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時間順序,學有條理概括
教師不妨讓學生抓住文中特有的表時間的詞語,練習概括每部分內容,然后連綴成文章的主要內容。如教《灰雀》一文,我展開了這樣的教學:(1)初讀課文后,我讓學生把表時間的三個詞語畫下來。思考這部分內容講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此時,學生依次找出了文中的三個詞語并說出了這三部分的主要內容:“有一年冬天,列寧養(yǎng)病時,在公園里發(fā)現(xiàn)了三只可愛的灰雀?!薄耙惶?,列寧發(fā)現(xiàn)一只灰雀不見了?!薄暗诙?,列寧發(fā)現(xiàn)灰雀又飛回來了?!?/p>
二、提煉關鍵詞語,梳理故事情節(jié)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提取關鍵信息,以此有效地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文本脈絡。如教《漁夫的故事》一課,首先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我指名閱讀課文第1~3自然段,其他學生邊聽邊思考:“這部分故事講了什么?能不能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學生迅速找到了關鍵句子:“打開網(wǎng)一看,發(fā)現(xiàn)網(wǎng)里有一個黃銅膽瓶,瓶口用錫封著,錫上蓋著所羅門的印。”我肯定了學生的答案后,鼓勵學生用四個字概括,學生隨即說出“撈到膽瓶”;用同樣的方法,學習了第5自然段,學生順勢概括了“跳出魔鬼”。
三、抓住主要人物,串聯(lián)故事情節(jié)
如教《草船借箭》中,師: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生:諸葛亮、周瑜、魯肅、曹操。師:這些人物中,你覺得哪幾個是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請你用1~2句話概括發(fā)生在他身上的事情。生:我覺得周瑜是這篇文章的關鍵人物。生:主要人物當然有諸葛亮了。師:有誰愿意將剛才兩個同學說的話連起來說說呢?生:周瑜借口要打仗讓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完十萬支箭,并且與他立下了軍令狀。讓人意料不到的是,諸葛亮沒有著急造箭,而是讓魯肅為他準備了二十多條船只、每條船只上配備了二十個士兵,船只的兩邊插滿草把子。三天后,諸葛亮和魯肅帶著這些船只直奔曹營,拼命擂鼓,由于霧大,曹操只好放箭,最后諸葛亮終于完成了十萬支箭的任務。
(湖北省潛江市后湖小學 李聲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