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花
內部控制缺陷對公司績效的影響是當前管理學、審計學和會計學研究的熱點問題。Ashbaugh-Skaife 等(2008)采用時間序列和橫向對比的方法,通過對內部控制缺陷及其對收益質量修復效應的研究,結果表明,相比沒有報告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報告有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有著更低的應計質量,即是說應計項目會顯著增加。然而,與那些沒有進行內部控制缺陷整改的公司相比,對內部控制缺陷進行整改后,公司的應計收益質量和經營績效得到很大的提升。
Kinney等(2009)通過對薩班斯法案404頒布前披露的未經審計與頒布后經過審計的公司來研究內部控制質量是如何影響公司風險和權益資本成本的。在控制了其他風險因素的情況下,發(fā)現有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有著顯著的高非系統(tǒng)風險,系統(tǒng)風險和權益資本成本。分析發(fā)現,審計師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確認的改變(包含此前披露的內部控制缺陷的更改)導致權益資本成本從50到150個基點的重大變化??傊还苁遣捎脵M截面還是時間序列的研究方法,結果都是一致的,內部控制報告質量會影響投資者的風險評估和公司的權益資本成本。
Bonnie K. Klamm等(2012)研究表明,內部控制報告披露的實質性漏洞會影響未來內部控制評價的報告。當存在信息缺陷的時候,出現財務報告缺陷和實質性漏洞的概率會更高,將會影響未來的內部控制缺陷的產生,比如說營運能力的下降。
審計費用一直以來就是眾多企業(yè)一筆比較高的管理費用,尤其是規(guī)模較大的集團企業(yè)。國外學者研究表明,2002年薩班斯法案的頒布給上市公司增加了一個很大的成本。在很大的程度上說是因為法案的404節(jié)所要求的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通過調查內部控制缺陷和整改對審計費用的影響,學者將所調查的內容歸為內部控制環(huán)境。研究發(fā)現:一個持續(xù)無效的控制環(huán)境將會導致更高的審計費用;如果在連續(xù)幾年內,相比那些報告不同實質缺陷的公司,報告相同缺陷的公司有著更高的審計費用。如果一個公司采取整改的措施,理論上表明,由于審計師的努力,因此審計費用就會減少。然而,如果審計費用中增加了風險費用,那么這樣的一個負向關系不一定成立。結果發(fā)現,在變革的前三年內審計費用會處于高的階段。這個結論說明,那些現在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審計費用的增加是因為風險溢價。進一步表明,報告連續(xù)實質性缺陷的公司付出了明顯高于進行整改的公司。對于有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四大審計師收費要比非四大的收費要高。最后,還有一個影響審計費用的公司是額外缺陷的披露。
目前直接研究內部控制缺陷與公司績效相互關系的文獻并不是很多,多數學者都是通過內部控制缺陷表象來研究其他們的相互關系。內部控制缺陷的表現方式繁多,因為每個企業(yè)的實際情況不盡相同,則他們的表現形式也各具特色。內部控制缺陷的存在說明企業(yè)內部管理出現了問題,失去了經營發(fā)展的平衡,違背了經濟的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內部控制被鑲嵌在企業(yè)的整個管理過程中,所以內部控制缺陷的出現可能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或流程中,會涉及到內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五大要素構成了內部控制五位一體的保護和監(jiān)督系統(tǒng),從不同角度保證企業(yè)日常經營活動的有機運行和財務信息的質量。公司績效的優(yōu)劣是內部控制有效性與否的直接反應。根據國內外的研究文獻來看,多數學者都是從內部控制的要素作為研究的切入點。
一、內部環(huán)境缺陷對公司績效的影響
內部環(huán)境為內部控制制度的生存提供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是企業(yè)實施內部控制的特定且唯一平臺。早在1992年英國的卡德伯利報告就將公司治理融入企業(yè)的內部控制。學者李維安(2001)認為,公司治理是指通過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內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機制來協(xié)調公司與所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以保證公司決策的科學性,從而最終維護公司各方面的利益[1]。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也就產生了委托代理關系,雖然代理人和被代理人之間會建立契約關系,但是契約制度本身存在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給經理人制造了利用各種空缺打破契約規(guī)則的機會。雖然有制度的約束,但是根據經濟人假設理論,這些利益相關者的目標并非完全一致,他們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時候就會以犧牲他方的利益為代價,甚至有時候會出現共同謀利的現象,因此也就產生了所謂的治理結構的不完整。程曉陵等(2008)以2006年以前上市的公司為樣本,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董事長和總經理由一人兼任會降低財務報告的質量,也會增加公司違法違規(guī)的概率。因此,以公司治理結構缺陷為代表的內部環(huán)境缺陷會影響公司的經營績效。
二、風險評估缺陷對公司績效的影響
或許居安思危就是對風險評估的最好詮釋,風險評估不僅是內部控制要素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全面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風險評估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降低企業(yè)的經營風險、財務風險,進而提高經營效益。《規(guī)范》解釋:風險評估包括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評價三個部分。公司所處的經營環(huán)境充滿了危機性和復雜性,為了提高警惕,公司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建立風險管理機制??v觀國內外,由于缺乏憂患意識而最終破產的公司不在少數,更別說因為對風險沒有正確認識而使企業(yè)損失慘重的公司。雖然風險總是與機遇并存,但是當經理人或股東與公司的債權人之間產生利益沖突時,經理人和股東就會偏重機遇而盲目的追求發(fā)展,當然這樣的舉動是以犧牲債權人的利益為代價的。如通常公司都會觸犯不同的法律風險和合規(guī)風險問題,當公司違反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或者受到監(jiān)管機構的處罰和制裁,那么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后果,包括賠償、罰款和社會的信譽。毫無疑問,這些后果肯定會對公司的凈利潤、現金流產生很大的影響,從而也會降低經營績效。①
三、控制活動缺陷對公司績效的影響
《企業(yè)內部控制應用指引》中指出企業(yè)在經營過程中所涉及的控制活動主要有18項,如組織架構、資產管理、工程立項、財務報告。雖然可以將公司的整個控制體系分解為18項,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就是會計活動的控制。只有真實反映公司業(yè)務的會計記錄,才會取得利益相關者的信賴,才會使公司的運營有一個良好的基石,并且會計信息質量與公司績效直接相關。張龍平(2010)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公司內部控制活動的執(zhí)行力度與盈余質量呈顯著正相關。田高良等(2011)研究發(fā)現當公司的財務活動出現控制缺陷時,公司凈利潤的價值相關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財務報告是對公司發(fā)生的所有業(yè)務的高度概括,同時也是外界評估企業(yè)的重要渠道,所以這就要求財務報告應當根據真實、完整、連續(xù)的會計資料進行編制。國內外公司中會計舞弊的案例屢見不鮮,一部分原因是會計人員本身的素質不高,造成會計信息的不真實、賬目的混亂,對會計憑證、賬簿、財務報表的編造偽造;另一部分是迫于管理層的壓力,若管理層需要所有者對其提高薪酬、增加閑暇時光,那么就有可能粉飾報表進行盈余管理??傊?,以會計控制為基礎的控制活動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公司的真正經營績效。
四、信息與溝通缺陷對公司績效的影響
毋庸置疑,21世紀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整個國家乃至全球,企業(yè)也是如此。COSO認為,信息與溝通是組織實現內部控制目標的必備條件。企業(yè)的信息溝通,一般來說包括企業(yè)內部間,企業(yè)與外部之間的溝通。它為企業(yè)提供了日常經營活動的各種信息,并且使企業(yè)的全體人員能夠明白自己的責任和內部控制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破產重組事件,王佳聲(2005)從ERM角度分析了它破產的原因。第一,作為CEO的陳久霖缺乏對信息的掌握。他沒有吸取1995年英國巴林銀行因為過度投機導致一夜之間破產的歷史教訓;對當時新加坡的期權市場缺乏科學的分析,而是盲目的購買比正常水平兩倍還多的期權。第二,在整個期權的交易過程中,都是由陳久霖的兩個交易員操盤,他們沒有與CEO進行任何溝通,并且在情況愈發(fā)糟糕的時候,陳久霖也沒有向集團總部匯報,只是到最后走投無路的時候,他才向總部請求資金支持。M.D. Beneish, M. Billings和L. Hodder(2005)研究發(fā)現,與不存在信息缺陷的內部控制報告中相比,至少存在一個信息缺陷的報告中,出現財務報告缺陷和實質性漏洞的概率更高,并且實質性漏洞存在與未來產生缺陷相關,如盈利能力降低。結果表明,要建立和保持財務報告內部控制,信息和非信息的公司治理方式都非常關鍵。臺灣學者林有志和張雅芬(2007)認為在會計績效和市場績效方面,與信息透明度較低的公司相比,信息透明度較高的公司要高。
因此,信息與溝通缺陷對經營績效的影響非常值得企業(yè)重視。②
五、內部監(jiān)督缺陷對公司績效的影響
COSO認為,內部控制的監(jiān)督是對內部控制五要素有效性進行連續(xù)或獨立的評價,并且監(jiān)督要有時效性和有用性。對于發(fā)現的問題要及時的與相應的部門進行溝通,必要時應該將嚴重的問題匯報給高管層。有學者認為公司內部監(jiān)督是會計監(jiān)督的基礎,也有學者認為,公司最重要的內部監(jiān)督機構主要是指內部審計委員會和獨立董事。董卉娜等(2012)以2009年深市主板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通過建立回歸模型,實證研究表明,審計委員會的設立年限、規(guī)模大小、獨立性和專業(yè)性的強弱與內部控制缺陷呈顯著地相關性。即設立時間越長、規(guī)模越大、專業(yè)資質越高、獨立性越強,則對內部控制缺陷存在的抑制作用就越強。審計委員會就是公司的免疫機制,可以時刻關注企業(yè)的各種問題??梢栽O想,若是免疫機制都失去了特有的功能,那么公司肯定也是岌岌可危。(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管理學院)
注解:
①李維安.公司治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142
②林有志,張雅芬.信息透明度和企業(yè)經營績效的關系[J].會計研究.2007,(09):26—34
參考文獻:
[1]陳蕓,彭春麗.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公司績效實證研究[J].商業(yè)會計.2011,(05):72-73
[2]程曉陵,王懷明.公司治理結構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J].審計研究.2008,(04):53-61
[3]董卉娜,朱志雄.審計委員會特征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的影響[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1):114-124
[4]Ashbaugh-Skaife, Collins,Kinney, Ryan LaFond. 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6(83)217-250
[5]Ashbaugh-Skaife, Collins,Kinney, Ryan LaFond. 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on Firm Risk and Cost of Equit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9,1(47):19
[6]Ashbaugh-Skaife, Collins, Kinney, Ryan LaFond. 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on Firm Risk and Cost of Equity[].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9(47)1991:11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