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穎
葉芝曾說過一句富有哲理的話:“不要輕易言愛,那是你所承受不起的。”是的,無論是給予他人愛,還是接受他人的關(guān)愛,都是不容易的。
給予是鮫人泣下的淚珠,在那片幽藍深靜中熠熠生輝;是最愛舟舟的那個人離開時所說的“死亡并非遺棄,愛永遠不會離開”。只有給予,才傳達了內(nèi)心的感受,讓彼此穿過洶涌的人潮,捧著一顆沉甸甸的心,緊緊相擁。
人們贊美給予,因為它是人們把所擁有的最珍貴的明珠贈予他人。影片《日出之前》中有一句為人銘記的話:“如果世上真的有什么奇跡,那么一定是去理解他人和與人分享。”古今中外,贈予明珠,留下美名的人不勝枚舉。林徽因給予這個美好的世界一句句溫暖的寄言;馬天宇給予貧困兒童讀到大學(xué)的資金與愛心;白瑞德給予郝思嘉他全部的愛;科比給予賣掉他獎杯獎牌的父母一個理解的擁抱。如果沒有給予,人世間何以會像林徽因筆下那般溫暖澄澈呢?
贊美給予的人們,很少會想到接受。接受看似稀松平常,實則比給予更加困難,有如明月,其光輝豈是一顆明珠所能比?然而天天沐浴在月光下的人們,怎知其光華背后是接受強烈陽光的困難?尼采一心只想給予,做一顆熾熱的太陽,而不想索取,然而最后他瘋了。席慕容也曾在《樹的畫像》中表露心跡:“我是一棵孤獨的樹,拒絕著秋的來臨。”不肯接受的席慕容,難怪會時常寂寞。只有接受,才能讓世間萬物各行其是,坦然地活在陽光下。
宋應(yīng)星在《談天》里講到:“無息烏乎生,無絕烏乎續(xù),無無烏乎有?”有給予,必有接受。梭羅在瓦爾登湖旁盡情接受大自然的饋贈,諦聽天地之音,是接受讓他放下塵俗;創(chuàng)辦阿里前的馬云根本不懂互聯(lián)網(wǎng),是接受他人的建議讓他走向成功;來英國前的楊瀾是個不修邊幅的野女孩,是接受一高貴婦人的勸告讓她明白自己的短處,從此重視外表,漸入佳境。一個人只有在給予的同時能坦然接受,才能達到平衡,如八卦中的兩極,有黑有白,有盈有缺,如此,方為圓滿。
贈君明珠,半面掩了給予,半面藏了灼灼光華,醉里回眸,只見一輪清寂明月。且看我剪月為槳,手捧明珠,帶著給予與接受,一路走來一路盛開,豈不美哉?
簡 評
總論點開篇提出,開門見山。以明珠、明月為線,串起全文,形成張力。分論點清晰,層層深入,最后將給予與接受有機結(jié)合在一起,詮釋了取與予的真諦。例子與例子之間能較好地銜接,段末的議論又較為深刻,多以反問引起讀者的深思。引經(jīng)據(jù)典,筆調(diào)清麗,結(jié)構(gòu)緊湊,讀來頗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