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味說”是楊萬里詩學思想的核心所在,其獨特處在于,以“味”論詩歌群體風格特質(zhì)——追求神似,“舍形逐味”,以“味”來規(guī)范傳統(tǒng)詩教的怨刺內(nèi)容——要求詩歌精光內(nèi)斂,楊萬里服膺晚唐詩歌的工整,竭力標榜“晚唐異味”,是為其“詩味說”張本。
關鍵詞:楊萬里;詩味說;晚唐
一、楊萬里的人物概述
作為一名政治家,楊萬里擁有著極強的愛國主義情懷,他主張戰(zhàn)爭,反對進行卑躬屈膝的議和,他曾多次進行上書,痛陳國家利病,力排投降之誤,面對國家淪喪,他不斷告誡統(tǒng)治者要用謀略取勝。楊萬里的詩歌在當時就有了很大的成就,影響了當時很大一部分詩人,他廣泛地向前輩們學習,但從為被其所限制,在創(chuàng)作上可謂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楊萬里不喜歡依寄他人之下,伴著他人的腳步進行創(chuàng)作,他總是不斷的進行創(chuàng)新,自成一家,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詩風。
二、楊萬里的詩歌特色
楊萬里初學詩歌創(chuàng)作之時是學習江西詩派的寫作方式,重視詩歌字句的在韻律方面的著意,楊萬里后期詩風開始轉變,由效仿前人的創(chuàng)作到師法自然,成就了其獨特的詩歌特色“誠齋體”,其將就所謂的“活法”,就是擅于捕獲那些瞬間就會消失的情感和樂趣,用詼諧幽默、親切平實的方式進行文字的表達。
楊萬里的詩歌作品十分豐富,并不拘泥于一種格式,有氣勢奔健豪放的、有細膩委婉的也有清新活力的。他還十分注重學習民歌的有點,在他的詩歌中融入了大量清新的口語,使人們讀起來淺顯易懂,應用自然且活潑。品味楊萬里的詩歌,會感受到他詩風平緩,雖然用詞用句平易幽默但構思方面卻十分新穎、奇巧,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三、楊萬里詩味說
楊萬里被世人封為“南宋四大家”,一生中作詩竟達2萬多首,但只有4千余首被留傳下來,是名符其實的詩宗。他的詩歌大多是抒發(fā)了愛國情懷和自然景物,并以七言絕句見長。而更受后人所追捧的是他的“詩味說”。傳統(tǒng)的“詩味說”是偏詩歌形式,講究節(jié)奏和韻律,而楊萬里的“詩味說”更注重“味”,這是楊萬里的詩學思想的重要核心所在。他在前人的理論基礎上加以深化,使其內(nèi)涵更為豐富,楊萬里一以詩味論詩人群體風格特征,以“味”來糾正前人詩教中不光彩的內(nèi)容,嚴格要求詩歌的含蓄雋永。
下面通過欣賞他為江西宗派作的序來研究楊萬里如何以詩味論群體風格特征:“江西宗派詩者,詩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也。人非皆江西而詩曰江西者何系之也。系之者何以味不以形也。東坡云:江瑤柱似荔子。又云:杜詩似太史公書。不惟當時聞者嘸然陽應曰諾而已,今猶嘸然也。非嘸然者之罪也,舍風味而論形似,故應嘸然也,形焉而已矣。高子勉不似二謝,二謝不似三洪,三洪不似徐師川,師川不似陳后山,而況似山谷乎,味焉而已矣。酸咸異和,山海異珍,而調(diào)胹之妙出乎一手也?似與不似,求之可也,遺之亦可也。大抵公侯之家有閥閱,豈惟公侯哉,詩家亦然。江西之詩,世俗之作,知味者當能別之矣。昔者詩人之詩,其來遙遙也。然唐云李杜、宋言蘇黃,將四家之外,舉無其人乎?門固有伐,業(yè)固有承也。雖然四家者流,一其形,二其味,二其味,一其法者也?!保ā墩\齋集》卷七九《江西宗派詩序》)。
“味”與“形”被楊萬里用置到評論流派之中去,要判定一種詩歌流派,它的詩歌藝術技巧、題材等因素并不是最主要的,而最主要的在于對“味”的認定,則江西宗派之所以形成一個詩歌流派,也是因于此。而此處的“味”指的是一種風格意味的相投。從上文不難看出,江西詩派詩人之間所作的詩和他們的內(nèi)在關系都存在著一種風格一味的暗通,為了讓這看似虛幻的理論說得淺顯易懂,楊萬里做了這樣一個完美的比喻:窶人、紆以銀黃、纓以端委。楊萬里哀嘆詩壇的詩學倒流,大不如前,“舍風味而論形似”就像是是人又非是人,無法走上詩學的正軌。短短三個比喻嘆出楊萬里作為一代詩壇領袖對江西詩流暴露出的弊端和舍本求末的憂慮,同時也給這樣的消極現(xiàn)象指出了一道明路——不要一味追求形似,而是要追求神似??傮w說來,楊萬里的詩味說是站在詩歌的風格特征本身的基礎上,并沒有脫離詩歌藝術的范疇,楊萬里的“味”更多是指詩歌內(nèi)容和思想情感,楊萬里無論是詩學傳教或是作詩,都沒有否定過詩歌中所反映的現(xiàn)實內(nèi)容,相反的是,對傳統(tǒng)詩教中的美刺,楊萬里是持肯定態(tài)度,他并不認同那種一針見血、狂熱憤青的詩學觀點,而是主張在含蓄委婉的表達方式中敘述自己對怨刺對象的內(nèi)涵,讓怨刺對象自我體會和琢磨,從而使他羞愧。
四、結語
以上是楊萬里的“詩味說”的淺顯分析,楊萬里的詩學理論對于“味”的總結便是既涉及了倫理教化的社會功能,又包括了美學的心理功能。既有詩歌內(nèi)容的“味”,又有思想情感之味。而最本質(zhì)的是:在鑒賞一首詩歌之前,保證它們意義同一性的前提下,需要正確處理詩歌意義的同時又要分析隨著時間變化的詩意和情景。
參考文獻
[1] 楊理論.論楊萬里的“詩味說”[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1).
[2] 龍珍華.楊萬里詩歌及其詩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
作者簡介:鄧哲承,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