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徽 康榮
新世紀以來,少數民族學前教育在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仍然存在著一些結構性問題。為此,除了中央政府制定方針政策和劃撥資金投入等之外,地方政府也需要履行職能,充分利用其自身優(yōu)勢,加快市場機制的引進,并在民族地區(qū)學前教育現狀調查、政策扶持、教育宣傳等方面發(fā)揮主體作用。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的學前教育問題,將其視作民族政策的重要一環(huán);至新世紀,更是將其提高到國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采取多種舉措來逐步完善少數民族學前教育的法律法規(guī)、提高財政的投入力度和加大師資隊伍的建設等,使少數民族學前教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快發(fā)展、大繁榮的新局面。但是當下的少數民族學前教育仍然存在著諸如財政性教育經費劃撥和地區(qū)學前教育發(fā)展不均衡等問題,為此,筆者從地方政府市場機制的引進來重新思考這一問題,探討其解決之道,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斧正。
一、市場機制引進的準備:地方政府對學前教育的前期調研
地方政府應當成為市場機制引入的主體,并為其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該地少數民族學前教育的真實數據。資本市場的運作規(guī)律強調其資金的安全性保障,未知領域的資金投入,需要全方位的數據根據。作為民族教育的組成部分,少數民族的學前教育現狀,地方政府是有條件進行全方位、多角度調查的。
關于地方政府對少數民族學前教育的現狀調查,既可以責成相關部門進行,也可以選擇同地方高校進行合作。但是二者均存在著優(yōu)點和不足:相關部門調研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利用政府資源,較為便捷地獲取資料,但是由于人力資源緊張,調研將會產生滯后、拖延等問題;地方高校的調研優(yōu)勢在于專業(yè)性強,數據把控較為科學,但是高校作為學術部門,在資料獲取方面不如政府部門之間聯(lián)動方便。所以,地方政府為了加快少數民族學前教育的現狀調查,可以將二者優(yōu)勢互補:一方面可以將調查任務委以高校,另一方面責成相關部門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形成以高校為主、相關部門為輔的聯(lián)動機制。地方政府再根據調研得出的少數民族學前教育的現狀,將其量化為風險評估報告,在突出地方優(yōu)勢的同時,重點將可能存在的風險納入到報告之中,并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案,以供其參考,使資本投資者能夠進行理性分析,從而避免市場機制介入后出現無法盤活地方市場的尷尬局面,也可以避免資源的浪費。
地方政府的前期調研,在市場機制前期引進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首先,一份科學的調查報告,可以使資本投資者具有“安全性”;其次,地方政府可以在這一過程中樹立服務型政府的形象,給外來資本投資者以“可信賴”;第三,使高校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形成地方特色,發(fā)揮其“實用性”。
二、市場機制引進中的保障:地方政府給予資本市場以政策扶持
外來資本介入地方少數民族學前教育后將會遇到許多問題,這時地方政府的相關政策扶持尤顯重要。地方政府在地方資源配置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給外來資本保駕護航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也是保障其生存的重要步驟。
首先,少數民族學前教育辦學地址的選擇,即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雖然外來資本介入到地方少數民族學前教育具有資金優(yōu)勢,但是陌生的環(huán)境會使資本的運作大打折扣、畏首畏尾,其中園址的選擇即會如此。因此,地方政府需要會同地方房產部門,為其進行科學分析,解決其選址難的問題。
其次,在教師引進方面要加大力度。由于少數民族學前教育的師資需求主要分布于邊疆或山區(qū),使高校畢業(yè)生對此望而卻步。地方政府要改變畢業(yè)生對于民族地區(qū)的認識,并著力完善教師住房、醫(yī)療與福利等方面的政策,解決其后顧之憂。地方政府還可以在高校學生畢業(yè)之前,鼓勵其前往該地進行“支教”,提前感受地方環(huán)境,做好畢業(yè)后的教育磨合。
最后,提供貸款擔保。外來資本雖然在資金方面具有優(yōu)勢,但是在起步階段仍然會面臨資金缺口等問題。這時地方政府出面為擔保,解決其暫時性資金短缺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此外,地方政府還可以會同地方財政部門,制定資本預案,力圖保證外來資本的連續(xù)不間斷。短期的資金扶持也許會加重地方財政的負擔,但是從長遠來看,外來資本在發(fā)揮資本優(yōu)勢的同時,還具有先進的科學管理經驗和本地不具有的一些資源,引進這些資本參與到市場機制中,將會起到激活地方經濟的作用。
少數民族學前教育的發(fā)展,需要地方政府在政策扶持、人才引進和資金保障等方面發(fā)揮作用;而外來資本則在地方政府的保護下,充分發(fā)揮其資本運作效能,以加快少數民族學前教育的發(fā)展。
三、市場機制引進后的生存:地方政府要為市場機制做好宣傳
外來資本進入少數民族學前教育將會遇到地方信任危機,如何改變長期形成的“民辦幼兒園沒有公辦好”的固化思維模式,這是地方政府需要解決的又一難題。為此,地方政府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加強對外來資本辦校的監(jiān)督。民辦幼兒園的信任危機,其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低學費造就的低水平。由于少數民族地區(qū)多是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群眾生活條件有限,因此地方政府要在學費與教學質量之間尋找一個契合點,在不影響教學質量的同時,還能夠使群眾負擔得起。也就是說,地方政府需要在保證民辦幼兒園獲利的同時,結合地方經濟發(fā)展狀況,設定一個價格波動區(qū)間,并對此進行實時監(jiān)控。
其次,將優(yōu)質的學前教育向廣大民族同胞進行宣傳。使其認識到在公辦幼兒園和民辦幼兒園之間并不存在功能性差異,民辦幼兒園依然能夠提供質優(yōu)價廉的學前教育。這就需要政府能夠進行“典型”樹立,并在抓“典型”的同時,時刻監(jiān)督“非典型”,形成民辦幼兒園與公辦幼兒園共同發(fā)展、共同繁榮的局面。
最后,要改變民族同胞形成的“家內育兒”的傳統(tǒng)。幾千年來,民族地區(qū)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家內育兒”的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在農業(yè)社會也許適用,但是進入新時代以后,信息傳播日新月異,使家庭教育遠遠跟不上時代的潮流。加之,自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區(qū)域性經濟結構,新的移民潮來往于民族地區(qū)與工作城市之間,使家內育兒的責任轉嫁給留守老人,從而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地方政府需要在此加大宣傳力度,凸顯幼兒園在學前教育方面的優(yōu)勢,改變古老的育兒方式。
市場機制的引進是解決少數民族地區(qū)資金缺乏、人才不足等問題的有效途徑,而地方政府在這一途徑的利用上,也應承擔起諸多責任。因此,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地方政府要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多方并舉,使少數民族學前教育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