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英
摘要:目的:探討骨巨細胞瘤臨床病理學特征及其診斷,病理變化。方法:對11例骨巨細胞瘤的臨床及病理學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11例巨細胞瘤中Ι級病例6例,發(fā)病年齡21-71歲,平均年齡39.5歲,II級3例,發(fā)病年齡27-55歲,平均年齡41.7歲。III級2例,發(fā)病年齡20-48歲,平均年齡34歲。6例Ι級骨巨細胞瘤見多量多核巨細胞,無病理性核分裂象。II級3例骨巨細胞瘤,單核細胞可呈輕度至較明顯的異型性。III級骨巨細胞瘤單核間質細胞豐富而肥大,異型性更明顯,還可見到高度惡性的梭形細胞瘤區(qū)域。結論:診斷骨巨細胞瘤時需將臨床、影像及病理結合,并除外其他肉瘤如富含巨細胞的骨肉瘤、富含巨細胞的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等。
關鍵詞 骨腫瘤;巨細胞瘤;骨;鑒別診斷。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6-0115-02
引言
骨巨細胞瘤最重要的特點是單核間質細胞和散在其中的多核巨細胞,其中的多核巨細胞形態(tài)雖然與破骨細胞相似,但無破骨作用。據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觀察的結果,證明多核巨細胞是由單核間質細胞融合而成的,且無增殖分裂現(xiàn)象,相反變性卻較常見,單核間質細胞則增生活躍,具有分裂能力,這是本病的特征,故應把單核間質細胞看作是本瘤的主要成分。在此著重討論骨巨細胞瘤的病理診斷問題。
1、材料與方法:
收集黑龍江省傳染病防治院2000年1月-2014年12月期間的11例骨巨細胞瘤臨床、影像學及隨訪資料;對腫瘤組織進行常規(guī)取材,4%甲醛固定,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進行觀察。
2、結果
2.1臨床情況
骨巨細胞瘤11例,占同期醫(yī)院收治骨腫瘤的12%。骨巨細胞瘤Ι級病例6例,其中女性2例,男性4例,發(fā)病年齡21-71歲,平均年齡39.5歲;發(fā)生于股骨2例,肱骨2例,髂骨2例。II級3例,其中女性1例,男性2例,發(fā)病年齡27-55歲,平均年齡41.7歲;發(fā)生于股骨2例,脛骨1例。III級2例,均為男性,發(fā)病年齡20-48歲,平均年齡34歲;發(fā)生于股骨1例,腓骨1例,對骨巨細胞瘤的患者隨訪兩年,無死亡。
2.2 影像學特征
11例骨巨細胞瘤見局部骨質呈溶骨性病變,常位于骨端,近骨骺板處,四肢長骨早期病灶呈偏中心性,以后可侵犯整個骨端和部分干骺端?;继幑瞧べ|膨脹變薄有如蛋殼,甚至部分骨皮質可消失。很少有骨膜反應,特別是在活躍生長的病例更少見。有的病例病變處顯示粗糙不等的梁狀結構,形成多房性肥皂泡樣陰影,有些可合并病理性骨折。
2.3病理觀察
2.3.1肉眼觀
腫瘤表面常覆以薄層骨殼,骨殼消失處,可見纖維組織包膜,腫瘤組織常為碎塊呈褐色、粉色或灰白色,質軟而脆,常見出血、壞死或形成大小不等囊腔,內含少許血性及中黃色液體,腫瘤組織可有纖維間隔,腫瘤常位于股骺端。
2.3.2組織學特征
Ι級:單核間質細胞多呈梭形或卵圓形,大小一致,無異型性,細胞雖豐富,但并不致密,排列較疏松。偶見細胞核肥大、深染和核分裂象,但無病理性核分裂。多核巨細胞量多,分布較均勻,體積較大,核數(shù)較多。
II級介于Ι級和III級之間,其所包括的病變差異范圍較廣,單核間質細胞可呈輕度至較明顯的異型性。細胞豐富,排列緊密,大小、形狀不同。核較肥大深染,大小不等,核分裂象也較多見,偶爾可出現(xiàn)病理性核分裂。多核巨細胞分布不均,胞漿較少,核可有異型性。
III級:單核間質細胞豐富而肥大,異型性更明顯,大小形狀不一,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多見,較易見到病理性核分裂。細胞排列緊密,與纖維肉瘤相似。多核巨細胞小而少,分布不均勻,核數(shù)少并呈異型性,較易見壞死灶。
3討論
3.1骨巨細胞瘤的分級:對于骨巨細胞瘤的診斷許多病理學家最初延用Jaffe等的標準,將巨細胞瘤分為三級,對于判斷腫瘤的良、惡性程度及預后和治療等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有些巨細胞瘤細胞分化好,組織學上屬于良性,而臨床上表現(xiàn)為惡性。2%骨巨細胞瘤患者可以發(fā)生肺轉移,稱為良性轉移,在原發(fā)瘤和轉移瘤內都沒有發(fā)現(xiàn)組織學上的惡性表現(xiàn)。
3.2診斷:臨床特點對于骨巨細胞瘤的診斷十分重要,如發(fā)病年齡(20-45歲),發(fā)病部位(85%發(fā)生于長管狀骨的骨端),影像學特點(X線片上長骨骨端呈偏心性、膨脹性、溶骨性破壞,皮質變薄,不見骨膜反應;部分腫瘤邊界模糊不清。侵犯軟組織時,形成腫塊并可合并病理性骨折等)。這些臨床特點對于骨巨細胞瘤的診斷十分重要,是骨巨細胞瘤診斷的重要線索。在診斷骨巨細胞瘤時,要考慮到骨巨細胞瘤的一些組織學變異如繼發(fā)性動脈瘤樣骨囊腫結構;梭形細胞區(qū)域;反應骨形成等。此外,巨細胞瘤中壞死也較常見,多為缺血所致的梗死,不同于惡性腫瘤的壞死,因此不應將其認為是惡性。另外骨巨細胞瘤的診斷應注意與以下疾病相鑒別;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巨細胞修復性肉芽腫(實性動脈瘤樣骨囊腫);軟骨母細胞瘤;軟骨粘液樣纖維瘤;纖維組織細胞瘤;骨樣骨瘤;骨母細胞瘤等。在骨巨細胞瘤的外周血管內,常見到瘤栓,在診斷時注意瘤栓的存在并不能作為惡性指征。
3.3骨巨細胞瘤報告格式:骨腫瘤是少見病,許多醫(yī)院的病理科、骨科及影像科醫(yī)師在工作中很少見到,對于小概率情況可能缺乏足夠警惕,從而對患者也缺乏適當告之。我們建議病理醫(yī)師對于所有認為鏡下形態(tài)“典型”的骨巨細胞瘤采用較細致的病理報告格式,舉例如下(此處省略了大體描述):情況一:術前骨科活檢小標本,有或無臨床-影響學相關科室信息,鏡下病理認為是巨細胞瘤,病理報告內容如下:很少量破碎組織,見到富含多核巨細胞的病變,單核細胞的核與巨細胞的核形態(tài)相似,沒有明確的間變和異常的核分裂象等惡性證據。如果臨床-影像學支持,病理初步考慮骨巨細胞瘤。臨床如必要,可術前或術后更多標本進一步試行病理分析。提請臨床警惕的病理較常見鑒別診斷:(1)巨細胞瘤局部惡變,需要術后腫瘤全部標本進一步分析。(2)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繼發(fā)骨內富含巨細胞病變(棕色瘤)。需要影像學與血清學相關分析鑒別和證明。(3)動脈瘤樣骨囊腫。(4)巨細胞修復性肉芽腫。情況二:臨床-影像學提示巨細胞瘤,提供了腫瘤完全切除后的全部標本,鏡下觀察病理醫(yī)師也認為是巨細胞瘤,病理報告內容如下:富含多核巨細胞的病變,單核細胞的核與巨細胞的核形態(tài)近似,沒有明確的間變和異常的核分裂象等惡性證據。符合臨床-影像學提示的巨細胞瘤。臨床如必要可術后長期隨訪,警惕少見的巨細胞瘤術后局部惡變,惡變?yōu)楦呒墑e肉瘤。提請臨床警惕的病理較常見鑒別診斷;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繼發(fā)骨內巨細胞病變(棕色瘤)。需要影像學與血清學相關分析。
3.4預后:我們對11例骨巨細胞瘤患者隨訪兩年,術后均存活。
參考文獻
[1] Fletcler CD,Unni KK,Mertens F.軟組織與骨腫瘤病理學和遺傳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368-670
[2] Jaffe HL,Lichtenstein L,Portis PB.Giant-cell tumor of bone: its pathologic appearance ,grading,supposed variants and treatment.Arch Pathol,1940,30:993-1031.
[3] 宮麗華 孫曉琪 孟淑琴等.骨的惡性巨細胞瘤臨床病理觀察.中華病理學雜志.2009, 38(5):31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