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將異國的文學作品加工成德語語言時,基于翻譯過程的將原語文本的轉(zhuǎn)化是應該引起人們重視的。本文是以莎士比亞作品為例,將翻譯中存在的問題一一展現(xiàn)。在翻譯時必須明確的是,要翻譯的和原語風格一致。修辭,內(nèi)容,功能都必須在翻譯中被考慮到,因為德語翻譯是將一部使用其它語言的作品轉(zhuǎn)換成符合德語語言形式的現(xiàn)代翻譯文本。以德語翻譯研究為切入點,可以總結(jié)幾個在文學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能夠為翻譯人日后尋求解決方案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文學翻譯;問題;語言形式;譯者
翻譯,確切地說是文學翻譯是“對于另一種語言的藝術(shù)作品由內(nèi)而外的重新創(chuàng)作” [1]。這一過程本身是極其復雜的,并且在翻譯史中被分為若干階段。翻譯的第一階段可以視為是一種純粹技術(shù)轉(zhuǎn)換的過程。這一類型的翻譯與簡單的解碼過程極其相似,它只為了得到原文字面上的意義。許多原文是詩歌體裁的作品,經(jīng)由這種翻譯過程之后變成了散文。在這一翻譯的過程中,原文作者的風格,也許還有構(gòu)詞,韻律等方面都被完全地忽視了。第一部傳入德國的莎士比亞的詩歌作品就被愛什伯格翻譯成了散文。
翻譯的第二階段的所謂發(fā)展階段是不僅重現(xiàn)原文單個詞語的意義,并且試圖將原文的風格和氛圍也呈現(xiàn)出來。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們必須要了解原語文章的大意,也就是說理解原文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為了達到何種效果,這樣譯者才能夠在對于原語文章進行重新構(gòu)建的時候,將個別修辭元素所具備的意圖和作用正確的表達出來,并且能夠發(fā)揮同樣的效應。
第三階段對于翻譯是十分重要的,這一階段雖然不是特意形成的,卻是在翻譯歷史中所無法避免的。它是基于翻譯語言的進步而形成的。因為語言是隨著時代而變化的,200年前的翻譯方法是與現(xiàn)代的翻譯方法不相適應的。或者就像翻譯學家克呂佩夫所說的那樣:“翻譯的發(fā)展是永遠不會停止的。” [1]
歌德對于這三種階段作出了如下的總結(jié):“第一階段是散文翻譯的階段,第二階段是一種嘗試,試著將當時的外國文學用自己的語言來重現(xiàn)出來,第三個階段也是翻譯的最高以及最后的層次,即人們想要將翻譯文本和原文文本達到最大的統(tǒng)一……”[1]
一、翻譯問題
一份好的翻譯需要滿足這些所有的要求。它必須既要再現(xiàn)原語文章的內(nèi)容和形式,也要體現(xiàn)出原語作者所有意造成的效果,同時還要運用與時代相符的最新最適合的語言,也就是說譯者要使用當今的語言表達方式。下面介紹一些在翻譯外國文學作品時,譯者常常會碰到的問題,主要以莎士比亞的作品為例。
(一) 對于譯者能力的要求
譯者本身構(gòu)成了讀者和原語作者之間的橋梁。他們的任務就是用另一種語言工具進行工作。譯者的任務在于要將原文的風格,押韻,心境和內(nèi)容相應的進行呈現(xiàn)和重構(gòu)。因此他必須一方面嫻熟地掌握相應的外語,另一方面本國語言,特別是文學語言也要非常的精通,這樣才能使原語風格在目的語中也得以體現(xiàn),把譯者和原語作者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
(二) 保持原語的風格
譯者在翻譯莎士比亞的作品時,總會將翻譯方法的選擇游弋在自由翻譯和逐字逐句翻譯之間,因為對于莎士比亞作品的語言中的聯(lián)想,多面圖像,構(gòu)詞,押韻和成語的表達是很難用逐字逐句的翻譯來完成的。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必須選擇恰當?shù)脑~匯。同時也必須避免改變莎士比亞的風格,因為就像逐字逐句翻譯會影響文章的內(nèi)涵一樣,自由翻譯也會影響原語文章的風格。簡而言之,想要把莎士比亞的風格準確的重現(xiàn)出來,即他的聯(lián)想,多面圖像,構(gòu)詞,押韻和成語表達都想一一對應的話是非常困難的,將他的作品原汁原味地翻譯成中文是不容易的。
(三) 保持詩行的語言技巧
莎士比亞的戲劇中的詩行語言技巧以及經(jīng)常被運用的押韻,很可能構(gòu)成了翻譯中的大問題。其一,這兩種因素關(guān)系到作品的風格和情感抒發(fā);其二,另一種語言中的押韻模式是很難強壓進德語中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德語與英語之間存在著許多的差異。
與德語相比,英語中有很多的單音節(jié)詞匯。這些詞匯與詩行的壓陽性韻律賦予了英語抑揚格的節(jié)拍,這種作用是不同于德語的抑揚格的。[2]此外還有語法上的差別,比如莎士比亞喜歡使用分詞結(jié)構(gòu),這使得他的語言顯得非常的準確,但是在德語中卻沒有相同的語法特性來呈現(xiàn)出同等的效果。
這些差別可能看起來很小,但這些英語中的特點就是它的屬性,也是莎士比亞所描繪出的特性。所以對于譯者很重要的是,在德語中所運用的語言文體最大限度地接近莎士比亞的語言文體。同時譯者的首要任務是,在翻譯時正確地選擇詩行的修辭手段如韻律,押韻模式,詩節(jié)形式等等,來重現(xiàn)原語中所有意使用的音素,音調(diào)等作用,以及原語中所有意表達的感情情緒。
(四) 語言歷史的問題
翻譯上的另一個問題是來自于德語語言的發(fā)展。新標準德語相較于其它的語言,例如法語或者英語來說,還是一門很年輕的語言。
在莎士比亞出生的時候(1564年),新標準德語才剛被使用。第一部使用新標準德語的作品,是由路德在1521年在當時的德國公開發(fā)表出來的圣經(jīng)的譯本。自此之前,德國是一個說眾多方言而沒有統(tǒng)一的語言的國家。
即使在路德的翻譯中使用了一種通俗易懂的語言,但是在當時的年代,這還是一種藝術(shù)性的語言,對于民眾來說這種形式的語言是沒有人會說的。所以德語的書寫語言從那時候起開始發(fā)展開來。而同時在英國的狀況是與此相反的,那個時候是伊麗莎白一世時期,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年代,英語早已達到了高度文明的程度。
恰恰是因為新標準德語太年輕了,以至于這種語言變化的很快。與此相應地一些翻譯成德語的文本也過時地很快。許多莎士比亞的翻譯文本都已經(jīng)有了幾百年的歷史,在今年看來當時的翻譯是很不充分的。原則上每五十年就應該重新翻譯一次,以適應德語語言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chǎn)生的變化。
莎士比亞時期英語的發(fā)展程度要比同期的德語高很多,所以首次嘗試所翻譯出的莎士比亞的作品相應地就會有所欠缺。德國首批翻譯先鋒,如艾什伯格,維蘭德和艾爾伯特(大約1762–1766)的翻譯中就存在著問題,即,一方面他們想要解碼一種語言,而這種語言與他們自己的語言相比發(fā)展的要快很多;另一方面他們想將這種語言轉(zhuǎn)換成另一種語言,而二者之間是存在差距的,根本無法匹敵。
第一批翻譯作品是以散文的形式,但是它們?nèi)鄙倭嗽Z文章中的某些部分,因為這些部分在德語中無法被呈現(xiàn)出來。維蘭德將莎士比亞視作“將大自然最原始的美與丑” [3]理解通透的人,即使是他也會忽略一些部分,因為在他看來這些部分翻譯過來會聽起來非常地可怕。也許他想把莎士比亞的天賦恰當?shù)乇磉_出來。
二、結(jié)束語
對翻譯文本的提出要求會產(chǎn)生多方面的問題。它要求譯者不僅要盡最大能力的掌握原語和目的語,而且還要具備強烈的感知能力來構(gòu)建環(huán)境,高超的表述能力來運用語言形式和詩行技巧。對于譯者的更高要求則是,要對比兩種語言在發(fā)展和形式方面的差異,考慮歷史背景,這樣才能保留原語的表達和心理活動,即使譯者所處時代的時代精神與原語文章活動中的時代精神是不同的。
參考文獻:
[1] Apel, Friedmar: Literarische ?bersetzung[M]. Sammlung Metzler, Band 206, Metzler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und Carl Ernst Poeschel Verlag GmbH, Stuttgart, 1983, S. 19-35.
[2] Bloch Erben, Felix: Shakespeare K?nig Lear[M]. Verlag für Film Funk, Berlin, 1990, S. 103-105.
[3] Gebhardt, Peter: A.W. Schlegels Shakespeare-?bersetzung[M]. Verlag Vandenhoeck & Ruprecht, G?ttingen, 1970, S. 87-88.
[4] 許淵沖.文學與翻譯[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劉冬妮(1983–),女,遼寧沈陽人, 碩士研究生,德語教師,講師,遼寧對外經(jīng)貿(mào)學院外國語學院,主要研究方向:德語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