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剛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疑問的解決,這樣能有效促進學生發(fā)展。本文基于學生的疑問,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適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體驗參與物理過程,啟發(fā)學生深度思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疑問情境體驗過程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140057
“以生為本”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基本理念,當今的教育更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大膽實踐,力求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物理課堂是靈動的課堂,是充滿智慧的課堂,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疑問,而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行探究、體驗,并最終使學生消除疑問,可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學生每一次成功地解決問題,消除疑問,都能使學生對物理學習充滿自信,并提升其成就感,同時也有效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疑問是教學資源,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反饋,對教師來說,要認真對待學生存在的疑問,及時、有效地解決學生存在的疑問,對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將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下面筆者就結合一些課例,來談談有效解決學生疑問的幾點嘗試。
一、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疑問,激發(fā)學生探究熱情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效的問題情境,會啟發(fā)學生思維,并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鍛煉思維、發(fā)展能力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目標,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設計矛盾問題,將學生帶入問題情境中,不僅能讓學生提出疑問,而且能提出新的問題。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引導學生對疑問進行深入思考,制定探究問題的方法,進行探究,解決疑問。
如在《壓強》教學中,我先給學生放一個胸口碎大石的視頻,情節(jié)如下:一位 “氣功師傅”躺在釘板上,胸口上還放著一塊大石頭,當石頭被擊碎的時候,“氣功師傅”身體沒有受傷??催^視頻后學生們都佩服這名“氣功師傅”的功夫。接下來,我又做了一個演示實驗:把氣球放在釘板上面,再在氣球上面放一塊木板,實驗現(xiàn)象是:氣球沒有破。而后再對木板施加一定大小的壓力后,氣球仍然沒有破。視頻和演示實驗使學生陷入思考,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人沒有受傷、氣球沒有破?其原因是什么?學生對此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交流和討論中得出:人沒有受傷、氣球沒有破是因為人和氣球的受力面積大。接下來,教師再放手,讓他們設計實驗、進行實驗、交流實驗現(xiàn)象,得出結論。整個探究中,學生自主參與各探究環(huán)節(jié),學生從探究過程中,收獲相應的知識和能力。
又如在《牛頓第一定律》實驗教學中,可先設計演示實驗一:用力推放在桌子上的課本。實驗現(xiàn)象是:推課本,課本運動,不推課本,課本就不運動。學生得出結論是: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實驗二:用力推放在桌子上的小車。實驗現(xiàn)象是:推小車,小車運動,松手后,小車仍向前運動。學生得出: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通過兩次實驗,學生得出了兩個矛盾的結論,并提出疑問:力與運動是什么關系呢?學生們都很想弄懂這個問題。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上述實驗過程,再進一步討論、交流,最終得出結論。
在物理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熱情,啟發(fā)學生提出疑問,激發(fā)學生深度思維,最后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成功。
二、有效解決疑問,豐富學生的物理經驗
物理是一門注重實踐和經驗的科學,學習物理離不開必要的實踐經驗和生活體驗。當學生想要解決自己心中的疑問時,一定會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而親身體驗、親身實踐,則是學生解決物理疑問的最佳方法。很多學生對復雜的物理表征產生了疑問,其根本原因是學生缺乏經驗和體驗。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讓學生直觀體驗,豐富學生的經驗,從而幫助學生有效解決疑問。
如在《磁體與磁場》教學中,磁場本身是一個很抽象的物理概念,通過演示實驗:磁體能夠吸引與它不接觸的回形針,這是為什么呢?教師若直接告訴學生是因為磁體周圍存在磁場,學生此時會提出疑問:磁體周圍的磁場是怎樣的?磁場又具有怎樣的特點?對這樣的疑問,學生是憑空想不來的,教師直接告訴學生也不具有說服力,在學生心里總有疙瘩。在這樣的情況下,筆者放手安排學生分組體驗,讓學生將小磁針先后放在條形磁體周圍的不同位置,同時標出小磁針靜止時N極的指向(如圖1)。學生根據(jù)畫出來的小磁針靜止時N極的指向,容易總結得出:磁場具有方向性,而磁場中各點的磁場方向一般不同。接下來讓學生進一步體驗,用鐵屑探究磁體周圍的磁場,將玻璃板放在磁體上,在玻璃板上均勻地撒一些鐵屑,輕輕地敲擊玻璃板,觀察鐵屑的分布情況(如圖2)。通過學生的體驗,感知鐵屑的排布情況,這樣學生就容易總結磁場的特點。由于鐵屑的排布情況,看似一些曲線,此時,教師引出磁感線概念,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通過學生的體驗,讓學生熟悉磁場概念,了解磁場的特點,有效解決學生的疑問,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
圖1圖2
三、注重物理過程教學,循序漸進,有效解決疑問
在課堂教學中,若教學過程簡單,教師的講授也是平鋪直敘的,這樣學生對物理學習缺乏興趣,也不利于及時解決學生的疑問,長此以往,學生漸漸地失去探究興趣,也不會提出問題,這對學生的發(fā)展是極其不利的。所以,為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教學過程不能太簡單,教師要注重教學過程,使學生對物理規(guī)律能夠理解得更深刻。
如在《靜電現(xiàn)象》教學中,在探究帶電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的實驗中,我原來是先安排如下演示實驗。
接下來讓學生思考:摩擦起電后,電荷種類有幾種?學生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總結得出兩種,最后,來了這樣一句:“大量實驗表明,物體相互摩擦所帶的電荷只有兩種?!痹诖嘶A上總結得出電荷之間的作用情況。這樣的教學后,學生對此還是存在疑問,為什么摩擦以后物體所帶的荷只有兩種呢,而不是三種呢?在這里,由于教學過程較簡單,將規(guī)律強加給學生,所以學生還是很費解。后來重新上這節(jié)課時,在演示實驗的基礎上,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利用學生自己身邊的一些物品:餐巾紙,塑料吸管,試管等。讓學生用餐巾紙摩擦塑料吸管,把塑料筆在頭皮上摩擦,這樣塑料吸管和塑料筆都帶上了電,鼓勵學生體驗多種靜電現(xiàn)象。部分學生的實驗現(xiàn)象如下。
在探究實驗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總結得出:物體相互摩擦所帶的電荷只有兩種,一種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相同,一種與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同,再總結出電荷之間的作用,就水到渠成了。改進后,教學效果更好了。
四、啟發(fā)學生深度思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中,教師要注意啟發(fā)學生深度思維,讓學生能夠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努力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電磁感應發(fā)電機》的教學中,很多教師指導學生將磁體、線圈、靈敏電流計、開關按照課本上的實驗裝置進行安裝,接下來就指導學生參看學案表格中的信息,引導學生根據(jù)表格提出導體在磁場中的運動情況,進行實驗,記錄感應電流的有無,最后得出感應電流的條件。在解決疑問的過程中,學生的探究停留在淺層次上,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沒有思維的深度,學生能力沒有得到發(fā)展。后來我在上這節(jié)課時,沒有將表格提供給學生,在課的開始,先在微型電扇的插頭處接一個二極管,用手旋轉葉片,觀察到二極管發(fā)光了,接下來讓學生分析剛才演示實驗中用了哪些實驗器材。交流分析后,再給學生提供實驗器材(導體棒、開關、小量程電流表和蹄形磁體),讓學生探究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通過自主探究,學生容易得出要產生感應電流,電路必須閉合。學生在閉合電路條件下繼續(xù)探究,發(fā)現(xiàn)導體棒在磁場中運動時,能夠產生感應電流。接下來,教師再引導學生分析有感應電流時,運動方向跟磁感線方向的關系,學生又能進一步分析得到:要產生感應電流,導線運動方向要與磁感線相交(即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最后教師演示把整個線圈捏成很小一團,讓其整個線圈都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現(xiàn)象是:電路中沒有電流。引導學生分析得出,要產生感應電流,應是一部分導體做切割磁感線運動。這樣改進教學后,學生課堂思考容量加大,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增加了學生的思維深度,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也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做有心人,認真對待學生的疑問,轉變教學觀念,課堂中敢于放手,讓學生自主體驗、探究,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物理課堂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培養(yǎng)學生物理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責任編輯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