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山 劉海平 王愛寶
關鍵詞:肩部手術;臂叢神經;聯合阻滯麻醉
【中圖分類號】R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6-0108-01
臂叢神經阻滯是肩部手術中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但常常易出現部分麻醉阻滯效果不全的現象,我們在傳統臂叢神經阻滯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優(yōu)化,高位選點再聯合頸叢神經阻滯,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與麻醉方法
1.1臨床資料 觀察肩部手術患者204例,ASA分級1-2級,男189例,女15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0.5歲。其中鎖骨開放骨折28例,閉合性骨折114例,取內固定32例,綜合性損傷30例。選優(yōu)化臂叢聯合頸叢神經阻滯107例為觀察組,傳統臂叢神經阻滯97例為對照組,兩組手術前用藥(魯米那鈉0.1g和阿托品0.5mg)和麻醉阻滯用藥(2%利多卡因10ML加0.75%鹽酸羅哌卡因10ML)均相同。
1.2麻醉方法 優(yōu)化臂叢聯合頸叢神經阻滯的術前準備與傳統臂叢神經阻滯相同。病人入室后,開放靜脈通路,監(jiān)測心電圖、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病人平臥,去枕,兩肩平放,頭轉向對側約30°,雙臂靠于身側。傳統臂叢神經阻滯入路:在鎖骨上兩橫指處,于前斜角肌與中斜角肌之間的肌溝內呈垂直向內、向下和向后的方向進針,深約1-2cm,如手臂處有異感,回抽無血無液后緩慢注入麻醉阻滯藥20ML。優(yōu)化臂叢聯合頸叢神經阻滯入路:取鎖骨中點與乳突連線中點下3cm(平環(huán)狀軟骨上緣,胸鎖乳突肌外緣)定點,用球后針頭,針尖向前與皮膚呈60°角找異感,如有異感傳至肩部與上臂后回抽無血無液后緩慢注入麻醉阻滯藥15ML,拔出針后局部輕輕按壓,使藥液擴散,然后在頸叢C4深叢處注入麻醉阻滯藥5ML,5min后病人感覺肩部麻木,上肢抬舉無力,血管擴張,阻滯完善。
2.觀察與結果
觀察組(n=107):被動活動5例,占4.7%;使用輔助藥3例,占2.8%;出現不良反應8例,占7.5%。對照組(n=97):被動活動30例,占30.9%;使用輔助藥24例,占24.7%;出現不良反應29例,占29.9%。將觀察數據輸入微機Apple- Ⅱ進行統計學處理,兩組中被動活動、使用輔助藥、出現不良反應三項比較均P<0.01,提示有明顯差異。
3.討論
臂叢神經起源于C5-C8及T1脊神經節(jié)前支組成,有時C3C4及T2脊神經的小分支也加入。臂叢神經阻滯是一種簡單實用的麻醉方法,但作用不全常見。C3C4神經淺支部分分布肩上區(qū),C5分布于三角肌區(qū)及臂外側面,傳統的臂叢阻滯點位置較低,適用于肩部以下的上肢及上肢疼痛的治療,以手部和前臂的手術效果最佳。為克服傳統臂叢阻滯麻醉效果不全的缺點,我們采用優(yōu)化臂叢聯合頸叢神經阻滯的方法,此臂叢阻滯高位選點平環(huán)狀軟骨上緣,此處有C5C6神經分布,當藥液向上擴散,再輔助加上頸叢有C1-C4組成,整個臂叢及C3C4可同時阻滯,向下可達T1水平,麻醉范圍與傳統臂叢阻滯有所擴大。經臨床觀察,優(yōu)化臂叢聯合頸叢阻滯有以下優(yōu)點:1)體表標志清楚,定位確切,容易掌握。2)安全易行,能避開頸靜脈與肺尖。3)比傳統臂叢神經阻滯效果好,阻滯范圍廣泛,成功率高,并發(fā)癥少,術中病人清醒,呼吸血壓平穩(wěn)。經臨床觀察認為,優(yōu)化臂叢聯合頸叢神經阻滯用于肩部手術是可行的,比傳統的臂叢神經阻滯具有明顯的優(yōu)越性。
參考文獻
[1] 孫增勤 實用麻醉手冊 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2] 郭曲連 臨床麻醉學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3] 盛卓人 麻醉解剖學 中國醫(yī)學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