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
摘要:本文歸納了有關群體事件的定義、現(xiàn)狀,道德和群體道德的定義,尼布爾《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會》中關于群體道德的理解,最終在這些定義的基礎上將群體事件與群體道德合理地聯(lián)系起來,探索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從道德的角度應當如何預防群體事件的發(fā)生。
關鍵詞:群體事件;群體道德;尼布爾
人們常將道德定義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或規(guī)范體系,這種傳統(tǒng)的定義方法將個體的人看做是道德行為的主體,這樣一來,群體就會被排斥在道德行為的主體之外。但是,由一個個個體所組成的群體并不是簡單的個體之間的相加,由此可見忽略群體在道德中的主體性是不夠合理的。加之,目前社會上的一個熱詞“群體事件”,當一個群體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會發(fā)生于個體性事件完全不一樣的效果。那么本文將以群體為對象,討論群體事件與群體道德之間的聯(lián)系,探索從群體道德的層面如何預防和處理群體事件。
一、關于群體事件
近十幾年關于群體事件的報道是不在少數(shù)的,回顧一下這些事件,包括2007年01月四川達州群體性事件、2008年06月貴州甕安群體性事、2009年06月寧夏海原群體性事件海原6·10群體性事件(民眾反對縣城搬遷)、2010年04月黑龍江富錦長春嶺群體性事件、2011年06月廣東潮安縣“古巷事件”、2012年04月10日重慶萬盛群眾聚集事件……
在群體事件的定義上,宋寶安等認為,群體性事件的誘因是社會矛盾,一定數(shù)量的個體組成的群體以一定的目的為基礎,進行某種合法的或非法的規(guī)模性聚集活動,表達利益訴求和政策主張,對社會秩序和穩(wěn)定造成一定影響①。向德平等認為,“群體性事件是指由社會群體性矛盾引發(fā)的,不受既定社會規(guī)范約束,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造成一定的社會影響,干擾社會正常秩序的事件。群體性事件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如集體上訪、集體怠工、罷工、非法集會、聚眾、游行、示威、騷亂、暴亂、大眾恐慌等等”②。
關于引起群體性事件的原因錯綜復雜。其中包括普遍性的問題,也包括特殊性的問題,有時候是因為經(jīng)濟產(chǎn)生的問題,有時候也因為政治產(chǎn)生的問題,甚至有時候是國內性的事件,有時候也與國際性問題相關。如此多的問題交織在一起,使群體事件變得更加復雜,這也讓群體性事件成為一個值得研究和深思的問題。
二、關于群體道德
群體道德是相對于個體道德來劃分的,根據(jù)《馬克思主義哲學全書》③的解釋,群體道德是指:“調整每一群體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的總和,它是群體道德實踐的產(chǎn)物。它具有對外的群體特殊性,對內的一定整體性和共同性,是每個群體社會地位、所處環(huán)境和知識水準在道德方面的反映?!?/p>
從已有的文獻中了解到,第一個研究群體道德的人是萊茵霍爾德·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1892——1971),在《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會》(1932年版本)④一書中,他將群體道德和群體道德進行了區(qū)分和對比,得出來的結論是“群體道德低于個人道德”。
關于群體的道德意識,尼布爾認為,群體中的個體對所屬群體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行為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在產(chǎn)生這些觀點時個體必須要想到群體中其他個體的利益,這樣一來個體自我超越的能力就受到了群體的制約。關于群體道德低于個人道德的解釋,尼布爾認為當一個個體進入到某個群體的時候,個體所面對的社會關注和社會責任都會相應地轉移到群體中去,削弱了個體原本的社會責任感,也包括道德責任感。就像是一個人單獨站在廣場中唱歌會比較難為情,但若是一大群人在一起唱歌,別人關注的對象就不再是個人,而是一個群體。此外,一個群體如果要持續(xù)生存,就常常會以本群體的利益為絕對價值,甚至有時候不惜損害其他群體的利益。當我們簡單地用個人道德來衡量群體道德,或者用群體道德來衡量個人道德都是不合理的。這樣會導致個人道德變得平庸化,使真正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得不到改善。
尼布爾認為個人道德高于群體道德。當一個個體做出行動之前,從利益方面來看,在考慮個人利益之外,個體還會想到他人的利益或者群體的利益,有時候正如我們在新聞和身邊所見的那樣,相當一部分人愿意把他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前考慮。然而,對于群體而言,將其他群體或個人的利益放在本群體利益之前是困難的,群體的自我犧牲精神較弱,難以克服自我中心主義。
三、群體性事件與群體道德
上文中總結和歸納了已有的關于群體性事件的定義、性質,群體道德的定義、性質等。我認為,發(fā)生群體事件的原因當然有很多種,其中包括政府管理不力、群眾缺乏表達渠道、基層不作為已經(jīng)長期積累的矛盾等等,這些客觀的已經(jīng)直接或深層的原因,那么,單單從群體的角度以及群體道德的角度來看,群體事件的發(fā)生與特定群體的道德還是有必不可分的關系的。
首先,尼布爾認為在道德意識上,“建立一種足以克服本能沖動又能凝聚社會的理性的社會力量非常困難。”尼布爾肯定人先天地具有社會性沖動,這是個人組成社會的根本動力。群體性事件作為一項社會性的事件,群體道德可以說是群體性時事件發(fā)生的基礎之一,或者說群體道德是加速或促進群體性事件進展的因素之一,至于群體道德對群體性事件影響的程度等具體的還有待研究。
其次,群體性事件反過來對群體道德也有一定的影響,雖然尼布爾探討的群體道德和個人道德一直講個人的罪和群體的罪這些概念與之結合,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甚少談論實踐對道德的影響。但是我認為,群體性事件因其群體性、效仿性和破壞性等特性,也會影響著群體道德的形成和改變。
然后,群體越大,越難達到共同的想法與共同的目的,也就越不可避免地要靠瞬間的沖動與直接的不假思索的目的來維持其統(tǒng)一。特別是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龐大,地域寬廣的國家來說,從群體道德的性質上看,我們要學會正視群體事件的發(fā)生,無論是在客觀的國情和地域特色上,還是在主觀的個人道德和群體道德上,群體事件的發(fā)生有其必然的原因,并不是一件難以控制或無法解決的事情,在發(fā)生群體事件的時候不應過分悲觀。正視問題,對癥下藥才是關鍵。
最后,在尼布爾的書中也提到教育對欲望的調解和控制作用。政府應該重視教育的力量,特別是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質教育,引領大眾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構建和諧社會。(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
注解:
①宋寶安.于天琪.我國群體性事件的根源與影響[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5)
②向德平.陳琦.社會轉型時期群體性事件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03(4)
③周孟璞.馬克思主義哲學全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④萊因霍爾德尼布爾.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
參考文獻:
[1]宋寶安.于天琪.我國群體性事件的根源與影響[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5)
[2]向德平.陳琦.社會轉型時期群體性事件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03(4).
[3]周孟璞.馬克思主義哲學全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4]萊因霍爾德尼布爾.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
[5]何懷宏.比天空更廣闊的[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