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
張睿的媽媽:越老越迷信
張睿的媽媽是退休干部,70年代的大學生,高知女性,可退休以后,張睿經(jīng)常為媽媽的無知而吃驚,尤其是在對待保健品這件事上。世界很大,退休的媽媽有很多的時間去看看,張睿也鼓勵媽媽到處旅行,退休者2年來,她遠遠近近,已經(jīng)去過5個國家,除了欣賞美景和風土人情,每次回家還會帶回來一大包保健品。價格昂貴不說,張睿害怕的是這些保健品起了反作用。例如,從韓國帶回來的人參精華,據(jù)導游說有降血糖的作用,可張睿一嘗,那甜度絕對不是糖尿病患者能承受的。可媽媽不聽,說這么貴,肯定有效果,結果喝著喝著血糖果然高了,最后只能束之高閣。后來又去澳大利亞買了一堆保健品,媽媽信誓旦旦地說,那都是世界知名實驗室研發(fā)出來的產(chǎn)品,可張睿并沒有在網(wǎng)上查到導游所說的那個實驗室。媽媽去日本,張睿千叮嚀萬囑咐,回國時仍然是一堆保健品。媽媽說,她這個年紀最重要的是健康,萬一有用呢?
雖然張睿的媽媽注重健康,可又怕去醫(yī)院。有段時間她老說頭暈,張睿怕有心血管疾病,勸她去醫(yī)院做一個全面的檢查,可媽媽就是不去,說年紀大了有點毛病很正常,醫(yī)院人太多又臟,不愛去。另外,她還聽信偏方。例如,誰說喝個什么湯能降血壓,按摩哪個穴位能夠治頭暈,她都會照做。張睿,平時的保健替代不了醫(yī)生,真有不舒服還是應該去醫(yī)院,正規(guī)治療和日常保健并不沖突。說急了,媽媽還沖張睿發(fā)脾氣,說你懂什么,老年人就是要靠調理,天天吃藥才不好。張睿說,你那都是老觀念了,現(xiàn)在中醫(yī)院還講究中西醫(yī)結合。最后母女倆鬧得不歡而散,媽媽就是覺得張睿在故意跟她唱反調。
最近,張睿的媽媽迷上了微信,說要與時代接軌,免得張睿老說不與時俱進??擅刻於荚谖⑿爬镛D發(fā)一大堆沒有根據(jù)的養(yǎng)生法,有時候還會轉發(fā)一些社會謠言。張睿每次跟她辟謠,說這個新聞是假的,那個不科學。可媽媽還是更相信網(wǎng)上的說法,總覺得女兒說的怎么能比得過人家發(fā)表的東西呢?媽媽不僅要在微信發(fā)這些東西,還逼著張睿必須回復,否則就覺得張睿在故意忽視她。張睿煩不勝煩,如何才能讓媽媽重新變得理性和有分辨能力呢?
? 專家點評:不認同自己的現(xiàn)狀
如果老年人用年輕時的心態(tài)和眼光來看待現(xiàn)在的世界,那自然就會產(chǎn)生誤差。老年人歲數(shù)大了,身體難免有病痛,由于是日積月累的病痛,所以療效肯定不如年輕時那樣,一用藥就可痊愈。而且治療起來療程長,見效慢。這時老年人應該擺正心態(tài),在積極治療病痛的同時,也要承認由于年事漸高,身體狀況轉差,治療的效果肯定會打折扣,要做好與病痛共存的思想準備。但是有很多的老年人卻不認同自己的現(xiàn)狀,總是幻想還能像年輕時一樣,有病了,通過治療就能完全恢復。所以正統(tǒng)的醫(yī)療手段一旦達不到,就開始去找“偏方”,或其期望保健品能夠達到藥物的效果。沒有必要反對老年人買保健品,但應該讓他們知道保健品無法取代治療,對不熟悉的保健品,不妨詢問自己的醫(yī)生是否可以服用。
微信作為新興的社交方式,簡單易學,為很多老年人所喜愛。但是,他們卻不知道微信最大的缺點就是海量信息的背后是真實性無法保證。現(xiàn)在的老年人是從五六十年代走過來的,那時的新聞是嚴謹?shù)?,真實的。所以很多老年人還抱著非常信任的態(tài)度來看待微信,對微信的信息也是堅信不疑,因此不僅自己相信,而且本著善良的天性,也轉發(fā)給朋友們,希望朋友們也能獲益,殊不知,這樣的轉發(fā)也許就和朋友一起上當受騙了。
人的衰老是不可避免的,與其抱怨,子女不妨幫助父母適應這種改變。不要粗暴地給他們“老糊涂了”“不辨是非”的審判,而應耐心地給他們講解新的知識,這也增加了父母子女之間的話題。
楊倩倩的媽媽:別人家的孩子更好
楊倩倩最近跟交往了5年的男友分手了,遭到了媽媽的連續(xù)轟炸。其實媽媽以前對楊倩倩的這個男友并不滿意,認為他是外地人,以后過年過節(jié)肯定麻煩不斷,可如今楊倩倩已經(jīng)29歲了,這時候分手在媽媽看來十分不理智。楊倩倩的表姐只比她大一歲,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兩個孩子。這簡直就是楊媽媽的心頭痛,所以近一兩年轉換方向,開始催著女兒結婚了,可結果卻是一切歸零。媽媽一天到晚都在楊倩倩跟前說,她哪個朋友的孩子剛結婚了,哪個姐妹的孩子生了一對雙胞胎,哪個同學的孩子都二婚了,然后開始催著楊倩倩去相親。楊倩倩終于煩了,說自己暫時不想談戀愛,這一年想好好工作,現(xiàn)在正是升職的關鍵時期。
說起楊倩倩的工作,媽媽也有很多牢騷。楊倩倩的大學好友留校當了老師,不僅體面,還有寒暑假,以后孩子還可以上大學的附小、附中。反觀楊倩倩,在一家外企當白領,雖然工資比大學教師要高很多,可忙得腳不沾地,還經(jīng)常出差,現(xiàn)在沒時間陪父母,以后也沒時間陪孩子老公。每次一說到這位好友,媽媽無比羨慕地說,當時讓你繼續(xù)考博士,你非得找工作,不然你肯定也能留校當老師了,哪用像現(xiàn)在一樣經(jīng)常加班。楊倩倩挺喜歡自己的工作,可也免不了偶爾跟家人抱怨幾句太忙或者哪個同事不好相處,聽在媽媽的耳朵里,這都成了她自作孽不可活。
其實楊媽媽以前不這樣,楊倩倩從小到大都是好學生,從不讓她操心,中考、高考、考研,楊媽媽從來不用督促她復習,連家教都不用幫她請。朋友、同事都羨慕她生了這么一個懂事聰明的女兒??蛇@幾年,楊媽媽動不動就拿楊倩倩跟別人比,老覺得楊倩倩的人生不對,要是像誰誰誰那樣就好了。楊倩倩有時也想,難道我真是越活越不如別人了嗎?可看看自己現(xiàn)在的生活,她并不后悔自己的選擇。她現(xiàn)在最大的煩惱是,媽媽到底怎樣才能重新相信自己呢,如何才能夠讓媽媽也偶爾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呢?
? 專家點評:歲月催發(fā)了潛伏問題
其實很多性格特征在人年輕的時候就存在,老了以后只是更加明顯,這可能是因為很多顧慮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了,或者歲月催發(fā)了性格上的特點。例如,楊倩倩的媽媽是典型的A型行為人,A型行為人的特點就是完美主義、愛比較,什么事情都與別人比,而且一定要自己比別人好才肯罷休。再有就是脾氣急,遇事不能冷靜分析,處理問題簡單粗暴。她的這種性格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到了最近,女兒才注意到而已。
在倩倩小時候,媽媽并不是不比較,而是自己女兒學習成績比別人強,沒有什么可以批評指責的地方,所以媽媽很開心。但長大后,工作、家庭和生活十分復雜,不能像小時候的成績一樣來簡單地排位了,所以媽媽總是很容易從某一方面找到女兒不如人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女兒的人生換個樣,媽媽可能仍然會覺得沒有別人好。所以沒有必要因為母親愛比較而感到失措和茫然。
與這種人格的媽媽相處,女兒不妨多注意“情感”上的表達,不要給媽媽物質比較的機會。不論什么樣的媽媽,總是希望兒女幸??鞓?,所以要努力激發(fā)媽媽的同理心,在溝通中告訴媽媽自己怎么樣才快樂,怎么樣會難受,相信這比“我的工作賺錢多”“我馬上就要升職了”更能打動母親的心。當然,子女也要理解父母,人年紀大了,就會嘮嘮叨叨,他們焦慮了,用嘮叨的方式就能緩解一下,所以要允許他們嘮叨,不要當真和媽媽生氣。
陳涵的爸爸:對保姆挑三揀四
陳瑀涵的爸爸去年有過一次小中風,恢復得不錯,就是走路不太方便。媽媽已經(jīng)去世,陳瑀涵不放心爸爸一個人住,幾次三番要他搬過來,可爸爸不愿意,說自己在大院里住了大半輩子,不想離開這些老鄰居。于是,陳瑀涵只能請保姆陪著爸爸。最開始,陳瑀涵為爸爸請了一個男護工,這樣比較方便??砂职窒訔壞侨俗鲲埐桓蓛?,平時只讓那人買菜,收拾屋子和用輪椅推自己外出,做飯和洗衣服還是自己來。過了一個月,爸爸覺得這個護工請得十分不劃算,每次都在陳瑀涵面前說他又懶又笨,還不如自己一個人住省心,最后終于如愿辭了護工。哪知道,過了一個星期,他就在廁所里摔倒了,只好打電話把正在上班的兒子給叫回來。
第二次,請了一個擅長家務的女性保姆,只是白天過來,晚上回自己家??砂职诌€是不滿意,說那女的沒事兒就到院子里跟其他的保姆一起聊天,做飯干家務也馬馬虎虎。陳瑀涵一問,保姆說自己只是買菜回來的時候碰到隔壁的吳姐多聊了幾句,被陽臺上的陳爸爸看到了,一回來就挨了一頓劈頭蓋臉的罵,自己覺得委屈。如此的事情還有很多,例如貪污菜錢什么的,反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陳瑀涵本來還傾向于相信自己的父親,可有時候在飯桌上,那保姆多夾了幾塊肉爸爸就不高興,又覺得自己父親的脾氣是有點大。最后爸爸居然說保姆在飯菜里下毒害他,鬧得不可開交,保姆表示自己伺候不了,主動走了。
現(xiàn)在,爸爸的血壓有些反復,陳瑀涵實在放心不下,終于說動他過來與自己一起住,等病情穩(wěn)定了再搬回去。陳瑀涵的孩子剛1歲,請了一個育兒嫂專門照顧孩子,本來岳母白天過來幫忙看著,現(xiàn)在爸爸來了,白天就由他看著。育兒嫂只管帶孩子,不管其他家務,所以陳瑀涵兩口子的飯都是自己做,衣服也自己洗。由于爸爸身體不好,陳瑀涵給保姆加了工資,說好白天幫爸爸做一頓飯和一些瑣碎小事兒??砂职指緹o法理解育兒嫂專門帶孩子的事,覺得我家出錢請你了,怎么還要我兒子媳婦自己做飯,整天對她陰陽怪氣的?,F(xiàn)在要請一位讓人放心的育兒嫂不容易,陳瑀涵很怕爸爸把人家氣走,總不能他或者妻子辭職在家照顧這一老一小吧。為什么爸爸就不能體諒小輩的難處呢?告訴他現(xiàn)在的護工和保姆又不是舊社會的傭人,就是合約關系,要學會尊重別人,他怎么就無法接受,還說陳瑀涵窩囊呢?可爸爸以前在單位對待下屬也是多有體諒,不是這種不通情達理的人啊。
? 專家點評:疾病改變人的性格
生理上的疾病會改變人的性格,甚至誘發(fā)心理上的疾病。人老了,容易生病,心理自然也容易出現(xiàn)問題。不妨把心理上的變化也當作疾病的癥狀之一,老人自己也正受其折磨,所以不妨更有耐心。
陳瑀涵的爸爸也是這種情況,從介紹來看,他以前并不是這么苛刻的人,對下屬也是多有體諒,那是什么時候開始變成這樣的呢?是從他小中風之后,盡管恢復得不錯,但走路不穩(wěn)了,說明中風使爸爸的大腦受損了。我們知道,大腦是心理的物質基礎,因此,大腦受損,心理也會受到影響。而且攜手走過大半生的老伴兒也離開了,會給獨自生活的陳爸爸造成心理上很大的創(chuàng)傷,即喪偶的創(chuàng)傷。身心都受到創(chuàng)傷,所以爸爸才像現(xiàn)在這樣,出現(xiàn)了一些老年精神病性的表現(xiàn):他變得自私了,保姆與他人多聊幾句,多吃幾塊肉,爸爸都不高興;他開始敏感多疑甚至有被害妄想,擔心保姆在飯菜里下毒。這些都是病態(tài)的,需要陳瑀涵帶著爸爸去精神病專科醫(yī)院就診,請專業(yè)的醫(yī)生來幫忙。
所以,對于性格變化很大的老年人,家人要多留心觀察,千萬不能簡單地責怪老人,要想到有可能是老年性精神障礙,要去??漆t(y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