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冬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教育教學過程本身就不是單純地向學生講授知識的過程,而是要通過教師的引導而讓學生主動經歷知識的構建過程,畢竟學生不是機器,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活生生的個體。就初中語文而言,要提升教學效率,還得廣大教師轉變觀念,從知識講授者角色轉變?yōu)閷W生的引導者,在教學中通過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而引導其主動參與,在自主學習基礎上引導其參與探究,發(fā)揮好教師的指導作用而進行點撥。否則,一味的講授,哪怕學生能在考試中獲得一定成績,能力培養(yǎng)也只能是空中樓閣。
一、激趣——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激趣即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無論是文本閱讀教學也好,還是古詩詞教學也罷,目的是讓學生能主動去探究,故而學生的興趣就是關鍵。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無論采用哪種方式而激發(fā)學生興趣,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都是不可缺少的內容。如結合學生的實際而采用話題方式來引導學生交談,由此而過渡到文本探究中。如古詩詞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欣賞圖片而進入詩詞內容學習。同時也需要注意,在激趣環(huán)節(jié)中還應注重以問題來啟發(fā)學生思考,這樣才利于學生快速地轉入到探究狀態(tài)。
初中語文教材所選編的文章和內容安排和初中學生的生活是較為貼近的,故而教學中教師即可以生活素材來引入新的學習內容,從而激發(fā)學生興趣。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以學生的童年生活為話題而引導學生將其和作者的對比,如《我的母親》的學習中由描述自己的母親而去探究作者筆下的母親,如《藤野先生》的教學中可學生回憶以往教過自己的教師,然后再轉入到魯迅的老師的探究中。同時,結合教學內容也可采用多媒體、活動等方式來激趣。如《孔乙己》的學習中展示穿長衫的孔乙己,引導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初步形成對孔乙己的感知,然后再追問“是什么原因讓孔乙己變成了一個不倫不類的人?”而引導學生進入閱讀,如《再塑生命的人》中先要讓學生閉上眼睛摸東西、寫字,體會盲人的感覺,然后再追問“是誰再塑了海倫·凱勒的生命”“海倫·凱勒和她的老師之間發(fā)生了哪些事”,進而引導學生進入初讀過程。
二、導學——提出目標,自主學習
初中學生學習能力尚若,在學習過程中更喜歡去聽教師講,而這種學習方式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進入課堂探究后,教師不應急于提出問題而組織學生展開交流活動,而要先出示學習目標,預留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讓學生在目標引導下熟悉教材,初步形成構建;二是通過自主學習而促進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為合作探究而奠定基礎。
在導學階段,教師需向學生明確需要掌握哪些生字詞、若是學習文章,則要能在初讀的基礎上了解文章的內容,此外如詩詞教學中對詩詞意思的嘗試理解,文言教學中要能自學而做到熟練朗讀。如《再塑生命的人》的自學中就要求學生能初步概括和莎莉文老師相關的三件事。為保證自主學習的效果,教學中也可提前用導學案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完成導學案,課堂中教師再檢查反饋。在自主學習階段,除了引導學生根據目標完成自學任務,還要注重引導學生根據自學而提出遇到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深入到學習過程,形成自己的體驗和感悟。
三、探究——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探究環(huán)節(jié)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所在,以往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師講生聽,學生被動接受,雖然這也能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但學生的合作能力、問題能力難以得到培養(yǎng),這種教學是典型的應試化教學。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提倡要讓學生主動經歷知識的構建過程,且要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實踐中,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結合教學目標而層次性提出問題引導小組學生展開交流活動,通過合作而分析問題,從而理解知識。
以“濟南的冬天”為例,導入新課后在初讀環(huán)節(jié)以問題“為什么說濟南是個‘寶地? (濟南的冬天總的特點是什么?)”而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接著以問題“文中選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來具體描寫?分別突出什么特點?”引導學生分組結合語段而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發(fā)言并歸納總結。然后以問題“文中滲透作者對濟南的冬天什么樣的感情?”而引導學生對作者的情感進行揣摩。如此,在問題引導下,學生展開交流活動,教師再進行點撥,讓學生更好地進入到文本閱讀狀態(tài),更利于其體驗的生成。
四、點撥——突出重點,精講釋疑
在新課改下,語文課堂教學改革風生水起,以學生為主的探究模式在語文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反觀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卻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在課堂中提出問題后就把課堂甩給了學生,教師反而顯得無事可做,學生表面交流得很激烈,而卻不能較好地得到結論。其實,教師和學生永遠都是互動的關系,在組織學生探究時,教師的主導作用依然不可缺少。
提倡精講點撥,并不是要用教師的講來代替學生的探究,而是要針對學生的探究情況而對學生進行指導,結合重難點而對學生進行點撥,這樣才利于學生更系統(tǒng)地梳理知識點。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對情節(jié)的梳理,學生閱讀后初步概括后教師要結合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的結構而進行點撥。又如對菲利普夫婦形象的分析,雖然學生能在討論中根據句段而說出其貪財、勢力等特點,但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注重結合他們和于勒的關系而深層分析,這樣才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題。
初中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課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通過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而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探究活動中,在教師的引導下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主動經歷語文知識的構建過程,這樣才利于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也可更好地提升語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