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庭友
新課程改革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注重學生的自我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課程觀、教學觀與評價觀,課堂教學要營造一種崇尚真知、探尋真理的氛圍,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引導學生體驗、質(zhì)疑、探究與合作,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努力使獲取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如何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上好每一節(jié)課,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提高業(yè)務素質(zhì)。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優(yōu)化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業(yè)務素質(zhì)的優(yōu)劣,對課堂教學最優(yōu)化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參加各種教師業(yè)務、理論、實踐培訓活動,努力成為一個教學素質(zhì)好、基本功扎實、教改意識強、課堂教學最優(yōu)化的研究者和實踐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時間長短,對原來教材的理解去按經(jīng)驗教學,認為傳授完知識,就完成了任務,而應該通過課堂教學,認真關注學生“是否愿意學,主動學,會不會學”,用這樣的理念去指導自己的教學。
二、圍繞教學重點難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每節(jié)課都有它的重點和難點,只有把這些重點難點逐一突破,這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才算有效完成。因此,在教材的重點和難點處,要設計一定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解惑。但如果教師在備課時并未設計問題而是課上即興提問,這樣的問題往往偏離教學內(nèi)容的關鍵或僅僅限于較低水平而流于形式,因而了解教學內(nèi)容與目標并設計較高水平的問題成為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前提之一。如講到高中地理大規(guī)模的海水運動時,可以設計這樣幾個問題:明朝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他的船隊會在一年內(nèi)什么時間出發(fā)?為什么?船隊航行利用了哪些方面的氣候和洋流規(guī)律?這幾個問題既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對知識的探究興趣,復習了相關知識,強化了學生的認知,又能提高學生的興致,拓展他們的思路。
三、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有效教學”最終的衡量標準是“學生成長”。學生的成長應順應其自然本性,遵循生命成長規(guī)律,從而實現(xiàn)充滿個體差異化的成長。這就要求教師用平等的充滿期待的眼神看待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引導學生主體參與,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課堂。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知識是由教師精心設計直接傳授給學生的,教師是主體,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而新理念下的課程改革,強調(diào)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堂上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應有意識的將教學內(nèi)容分成不同板塊,提出不同要求供學生分組探究,要求每組學生,互幫互助,相互配合,明確分工,共同歸納出結論,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有個性的學習提供空間。把簡單、枯燥的學習理性知識的過程變成學生自主探究、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動態(tài)過程,促使學生思維活躍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也使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二《工業(yè)的區(qū)位選擇》一課中,可將全班同學分成5個小組,它們分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原料導向型、市場導向型、技術導向型、勞動力導向型、動力導向型工業(yè)”,先小組內(nèi)個人查閱資料,每個組員將自己準備的部分由記錄員或組長再整合,綜合成報告進行匯總。在小組展示的環(huán)節(jié)中,各小組在分別展示后,再留2—3分鐘的答疑時間,其它小組進行提問,由展示小組進行解釋,充分發(fā)揮全小組的智慧回答同學提出的問題,營造全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這樣的教學,學習的主動權充分掌握在學生手里,課堂真正成為了學生自己的舞臺,學生的主動性充分體現(xiàn)出來了,這種人人參與的合作方式,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操作、總結、歸納而形成的知識,會在他們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的教學肯定會事半功倍。
四、營造民主、和諧、師生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
民主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平等愉悅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想、敢說、敢問、敢做,勇于、樂于展現(xiàn)自我,從而保證學習活動順利、高效地進行。
新課程的教學觀、學生觀決定了師生之間的關系是新型的民主平等的關系,整個課堂教學活動是以師生交流互動、生生合作活動為主要形式。置身其中,教師在課堂上要扮演的是一個組織者和指導者的角色。教師應從“神圣”的講臺上走下來,參與到學生學習過程中去,盡可能地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與學生平等對話。如經(jīng)常用商量的口吻與學生進行交流:“你覺得這種方法怎么樣? “誰愿意把你的想法和我們分享一下”等等。同時教師不要用審視的眼光去看待學生,要信任學生,賞識學生,激勵學生,引導學生,給學生多一份理解和尊重,給學生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樣,學生才會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建立起自信,才會敢于說真話表達出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也只有這樣,才會喚起學生學習的強烈欲望,這才是學習的最好動力,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變“學會”為“會學”, 提高課堂有效性。
有效的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jīng)驗基礎之上,不但要重視讓學生獲得學習所需的直接經(jīng)驗,更應強調(diào)激發(fā)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經(jīng)驗,與當前的學習建立聯(lián)系,盡而展開教學,這要求教師從關注教材轉到關注學生,充分地了解、研究學生,確定學生的學習起點,展開教學。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會”學習,使他們能主動地、積極地、創(chuàng)造性地學,教師要擺正自己在教學中的位置,真心誠意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恰當?shù)匕l(fā)揮主導作用,要努力提高“導”的藝術,從而在教學中恰到好處地去啟發(fā)、點撥、設疑、解惑。要大力提倡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少一點講解、分析、提問,多一些引導、點撥、激勵,徹底改變那種牽著學生走的狀況。課堂上要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余地,多一點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快,從而使課堂更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促使學生不斷掌握學習方法,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后達到“好學”的美好境界。例如:在學習“氣旋和反氣旋”這部分知識時,教師根據(jù)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大氣在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的運動形式----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流向低壓;大氣在地球自轉偏向力作用下的運動形式----北半球向右偏轉,南半球向左偏轉”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在作業(yè)本上或黑板上畫出南北半球閉合的等壓線示意圖,首先讓學生自己在圖上畫出在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大氣的運動方向(氣旋由四周流向中間,反氣旋由中間流向四周),然后再考慮地球自轉偏向力作用后大氣怎樣運動,學生在圖上根據(jù)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畫出大氣運動方向。這時氣旋、反氣旋的氣流旋轉運動方式已經(jīng)躍然紙上,這時乘勢引導學生分析南北半球氣旋、反氣旋的氣流旋轉方向、中心氣流的運動方向、對天氣的影響等知識點便可一氣呵成,學生順利掌握。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六、恰當?shù)倪\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隨著新技術在教學中的發(fā)展和運用,在新課改的理念下,我們的課堂教學要盡可能運用多媒體技術。眾所周知,多媒體技術集圖文、聲像與一身,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更為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課前借助課件的屏幕展示,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課堂教學氣氛,從而能迅速地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即便是單調(diào)的訓練內(nèi)容,如,在教學時都可以做成多媒體課件。同時多媒體技術還能使課堂教學變得好看、生動,擴大課堂容量,增加知識密度,突破課堂的時空限制,節(jié)省板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然而,多媒體技術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且不可文末倒置,而應本著高效、有用的原則,根據(jù)學生學情、教學內(nèi)容,從實際出發(fā),將多媒體技術與教學有機結合,充分發(fā)揮其效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與核心。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都需要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創(chuàng)新,找到更多、更好的有效教學方法,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展示激情、智慧和個性的舞臺,讓有效教學成為我們教師永恒的追求。
【參考文獻】
[1]吳效鋒 《教師的使命》---指導學生高效率學習 遼寧大學出版社 2008年;
[2]許建生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010年;
[3]原興生《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育學》期刊 2010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