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方庚
摘 要:群眾文化事業(yè)是一種國家公益性社會文化事業(yè),在社會文化發(fā)展中具有導向和示范作用,是廣大人民群眾精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加強群眾文化建設是我們應深入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群眾文化;建設方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6-00-01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程度不斷提高,社會對進一步加強群眾文化建設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建設對有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人民整體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和社會主義新型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都具有重大意義。2015年1月,中辦、國辦《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深化了黨和國家對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認識,為群眾文化建設又指明了方向,群眾文化工作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因此,在當前新形勢下,如何加強群眾文化建設是值得我們再次思考的問題。
一、加強群眾文化理論建設
隨著國家實力的不斷增強,將文化建設分為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以及對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高度重視,作為國家舉辦的公益性文化事業(yè)的群眾文化事業(y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處于核心地位。但是,我們應該要看到,群眾文化建設多年來取得了成績,也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而目前群眾文化理論研究卻相對比較薄弱,至今還沒有公開發(fā)行的國家級群眾文化理論刊物,文化部主管的《中國文化報》雖說有群眾文化版面,但由于報紙的特性,也很少刊登群眾文化理論文章。任何一項實踐活動都不能在沒有理論的指導下取得累累碩果,群眾文化的建設和發(fā)展也不能在沒有理論的指導下前行,因此,群眾文化的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應引起有關部門和社會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要采取有力措施,實現新的突破,為群眾文化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加強群文工作者自身建設
群文工作是一個屬于社會大眾文化藝術活動及教育指導范疇,具有廣泛的社會教育屬性,肩負著教化育人,傳遞知識的社會職責。即是社會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同時又是社會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因此每一位群文工作者都應具備相應的基本專業(yè)知識,綜合文化素養(yǎng),具備策劃組織協(xié)調工作能力,熱愛群文事業(yè),專心,認真服務于基層民眾。
一要努力學習,學習文化知識,專業(yè)知識,還要善于學習、要向人民群眾學習,群眾文化工作者只有扎根群眾這塊肥沃的土壤中,才能向人民群眾吸取豐富的營養(yǎng),才能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品。二要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堅持文藝的“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有一定的政治思想和理論水平,維護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優(yōu)秀精品,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做出更大的貢獻。三要加強道德修養(yǎng),樹立好文化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在創(chuàng)作積極健康向上的文藝作品同時,生活中也要率先垂范,為群眾做好精神文明的榜樣。
三、加強群眾文化隊伍建設
群眾文化隊伍建設,不能把它簡單理解為開展演出活動問題,其實群眾文化隊伍建設更應注重群眾文化理念的培育,即通過各種寓教于樂的文化活動,潛移默化達到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通過“以文化文”來提高人民群眾的整體綜合素質,建立社會主義新型的健康生活方式。
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在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我市作為示范區(qū)之一加大了經費投入,文化基礎設施得到和文化陣地得到顯著改觀,市、區(qū)、街道、社區(qū)、行政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已全面建成并全部面向社會開放,各文化站、文化站點都成立了人數不一且各具特色的文化隊伍,大有國家級的“中國—李白詩歌節(jié)”,小有社區(qū)舉辦的文化節(jié)、行政村舉辦的草莓節(jié)、葡萄節(jié),以及元旦、春節(jié)等大大小小的節(jié)慶文化活動層出不窮,全市群眾文化呈現出生機勃勃景象。但各文化隊伍和文化管理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參差不一,致大多數文化活動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應而,以人為本切實扭轉和解決群眾文化人員素質,提高群眾文化隊伍水平,是全面加強群眾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文化單位要在爭取各級黨政支持,確保機構、人員編制 、各項經費的同時,結合當地的實際加大對基層文化單位的培養(yǎng)與指導力度,定期組織專業(yè)技術人員下基層,對基層的文化工作者和基層文化隊伍進行業(yè)務輔導,舉辦各類文化理論和業(yè)務培訓班,培養(yǎng)出各強有力的群眾文化隊伍,增強群眾文化事業(yè)發(fā)展壯大的內在動力。
四、加強群眾文化活動開展
群眾文化活動是人民群眾以自身為活動主體,以娛樂方式為主要內容,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為目的的文化活動,人民通過文化活動體驗到愉悅和審美享受,實現自我教育,同時,群眾文化活動的廣泛開展,既烘托了城市的文化氛圍,又提升了城市的品味。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與開展,直接關系到城市社區(qū)、農村鄉(xiāng)鎮(zhèn)千家萬戶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文化權益,是群眾文化工作中的重大和難點,是一項需要長期抓好抓實的基本任務。我們要提高對活躍群眾文化生活重要性的認識,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采取各項措施,扎扎實實推進群眾文化建設,努力滿足城鄉(xiāng)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帶來了文化活動的多元化,它對形式單一枯燥傳統(tǒng)的群眾文化形成了一定的沖擊。傳統(tǒng)的群眾文化應做出改變,才能滿足不同群眾的不同文化需求。而群眾文化工作者要以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改變傳統(tǒng)群眾文化活動模式,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群眾需要內容,開展好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同時,要提供多種社會參與方式,在社會化運作中,實現文化資源的共享,文化事業(yè)的共建,發(fā)揮出文化新的潛在力量。要吸收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到群眾文化事業(yè)中來。群眾文化建設是公益性文化事業(yè),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社會各界從人力資源、物質資源、輿論導向等方面積極配合,需要在政府作用與社會力量、社會文化資源、群眾文化消費等方面進行整合,使政府、社會、外資、個人共同參與,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方式、多種體制共同發(fā)展,最終形成全社會自覺支持群眾文化事業(yè)的社會風尚和發(fā)展態(tài)勢。應鼓勵非文化機構、非公有經濟和境外資金投入群眾文化事業(yè)。鼓勵文化志愿者投身群眾文化事業(y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