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摘要】讓學生善讀,深悟,精述,化艱難陌生為悠然熟稔,化生澀漠然為興致盎然,化虛漂迷茫為明朗清晰。
【關鍵詞】善讀;深悟;精述
漢文字博大精深,精妙無窮,熟悉的字詞不同的組合排列,便有各自不同的意蘊。怎樣讀出這些文字不同組合背后的意蘊,又怎樣去排列組合這些文字來表情達意,這是一直都困惑著學生們的難題。怎樣讓學生具備這些能力,同樣也是困惑著無數(shù)語文老師的難題。
我們小心冀冀一步一步地探索著,如何能夠做到讓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閱讀,既能讀出文中深意,感受文章的藝術魅力,又不會把一篇完好的文字肢解得支離破碎。閱讀是創(chuàng)造性的智能活動,是以文字材料為對象的特殊的認識活動。由于文字材料屬符號系統(tǒng),文字材料的內(nèi)容信息負載于符號系統(tǒng)中,因而閱讀認識話動不同于主體把握客體的一般性認識活動,它需要閱讀主體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善讀,深悟,精述,我認為這既是我們訓練學生閱讀文章的過程也是最終目的。不但要理解到文章的精髓,還要用自己精煉的語言準確地表述出自己所理解到的精髓。
一、化“杳杳寒山道,相顧不相識”的艱難陌生為“脈脈廣川流,驅(qū)馬歷長洲”悠然熟稔
學生最初接觸閱讀理解,猶如處于高山深壑手足無措,面對一篇文章心中茫然一片。這是因為他們對文字的敏銳感、想象力以及思維能力都還十分欠缺。閱讀時不能直接把握文章的意旨和感情基調(diào),捕捉文中的關鍵詞句,領會文字所構成的意境,更不能地迅速作出評價,判斷其中的正誤優(yōu)劣并自覺地萌發(fā)主體的創(chuàng)新設想。針對這種現(xiàn)象,就需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突然出現(xiàn)在面前的新事物、新現(xiàn)象、新問題有一種迅速識別和洞察能力,從紛繁雜亂的矛盾中迅速捕捉主要因素和關鍵環(huán)節(jié),在變幻莫測的動態(tài)環(huán)境中迅速確定目標。
面對一篇文章,讀懂題目是最關鍵的第一步。一篇文章的題目往往蘊含著無窮的意蘊??梢砸l(fā)人無盡的思考,也可以引起人無窮地想象,還可以直接點明主題而意味深長。如《冬花》,一見之下,我們第一感覺應該是寫的雪花,那么文章的主題就應該是傲立風雪的頑強,或是纖塵不染的高潔。結果通讀內(nèi)容方知寫的是一種豐滿的感情和一種充盈的生活,拓展了題材又顯得新穎。再如《病榻觀葉》,初看題目,生病的人,枯落的葉,怎樣看都是悲情。作者卻寫的是落葉的壯麗與輝煌如天鵝的絕響,打破了我們的常規(guī)思維,激發(fā)了我們一種全新的思考,同時也讓我們受到一種積極精神的激勵。由題目引發(fā)的想象,不管是正向的印證還是逆向的拓展,都豐富了我們的閱讀經(jīng)驗,從而對文章的理解也就會化難為易了。
學生對于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更多的時候苦于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那么首先要讓學生弄清楚文章的對象是什么。無論什么樣的文章,主體無非是人、事、景、物。然后理解與主體對象相關的內(nèi)容并進行歸納。如《故都的秋》,作者描繪出的是一幅幅與秋相關的畫面,表達的是與秋相關的情懷。那么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處處都要以“秋”為中心。再如《荷塘月色》,主體對象是荷塘,但又是與月色相關的荷塘,處處表現(xiàn)出這樣的特征,我們在概括的時候就要善于抓信這些與主體對象相關的特征加以準確地概括。
總結一些經(jīng)驗,悟出一些規(guī)律,再加上自我的文學修養(yǎng),理解并概括一篇文章的內(nèi)容就會駕輕就熟毫不吃力了。
二、化“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的生澀漠然為“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的興味盎然
閱讀文章不僅是接受性閱讀,而且也是創(chuàng)造性閱讀,創(chuàng)造性閱讀要求有所發(fā)現(xiàn),得出以前未曾有過的理解。要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展開豐富的想象不聯(lián)想,對文章提供的藝術形象進行再創(chuàng)造,深化認識,升華情感,獲得精神愉悅。學生獲得美感享受和審美教育是發(fā)揮主體意識,同文章產(chǎn)生共鳴的結果。只有當學生被文中的形象所感染,產(chǎn)生與作者相同的思想感情,愛作者之所愛,恨作者之所恨,才能對文字有真切的欣賞。
審美式閱讀讓學生在審美中體味文字的精妙。如在《安賽腰鼓》中,“驟雨”“急促”“旋風”“飛揚”“亂蛙”“蹦跳”“火花”“閃射”“斗虎”“強健”激越動感十足的詞語寫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帶有極強的感染力,叫人的心也跟著舞動起來。我們要讓學生自己沉浸在這些文字中去,深深體會這睦文字的鮮活與美感。再如《荷塘月色》中,描繪性詞語的準確運用,簡單地勾勒便展現(xiàn)形象的畫面?!皬浲钡氖恰疤锾铩钡娜~子,這兩個詞一下子把空間的廣闊和荷塘上密不見隙的荷葉新穎又形象地描繪了出來。修辭手法的運用,更是將文字無窮的魅力表露于我們眼前。朱自清先生將荷花比喻成“明珠”“星星”“美人”,將人世間最美好的事物盡現(xiàn)于眼前,叫人不得不喜愛,不得不贊嘆。再用任何的妙語,也敵不過這般集美與情于一體的文字。學生暢游于如此美文之中,心自然而然會受到浸潤,怎會再生澀再漠然?
一顆麻木之心是無法讀懂一篇精彩之文的。教學生讀文章就是要帶領學生從文字中尋求心靈的契合,激發(fā)情感的共鳴。要與文字產(chǎn)生共鳴,情感來源于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來源于從不同的文字中點點滴滴的修煉。情感具有相通性,這里修煉出的感悟,別的地方便成了經(jīng)驗而運用自如。一篇《讓高貴與高貴相遇》,作者講到自己聽音樂聽得淚花涌動,讀詩讀得淚水潸然,這種被藝術所打動,就是一種高貴的情緒。我和學生一起讀到這里的時候,不約而同地想起,學習《春江花月夜》的時候,我們在課前一起聽曲子,聽出月下波光粼粼浪花涌動浩淼,也聽出旦古的久遠,人世的變遷。感動與淚花渲染了課堂,我們在豐富的情感世界中升華了文字中的精髓有了豐富的經(jīng)驗,有了敏銳的感知,再看文字,個個便是鮮活的生命。
三、化“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虛漂迷茫為“日照虹霓見,天清風雨聞”明朗清晰
語言是表達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文章情境是靠語言來表現(xiàn)的。只有透過文字的語言因素才能深入揭示文字的情境。很多學生在面對一篇文字時,產(chǎn)生的是一種直覺的感受認知,一般只是一種意會,比較朦朧,難以用語言把它說清楚。這就需要把學生的潛意識引向顯意識,把感性的直覺上升為理性的認知。情境的認知,一般是一種感性的直覺,帶有比較強烈的情感色彩,能使學生受到感染熏陶。但不能停留在感性的直覺上,還必須進行理性的開掘,獲得理性認識。
如《讓高貴與高貴相遇》中,有這樣一段話,“后來我漸漸明白了一點。淚水,是另外一種東西。這些高貴的客人手執(zhí)素潔的鮮花,早早就等候在這里,等著與音樂、詩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見面?!薄叭绻沁@樣,我理應早早讀一些真誠的好書,聽樸素單純的音樂,讓高貴與高貴見面?!睖I水與世道人心中的美好之物,高貴與高貴,需要我們理性地去把握它,讓自己自我修煉,讓自己接受熏陶,能夠清醒地分辨,能夠冷靜地分析,將最重要的精神價值突顯出來。
閱讀是一種構造的過程,學生的推斷能力與他原有的知識起關鍵作用。閱讀不是一個被動地、機械地吸收文章信息的過程,而是積極主動地獲取各種信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認知結構是決定閱讀理解的重要因素,而閱讀理解的外部標志就是能否對文章作出正確的評價,這本身也能促進學生認知結構更趨向于完善。
感性的認知,理性的分析,再把自己明朗清晰的理解準確而精練地記錄下來,便是對文章深刻到位的賞析。
總之,散文閱讀的意義的絕不僅在于教給學生某種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類創(chuàng)造精神財富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到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價值觀和人生觀。品味語言文字構筑的豐富多姿精彩紛呈的世界,然后,用自己的語言來詮釋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從而,表達出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就是我們閱讀散文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