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爭
【摘 ?要】
我們要借助閱讀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不僅讓學生暢游知識的海洋,還要讓學生感受美好的藝術情境,學會鑒賞,學會思考,去發(fā)現(xiàn)美,表現(xiàn)美,全面發(fā)展,形成健全人格。
【關鍵詞】
閱讀教學 ?審美情趣 ?熏陶感染 ?鑒賞 ?心理描寫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可見,要使中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審美情趣很有必要。通過閱讀教學,讓中學生去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表現(xiàn)美,對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大有益處。
一、引人入勝,感受意境
從古到今,有多少文人雅士,對美景贊不絕口,留下了不朽的篇章。美好的景致在作者的筆下流淌,就像水墨畫一樣。我們流連其中,簡直是一種美好的享受。初中所選的課文,都是情景交融、文質(zhì)兼美的優(yōu)秀作品,是自然美與情感美的完美融合。賞讀這些課文,不僅能給人美的享受,還能激發(fā)人的博愛之心。
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寫的有情有景,富有詩情畫意。“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备糁啻涞闹窳郑缬衽遄矒?,清晰悅耳,可見作者心情不錯。再看潭中的魚兒:“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边@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可見潭水清澈。先是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活躍極啦!這無拘無束的游魚,難道不是自由的象征么?好像是在與游人一同享受著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似乎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讀到這里,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lián)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美好的景致,激發(fā)美好的感受。
再有,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也是寫景抒情的佳作。我們要引領學生去“眺望”山雪、去感受美好——小山的雪景。文章從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寫到山腰,一筆筆勾勒:她是白的,“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翠松與白雪相映成趣;它是銀的,“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如洗的藍天與似銀的白雪交相輝映;它是彩色的,“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這秀美動人的描寫是它的色,而課文中“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是它的態(tài),是作者的奇思妙想。在色與態(tài)的描繪里,由靜而動,寫出了盎然生機;虛實相生,描出了無限情趣。只有讓學生面對這樣一種意境,才能使他們感到不僅有雪的光、色、態(tài)的外在美,而且有雪的內(nèi)在美,雪的情韻美。至此,學生自然對美景心馳神往,激情蕩漾,情操受到陶冶,人格得以提升。
二、借助想象,感悟情趣
想象是文學的翅膀,可以激發(fā)學生感悟藝術美的能力。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借助想象,感悟美好的情趣。
例如,酈道元的《三峽》,語言凝練,簡短精悍,籠四時,接千里,山之雄奇,水之洶涌,盡濃縮于百余字之間?!爸劣谙乃辶辏貨冏杞^。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弊x此段文字,我們可以想象到江流滾滾,如脫弦之箭,猶飛奔之馬,一瀉千里。作者筆端飽蘸激情,運足勁力,描繪江水奔騰、雪浪排空之景觀。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蓖ㄟ^想象:眼前似乎看到了那些掛在山崖上的大大小小瀑布,正帶著歡暢的笑聲,從高處飛沖而下。在色調(diào)上,白綠相襯,更有青山點綴,交映生輝,色彩鮮明如畫;面對著這種水清、樹榮、山峻、草茂的幽秀景象,你是否也要與作者一起,發(fā)出“良多趣味”的感嘆呢?
通過想象,我們仿佛在欣賞一軸瑰奇多彩的山水長卷,令人不勝驚奇,不勝喜悅!又像是品一杯千古佳釀,令人神清氣爽,回味無窮。在教學中我們要多加想象,讓學生明白在文學作品中借助相象,可以表現(xiàn)意境更為深遠的藝術之美。
三、比較課文,認識鑒賞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題材相同的課文加以比較,便于學習鑒賞。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都是描寫雪景的詩詞,但意境不同。運用比較映襯,最能顯現(xiàn)不同的意境之美。
毛澤東的詞描寫“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縱論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抒發(fā)了詩人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的領袖情懷和偉大抱負。而岑參的詞既從大處落筆,又從細處著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詩人通過聯(lián)想把邊塞雪景繪成春景,營造出一個壯美浪漫的意境,岑參詠雪中送別,感懷中詠雪。冰天雪地,愁云慘淡,抒發(fā)了與友人分別而產(chǎn)生的無限惆悵之情。
四、分析形象,觀察思考
心理描寫是揭示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一種方法,也是我們分析人物形象的一個著眼點。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人物的內(nèi)心變化,更加深刻的了解人物。
都德的《最后一課》,小弗郎士從幼稚到成熟的思想變化過程,主要通過他的心理活動來描述的。當老師講這最后一課時,他開始對自己曠課感到“懊悔”;當知道老師要離開時,他覺得“我從來沒有這樣細心聽講過”;當看到字帖掛在課桌的鐵桿上他就覺得“有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當聽到屋頂上的鴿子咕咕地低聲叫時,他想“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有時候一些金甲蟲飛進來,但是誰都不注意,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們正在專心畫“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國字?!憋w進來的金甲蟲沒有影響孩子們專心畫杠子,刻畫出孩子們對祖國文字的熱愛;當老師講完最后一課,他完全被老師的熱情所感動,覺得老師“從來沒有這樣高大”。這一系列的心理描寫,寫出了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極大變化,使文章顯得更真切、更感人,真實再現(xiàn)了小弗郎士的形象之美。
語文是一座風光無限的藝術寶庫,我們應不斷地探索和研究,把美學教育貫穿于閱讀教學之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讓學生有識別真、善、美,分辨假、丑、惡的能力,使之全面發(fā)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1)
【2】楊欣.美學原理新編【M】.甘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