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珍
[摘要]文章通過介紹對蘇科版物理新教材的幾點認識,期望有助于廣大一線教師和教研人員了解該教材的基本理念和指導思想,有利于教師選擇有效的教學手段。
[關鍵詞]蘇科版欄目特色探究活動學科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140059
目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全國各地深入開展,就物理學科而言,新課程提倡“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強調“科學探究”,根據新的課程標準,初中物理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物理基礎知識,更要為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和將來的發(fā)展提供與時代進步相適應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作為初中物理教師,適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素質,適應新課程、新教材的要求,就顯得尤為重要。揚州市從2004年9月開始使用蘇科版物理新教材,至今已有10年了,從那時起,本人一直用新教材進行教學,現就本人的工作實際談一談對蘇科版物理新教材的認識,與同行交流。
一、欄目特色鮮明
“蘇科版”教材在呈現模式上,突出特色欄目的設置,以提高教材的導學性、可讀性。不僅安排了“讀一讀”、“試一試”、“想一想”、“做一做”、“記一記”、“看一看”、“猜一猜”、“觀察與思考”、“聽一聽”、“辨一辨”等小欄目,還精心設置了七個特色欄目,反映了“蘇科版”別具一格的個性色彩。七個特色欄目分別如下:(1)“活動”欄目,既包括探究、實驗、觀察,又包括討論、交流與評估等;(2)“生活·物理·社會” 欄目,主要是介紹物理知識與生活、社會的關系;(3)“信息快遞” 欄目,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及時、必要的幫助(主要是知識、技能方面的);(4)“技巧·方法” 欄目,是對研究問題的技巧、方法進行點撥;(5)“WWW” 欄目,作為評價的一種方式,著重體現評價的激勵功能,還有知識理解和基本的訓練內容;(6)“信息庫” 欄目,是指在正文某些部分加的內容,學生可以在該章節(jié)最后查閱與之相關的擴展性知識;(7)“知識梳理”欄目,幫助學生總結單元知識,這種獨具特色的安排使人耳目一新
二、重視探究活動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而好奇心是從事探究的力量之源。蘇科版物理新教材從“奇妙的物理現象”開始,通過設疑,觀看演示實驗和動手實驗等手段使學生接觸有趣的物理現象,繼而又介紹了物理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故事,設置了“裝滿水的杯子里還能放多少回形針”的探究實驗,讓學生通過比較猜想,明白為什么要通過實驗進行研究。在使用的四冊教材中,幾乎每一個隱含規(guī)律的章節(jié)都以探究的形式體現出來,使人有一種全新的感受,在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方面大刀闊斧,這是以往教材所沒有的。
三、提倡科學滲透
新教材改變了以往教材的學科獨立性,提倡各門學科的互相滲透,例如在“人耳聽不見的聲音”這一節(jié),出現了“人耳”的構造,“白鰭豚”的聲吶系統(tǒng),給出了蝙蝠、海豚、狗、貓等一些動物的聽覺頻率范圍;在“物體的運動” 這一節(jié),描述了獵豹的奔跑速度,把生物與物理聯系了起來;在“光的混合和顏料的混合”這一節(jié),將美術與物理結合了起來;在“速度”“功率”這節(jié),出現了“奧運會金牌榜”,還出現了諸如占旭剛、王軍霞等眾多體育明星的精彩照片和運動成績,將體育與物理結合起來。“從粒子走向宇宙”,將物理和天文結合了起來,在文字表述方面,所有“物理量”均采用中英文同注,將物理同英語結合了起來等等。同時新教材使用了很多彩色照片和圖片,以全新的視角形象地向學生傳遞更多的信息,使人感到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簡潔明快。
四、體驗物理之美
物理并不像有的學生想象的那樣枯燥、單調,而是蘊含豐富的美的內容。物理學的“簡潔美”、“對稱美”、“和諧美”等美學特征在蘇科版物理教材中有許多例證,例如:物理內容的簡單美,表現在物理概念、規(guī)律的表達上,科學、準確、簡潔。熱是眾多物理學家爭論了一個多世紀的問題,卻以“大量分子的無規(guī)則運動”十個字做了結論;運動與靜止,勻速與變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電”和“電生磁”,平面鏡成像,電荷的正負,磁場的兩極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質存在、構成、運動及其運動規(guī)律的對稱性而產生的對稱美,給人一種圓滿勻稱的美感:自由落體、豎直上拋、下拋以及各種直線的勻速、加速與減速運動都可以統(tǒng)一于運動學的速度公式中和牛頓力學之中,而且,牛頓力學還可以把地上的物體與天上的星體統(tǒng)一起來。這種知識的相互融合、聯系,讓學生自然感受到物理知識的和諧之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旦領會了物理之美,就會在學習物理和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中,主動探究、發(fā)現,并在此過程中體會和享受物理之美。新教材每章開頭都有美麗的圖片,并配有引語,給人以美的享受,激勵學生蕩起探索和求知的雙槳,在知識的海洋里以快捷的方式順利到達勝利的彼岸。
五、密切聯系生活
新教材中介紹的許多事例,都將學生的目光焦點引到生活中,使學生覺得物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例如,“比較材料的保溫性能”、“電
冰箱中的物態(tài)變化”、“自制指南針”、“云、雨、露、霜、雪” ,“西氣東輸”,“磁懸浮列車”,“神舟五號”,“環(huán)境保護”,“非典型肺炎”等等,再如在“物態(tài)變化”一章中編入了“人工降雨”、 “火洲”里的坎兒井;在“光現象”中安排了“紅外線的應用”、“光纖通信”、“角反射器”、“巨型反射式望遠鏡”等知識。這既密切了物理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又加強了物理與科技的關系。學生在無形之中受到感染,無須教師過多解釋,就明白物理是一門非常有用的學科。
六、注重人文精神與自然科學的融合
“蘇科版”還十分注重人文精神與自然科學的融合,十分關注反映物理基礎與現代化的聯系。例如,在“光現象”中介紹了激光測距儀、哈勃望遠鏡、光纖通信,在“物體的運動”中介紹了同步衛(wèi)星、在“從粒子到宇宙”中介紹了納米技術,在“力”中介紹了磁懸浮列車等內容,這些知識能引導學生關心科學發(fā)展前沿,培養(yǎng)學生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再如,教材的“章首頁”編排了曾侯乙編鐘、夏商周斷代工程、縱目青銅面具、競速項目中的中國奧運健兒、中國人的飛天夢以及一些著名的中外物理學家、發(fā)明家等圖片作為教材的背景或是要學習的知識信息,增強了教材的人文氣息,有利于學生接受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在新教材的使用過程中,我們發(fā)現新教材也有以下不足。
1.新教材知識體系不夠嚴密,涉及的知識較多,給人一種哪都說說,又哪都說不透,內容松散的感覺,學完以后,學生頭腦中很難建立一個嚴密完整的知識體系。有些知識點的安排順序,似乎有前后顛倒的感覺,例如:“光的折射”和“凸透鏡的成像”,“光的反射”到“平面鏡”,“長度、時間測量”和“世界是運動的”等(這也許是本人身處農村,信息閉塞、見識少,沒能真正領會編者的意圖)。教材中,科學探究的內容很多,但如果全面展開,教學時間不充裕,教學效果難保證。一個學期有選擇、有重點、有目的地進行幾個科學探究教學,是否符合教材編者的意圖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基層學校的教師,特別是像我們農村學校的教師始終得不到權威的聲音,我們也在各種教研會上進行了咨詢,但回答都比較含糊。
2.“WWW”中基礎練習的數量偏少,這不利于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深化,而“補充習題”、“同步導學”等配套練習題,許多題目抄襲了每年的各地中考試題,還有部分內容,需要上網或到圖書館查資料,這在農村學校很難落實。
3.一些實驗可操作性不強,需進一步改進。例如,教“人眼看不見的光”時,需要將三棱鏡對著太陽光,再將溫度計的玻璃泡放在紅光外側,在室內,實驗無法進行,教師演示必須在室外,學生又看不清楚,讓學生全部外出分組,又沒有足夠的實驗器材。
縱觀蘇科版物理新教材,它既留給教師充分展示的空間,又留足了學生自由發(fā)展的空間,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動手實驗、自主探索和討論合作的機會,有利于學生感悟知識的產生過程,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是一本適應時代發(fā)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好教材。只要我們迅速轉變觀念,積極推行探究式教學模式,我們一定會在對新教材的學習和教學過程中迎來碩果累累的秋季!
(責任編輯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