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康妮
《西游記》之盛名享譽天下,其中的主要人物孫悟空更是深入人心,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而孫悟空加入取經(jīng)故事、形象演化的過程就十分復雜。
一、孫悟空的前身:《西游記》之前的取經(jīng)故事
《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中的猴行者初登場的形象就是一名自稱“獼猴王”的白衣秀士。猴行者見多識廣,對一路上風土人情十分熟悉。猴行者的職責比起護衛(wèi)倒是更像向?qū)?,在“入大梵天王宮第三”中,他帶著玄奘法師上天去見大梵天王?!洞筇迫厝〗?jīng)詩話》中降妖除魔的主力并不是猴行者,而是這三件寶物以及寶物背后的大梵天王,這和《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屬于“講經(jīng)”詩話,主旨內(nèi)容是宣揚佛法無邊是分不開的。
根據(jù)朝鮮古代一本漢語教科書《樸通事諺解》引注的片段可以看出《西游記平話》中已經(jīng)有了對于水簾洞的細節(jié),齊天大圣的名號以及“車遲國斗法”的情節(jié)。能夠大致推斷《西游記平話》的故事情節(jié)比《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更為豐富、更加接近吳承恩的《西游記》。
楊景賢所做的雜劇《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和猴行者相比叛逆性格更強。在《出孫演咒》一出中,唐僧救出孫悟空之后,孫悟空甚至想要把唐僧吃掉,正是此時觀音出現(xiàn)給孫悟空戴上“鐵戒箍”,傳授唐僧“緊箍兒咒”,這才將孫悟空給降服住。
雜劇中孫悟空身上有許多的和小說孫悟空中相似的地方,如一個筋斗“能去十萬八千里路程”、“火眼金睛”,使用可以變小放在耳朵里的“生金棍”、可以“化作焦螟蟲”等等等等本領。
值得注意的是,雜劇中的孫悟空盜取蟠桃仙酒并不是因為沒有收到蟠桃會的邀請的負氣之舉,而是因為想要和自己擄來的妻子一起享用。尋歡作樂的孫悟空比起《西游記》小說中的孫悟空更像妖精。而擄掠女子與盜取仙酒兩種行為的猴精在其他作品中也有出現(xiàn)。
唐傳奇《補江總白猿傳》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個四處擄掠女子的白猿精,而在話本中《陳巡檢梅嶺失妻記》中的白猿精有兄弟三人,居住的洞府當中有仙酒、仙桃等各類可以長生不死的食物。
《二郎神鎖齊天大圣》的作者已經(jīng)不可考。此劇的齊天大圣本領高強,而他盜取金丹仙酒的動機也是為了和自己兩位兄一起享用。齊天大圣敗給二郎神后沒有了先前的傲氣,不停的低頭求饒。雖然和小說中二郎神與孫悟空相斗一節(jié)有相似也有不同,但也進一步說明了孫悟空的形象發(fā)展到此處本領變得越來越高強、反叛精神越來越強。
二、孫悟空自身:《西游記》中孫悟空的變化
吳承恩的《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是以前人作品中的護法猴形象為基礎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孫悟空有著類似猴行者的向?qū)氊?,知道取?jīng)路中神佛設置的考驗,繼承了猴雜劇中孫悟空的本領。
在《西游記》前七回將前代作品中偷蟠桃盜仙酒一情節(jié)擴寫為大鬧天宮,而大鬧天空的根源是孫悟空追求自在的天性。孫悟空并沒有什么野心、妄心、不良心,有的只是自在心以及由此而生的自尊心、好勝心、名利心,只是想要追求自在。悟空追求個性自由與王學左派張揚個性的“童心說”有關,“童心說”的代表李贄就曾說出“圣人不曾高,眾人不曾低”的大逆不道之言。
如果個人過度張揚個性卻不遵守社會秩序只會走向毀滅,李贄最終在獄中自殺,孫悟空也受到了押在五行山下的懲罰。在被唐僧搭救脫離五指山之后,孫悟空即踏上了取經(jīng)的之路。取經(jīng)路上的孫悟空并沒有完全改掉自己的反叛精神。雖然時有需要向神仙求助的情況,但是孫悟空敢于嘲笑如來佛是“妖精的外甥”、怪罪彌勒佛和太上老君縱然坐騎下界為妖、指責玉皇大帝不辨是非,而面對這樣的孫悟空,那些高高在上的神佛菩薩也只能賠笑而已。這一點前代作品中皈依佛門后性格恭順的孫悟空是完全不同的。孫悟空并沒有向最高統(tǒng)治屈服,仍然敢說敢為,他仍然追求自在心,但是他所追求的自在從一開始個人的自在變成了眾生的福祉。孫悟空張揚的個性變成了為了造福大眾而不畏艱險的冒險探索精神,幫助鳳仙郡求雨、解救陳家莊的兩個小孩等一系列行為均出于此。
孫悟空的轉(zhuǎn)變,就如同人的成長一般,從一味追求個性自由的頑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