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真 王合章
【中圖分類號】R44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6-0001-02
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是低血容量休克的一種特殊類型,常見于嚴重創(chuàng)傷、消化道出血、婦產科出血等。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病人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出血導致嚴重持續(xù)的低血容量休克甚至心臟驟?!?】。失血性休克未控制出血時早期積極復蘇可引起稀釋性凝血功能障礙;血壓升高后,血管內已形成的凝血塊脫落,造成再出血;血液過度稀釋,血紅蛋白降低,減少組織氧供;并發(fā)癥和病死率增加。因此提出了控制性復蘇(延遲復蘇),即在活動性出血控制前應給予小容量液體復蘇,在短期允許的低血壓范圍內維持重要臟器的灌注和氧供,避免早期積極復蘇帶來的副反應【2】。限制性液體復蘇可降低死亡率、減少再出血量及并發(fā)癥。
臨床資料:本組66例,男性38例,女性28例,年齡30-50歲,平均42歲。選用病人均符合以下條件:1.已確診為消化道出血導致低血容量休克病人。2.目前出血未控制。3.不合并顱腦損傷。4.無高血壓病史。
治療方法:將病人隨機分成A和B兩組,A組為即刻復蘇組,即在發(fā)病24小時內即給予輸注5000-8000ml的晶體,濃縮紅細胞8-16u,血漿400-800ml,維持收縮壓在100mmHgy以上;B組為延遲復蘇組,即在發(fā)病24小時內,只給與2000-3000ml的晶體液,代血漿500-1000ml,不給予輸血,維持收縮壓<90mmHg,止血后,再給予大量液體復蘇。
治療結果:其中A組病人中,2例發(fā)生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積極搶救后死亡1例;2例發(fā)生再次大出血,其中一例死亡;3例發(fā)生DIC,死亡;4例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經積極治療后死亡2例。A組總死亡率達21%。B組病人中,其中2例出現急性腎衰,經治療后好轉;死亡3例。B組總死亡率為9%。
體會:對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病人,早期采用控制性復蘇,收縮壓控制在80-90mmHg,以保證重要臟器的灌注,并盡快止血;出血控制后再進行積極的容量復蘇??擅黠@減少死亡率及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但對于合并顱腦損傷的多發(fā)傷病人、老年病人及高血壓病人應避免控制性復蘇。
參考文獻
[1] Krausz MM.Initial resuscitation of hemorrhagic shock.World J Emerg Surg 2006,1:14-19
[2] Stem SA.Low-volume fluid resuscitation for presumed hemorrhagic shock:helpful or harmful?Curr Opin Crit Care,2001,7:42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