以張載的“四為說”作為結(jié)束語,也是馮友蘭的哲學理想和人生信念。侯外廬和馮鍥也在其哲學著作中對張載的思想進行分析研究評論。陜西師范大學的陳俊民教授長期致力于關學研究,整理出《關學編》《二曲集》《關中三李年譜》《藍田呂氏遺著輯校》等典籍,其著作《張載哲學思想及關學學派》《呂大臨易學發(fā)微》等,對張載哲學思想及關學學派的發(fā)展傳承進行了文獻整理和研究探索發(fā)掘。陳俊民教授在新加坡期間,曾應德國慕尼黑大學東方研究所的邀請,前往該所對《正蒙》翻譯小組加以學術指導,該書德文版現(xiàn)已由德國邁德納出版社出版。1991~1992年,他應邀赴德國特利爾大學,并與該校漢學系的學者合作,主持并完成了受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基金會資助的關于“張載氣學及其演化”的研究項目。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的龔杰教授長期致力于儒佛道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其專著《張載評傳》由南京大學出版社于2011年4月列入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出版。
陜西省眉縣人民政府不但非常重視眉縣橫渠鎮(zhèn)張子祠墓和橫渠書院的修復重建保護工作,而且全力支持張載哲學思想學術研究工作,在寶雞市和眉縣人民政府的支持下,1999年9月,陜西關學與實學研究會在眉縣成立,陜西師范大學趙吉惠教授、劉學智教授,西北政法大學的趙馥潔教授等分別相繼擔任正副會長,成功舉辦了多次“張載關學與實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張載關學研究還和韓國南冥學研究結(jié)成了友好合作伙伴,分別在中國和韓國舉辦了多次“張載與曹南冥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曹南冥是韓國李朝時代的大儒,16世紀韓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獨樹一幟的“性理學”創(chuàng)新研究家,“史學”思想的積極倡導者。他吸收并發(fā)揚了中國儒學、宋明理學和張載“關學”,創(chuàng)立了適合本國國情的“南冥學”。其學說的核心概念和理想境界是“敬義”,其重要學風是不事虛談,不事著述,下學上達,踏實踐行,推動了“實學”的發(fā)展,成為韓國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張載是與蘇軾同時代并且齊名的思想文化名人,而且同為北宋嘉祐二年進士,鳳翔由于蘇軾任簽署判官時修筑東湖公園而有蘇公祠,鳳翔也應該因有張載后裔而重修張子祠。今眉縣張子祠整修一新,成為名勝,而鳳翔張子祠卻風雨飄搖,大有倒塌危險,確實令學者痛心。張崇謙先生強烈呼吁:“張載作為世界名人、中華名人、陜西名人、寶雞名人已經(jīng)成為我們這個城市(鳳翔)的歷史名片與圖騰而為環(huán)宇所共識。查遍鳳翔境內(nèi),明代建筑也僅剩張子祠中的大殿一座,保護與維修已刻不容緩?!?/p>
張載后裔及進行關學研究的學者希望省市縣人民政府將鳳翔張子祠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使其免遭更大的破壞。由于時代變遷和市政建設等原因,要想完全恢復鳳翔張子祠舊貌已經(jīng)非常不容易,現(xiàn)在我們只要求省市縣政府領導和文物保護部門協(xié)調(diào)利益關系,盡快實現(xiàn)修復張子祠大殿的心愿。張載后裔可以自己募集民間資金重修,并且愿意產(chǎn)權(quán)歸公,不求所有,但求存在。張載后裔希望修復后的鳳翔張子祠大殿和啟賢祠大殿成為寶雞鳳翔地區(qū)文化學者聚會研討中國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的學術場所,以彰顯昔日西府關學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