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宇
法國文學巨匠巴爾扎克與一位老太太曾發(fā)生過一件趣事。
一天,這位老太太拿著一本破舊的作業(yè)本,問巴爾扎克:“大作家,你看看這小子是不是當作家的料?”巴爾扎克認真看了看說:“這小子天賦不高,很難當作家?!?/p>
老太太聽后,不禁笑道:“好小子,你竟然連自己的小學作文都看不出來!”原來這位老太太竟是他的小學老師。
巴爾扎克判斷錯了,他只看到了孩子的基礎(chǔ),卻忽視了孩子的努力。
巴爾扎克在成名前,也曾困窘過。他大學畢業(yè)后,放棄父親建議的律師工作,選擇了當作家。其父氣得斷了他的生活費,而他的文章不斷被退回,這使他陷入了困境,負債累累。
但是,在這段最失意的日子里,他卻花了700法郎買了一根手杖,并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將粉碎一切障礙。正是這句話支持他渡過難關(guān),走向了成功。
巴爾扎克的作業(yè)和手杖,又一次證明了:“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p>
對絕大多數(shù)人而言,在某一方面的成功,主要并不決定于天分。只是按既定目標執(zhí)著地追求,就能獲得成功。
摘自《繼續(xù)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