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煦
常有患者能發(fā)現(xiàn),有時自己所用的藥品,藥名相同、成分相同,卻存在處方藥和非處方藥之說,而且規(guī)格、適應證、說明書乃至包裝都不同。對于自行在藥店買藥的患者卻不知該如何選擇。其實,這些擁有“雙重身份”的藥品,有一個專有名稱——“雙跨藥”,像阿司匹林、布洛芬、三黃片等常用藥都在其列。在此提醒,“雙跨藥”一定要對癥使用,孕婦等特殊人群更要謹慎選擇。
根據(jù)適應證兩千多種藥跨界
目前, 我國公布的4400多種非處方藥中,“雙跨”藥物現(xiàn)有2300多個品種,包括化學藥物約300種,中藥2000多種。其中以消化系統(tǒng)和解熱鎮(zhèn)痛類藥物居多。
是否跨界,主要是看其適應證。有些藥作為處方藥時有多個適應證,有些適應證患者能夠自我診斷和自我藥療,在三限(限適應證、限劑量、限療程)的規(guī)定下,將此部分適應證作為非處方藥,可以安全地用于患者的小傷小??;而患者難以判斷的部分仍作為處方藥。
如治胃病的藥物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作為處方藥,其適應證為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應激性潰瘍、上消化道出血、反流性食管炎、卓艾綜合征等,大眾消費者對這些適應證難以理解,難以自我判斷,不能自我藥療,必須由醫(yī)生診治,用作處方藥。當西咪替丁等作為“OTC”(非處方藥)時,其適應證必須修改為患者能自我判斷的輕微痛癥,所以,它們的適應證僅限于胃酸過多引起的胃痛、胃灼熱、燒心、反酸,而且連續(xù)使用不得超過7天。
自行購買要認包裝
在選擇“雙跨藥”時要掌握一個原則:輕微的小毛病,可自我診斷的疾病,可使用“OTC”藥品;而大病必須看醫(yī)生,哪怕使用的同樣是“OTC”藥品,因為此時該藥也是被作為處方藥使用。“雙跨藥”在醫(yī)院和藥店都可以購買。醫(yī)院開出的“雙跨藥”,是作為處方藥來使用,而在藥店購買的,則是作為非處方藥使用。
患者在購買時注意藥品的包裝,就能區(qū)別處方藥還是非處方藥。另外,在使用非處方藥時,一定要注意用藥的周期,一般不得超過一周,癥狀沒有緩解,應及時就醫(yī)。出現(xiàn)不良反應也應該及時停藥。對于妊娠期婦女、嬰幼兒、老人、肝腎功能不全者,就算服用非處方藥,也最好先咨詢醫(yī)生或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