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穎
【摘要】通過考察粵方言詞保留的古義,結(jié)合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古詩詞部分,提出粵語方言區(qū)的初中語文教師可以挖掘古詩詞常用詞與粵語方言詞語共通的意義,輔助古詩詞的常用詞教學(xué)。
【關(guān)鍵詞】粵方言;初中;教學(xué)
引言
粵語是以廣州話或廣府話為中心的方言。粵方言區(qū)的教師能夠運用粵語方言進行古詩詞的常用詞教學(xué),一方面,是因為粵語是古代漢語的活化石。當(dāng)今粵語的部分詞語仍然保留著古代漢語的意義和用法,尤其是中古漢語。1另一方面,是由于粵語的使用范圍較為廣泛,它以珠江三角洲為分布中心,在中國各地和乃至澳洲、歐洲、美洲等華人社區(qū)中廣泛使用。因此,活用粵方言詞進行古詩詞的常用詞教學(xué),不僅能幫助學(xué)生有技巧地積累古漢語常用詞,還能拓寬其知識面,具有廣泛性和實用性的意義。本文就初中階段古詩詞教學(xué)進行相關(guān)實踐。
一、實詞
(一)話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以下簡稱教材)中有兩處關(guān)于“話”用作動詞,相當(dāng)于說。
①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孟浩然 《過故人莊》七年級上冊)
②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七年級上冊)
聯(lián)想粵方言相關(guān)字詞用例:
①我話“你啱先去咗邊?”(粵方言。意為我說“你剛剛?cè)ツ睦锪??”?/p>
②你話佢系一個好人。(粵方言。意為你說他是一個好人)
③我話你知啦(粵方言。意為我告訴你吧。)
從上述例子可知,粵語中“話”相當(dāng)于說,也有告訴的意思。
拓展:“話”在唐代用作動詞,到了宋代則用作名詞,元、明兩代也沿用為名詞2,例如:
①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唐 孟浩然 《過故人莊》)
②這狄希陳若是個知向背,會聽話的人(明 《醒世姻緣傳》)
③姜金定道:“不消多講話了。”(明《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
(二)得
“得”放在疑問詞、否定詞或動詞后,表示能夠,可以的用法。
①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七年級上冊)
②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年級下冊)
③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杜甫《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八年級上冊)
第一例的“得”放在疑問詞后,第二、三的“得”放在否定詞后,以上三例均表示能夠、可以。由此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粵方言中,“得”也有類似用法,表示能夠、可以,并給粵方言區(qū)的學(xué)生舉例,幫助他們加深對古漢語常用詞“得”的詞義理解。
①“邊度得噶?”(粵方言。意為怎么能夠,或這樣做行不通。)
②“我行又唔得,坐又唔得。”(粵方言。意為我既不能走路,又不能坐下,即坐立不安。)
③“佢好挨得?!保ɑ浄窖?。意為他很能熬。)
粵方言中的“得”沿用了古代“得”放在動詞后面,表示能夠、可以3,又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在加深常用詞意義記憶后,教師可以就該常用詞進行拓展教學(xué),以拓寬學(xué)生的知識面和閱讀面,進而對“得”這一義項在歷代的用法有所把握。例如:
①師當(dāng)時無對。直得半年, 方始云:“無人接得渠?!保咸啤蹲嫣眉肪砭牛?/p>
②今日以為小娘子救他不得,趙某人還做什么人?(明《警世通語》卷二十)
③周三忽然害著病,起床不得。(明《喻世明言》卷二十)
(三)著(著)
“著”(著)在此兩例都意為“穿”。
①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年級下冊)
②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北朝民歌《木蘭詩》七年級下冊)
聯(lián)系粵方言相關(guān)字詞:粵方言保留了“著”(著)表示“穿”的用法。例如:
著(著)衫,著(著)鞋,著(著)襪。(粵方言。意為穿衣服,穿鞋子,穿襪子。)
拓展:在粵方言中,帽子是不可以搭配“著”(著)的,但“著”(著)在古代可以帽子,例如:
著衣冠,令其友操劍(《晏子春秋》)
二、虛詞
(一)渠
“渠”,代詞,意為他、她或它?!皢柷堑们迦缭S”意為試問它為什么能如此清澈。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七年級上冊)
聯(lián)系粵方言相關(guān)字詞:粵方言保留了“渠”的用法,但現(xiàn)寫作“佢”。例如:
①佢幾時翻屋企啊?(粵方言。意為他什么時候回家呀。)
拓展:“渠”在六朝、唐代時常用。到朱熹的年代(宋)“渠”在口語上其實已經(jīng)比較少見3,但學(xué)生需要注意,在《觀書有感》中的“渠”依然作代詞“它”的意義,而非名詞“渠道”意義。以下例子都是人稱代詞,他、她、或它的用法:
①女婿昨來,必是渠所竊。(晉《三國志 吳志趙達(dá)傳》)
②今朝忽見渠資首,不決殷勤著心口。(唐《游仙窟》)
(一)向
“向”意為在?!昂问麻L向別時圓”意為(月)為什么總是在別離的時候變成圓的呢?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蘇軾 《水調(diào)歌頭》八年級下冊)
聯(lián)系粵方言相關(guān)字詞:粵方言保留“向”的用法,但因為粵語讀音已經(jīng)“響”,本字鮮為人知,所以粵語方言區(qū)的人一般寫作“響”?,F(xiàn)在廣州話一般讀作“喺”。例如:
①我響(喺)房度。(粵方言。意為我在房間里。)
②佢響(喺)湖南旅游。(粵方言。意他在湖南旅行。)
拓展:“響”本作“向”,在中古常用來表示處所,意為“在”,而非“面向”。
①綠條映素手,采桑向城隅。(唐 李白《陌上?!罚?/p>
②已矣可奈何?凍死向孤村。(宋 陸游《風(fēng)云晝晦夜遂大雪》)
結(jié)語
初中階段是學(xué)生積累古漢語常用詞的關(guān)鍵階段?;钣没浄窖詫W(xué)生用粵方言詞進行古詩詞的常用詞教學(xué),不僅能幫助學(xué)生有技巧地積累古漢語常用詞,還能拓寬其知識面。此舉不僅在初中階段適用,在其他學(xué)段也具有相當(dāng)?shù)膶嵱脙r值,值得粵語方言區(qū)的教師嘗試。
【參考文獻】
[1]譚赤子 .古代漢語和廣東的方言[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2]課程教材研究所編著.語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2版。
[3]北京大學(xué)中國語言研究中心http://ccl.pku.edu.cn/corpus.asp
[4]在線字典http://tool.httpcn.com/Zi
譚赤子 《古代漢語和廣東的方言》,第72頁,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譚赤子 《古代漢語和廣東的方言》,第129頁,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譚赤子 《古代漢語和廣東的方言》,第116頁,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