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電話
2009年,張惠妹以自己的原住民名字“阿密特”為概念,制作了一張同名音樂作品——不但摒棄了張惠妹經(jīng)典時代的音樂風格,甚至連歌手名字也刻意改為阿密特,絕口不提張惠妹三字,以“分生”為概念,以追求自身存在為意識,追求最極限、最偏激、最陰暗之音樂能事。她要我們將“阿密特”作為一個全新的歌手來把握,暫時忘記張惠妹的一切?!栋⒚芴亍返母枨驳拇_帶來了多樣化刺激:黑暗搖滾、粗口說唱、重核金屬,每一首都讓人感受到她尋求突破的心。不過,有一個問題讓人略感困惑:難道那個主流的、傳統(tǒng)的張惠妹,真的已經(jīng)走到盡頭、沒有發(fā)展了嗎?“阿密特”看似是義無反顧的改變,但“張惠妹”不是終究會回來嗎?到了那個時候,唱片概念是否就僅僅止于“概念”了呢?看客或許多思無益,“阿密特”帶著新的勢頭,一鼓作氣發(fā)專輯、開個唱、創(chuàng)口碑,著實威風了好幾年。
不出所料,這樣的盛況在慢慢瓦解,歌迷對于“張惠妹”和“阿密特”的文字游戲漸漸厭倦。2014年發(fā)行專輯《偏執(zhí)面》時,這樣的輿論困惑達到了頂峰——明明是一張以“張惠妹”為名的唱片,卻雜糅了許多“阿密特式”的硬派風格,音樂品質確實不差,但名字的混亂與概念的影響,使整張唱片風格傳統(tǒng)非傳統(tǒng),前衛(wèi)非前衛(wèi),處境十分尷尬。前半張專輯神秘詭異,后半張又裝滿電子舞曲,直讓人想問:這到底是屬于哪邊的唱片?
經(jīng)過反復聆聽與思考,最后得出這樣的結論:張惠妹經(jīng)過第一次“阿密特”的自我突破,尋找到了新的自己,把握了新的音樂方向。而經(jīng)過如此激烈的“化學變化”,從前經(jīng)典的張惠妹,已經(jīng)水到渠成進化為現(xiàn)在的樣子。眼下的張惠妹并不是“阿密特的對立面”或“從前的主流歌手”,而是融合了阿密特之血液的“新張惠妹”。在這個2015年,張惠妹又以“阿密特”為概念發(fā)行新專輯,但這次大家心里都有了數(shù)——這不再是阿密特的第二張,而應該是張惠妹之《阿密特2》,兩者主次分明,卻又不可分割。這里的文字游戲依然有趣,但含義卻清晰多了,意義也深刻多了。
比起2009年的《阿密特》,《阿密特2》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還原了張惠妹經(jīng)典時代的高音唱法。第一部《阿密特》專輯為了追求另類的黑暗效果,將心力全放在如何表達作品的冷酷、新異上,幾乎棄唱法、唱功于不顧,懷念《姊妹》《Bad Boy》的守舊派歌迷對它完全提不起興趣。華語歌壇好不容易有一位能飆高音的女伶,卻偏偏跑去玩什么“概念”,這種相對弱勢的做法令他們無法容忍,但《阿密特2》終結了這樣的困惑。它不但有《阿密特》的血雨腥風,又有20世紀90年代《Bad Boy》高亢、徹骨的深情。張惠妹確實繞了一個圈子,但她圍繞這個圈子一邊走,一邊又把自己每一面的優(yōu)勢拉了回來,最終成就了這張《阿密特2》。這個拗口的故事也終于得到了圓滿,也是歌迷都愿意看到的結果。
《阿密特2》中展示高音的作品有:《戰(zhàn)之祭》《怪胎秀》《母系社會》,以及《血腥愛情故事》。而聆聽這些高音時又會發(fā)覺,它們無一不是延續(xù)了“阿密特”式犀利怪誕的作品。《戰(zhàn)之祭》中大量攻擊性的和音令人發(fā)顫,《怪胎秀》挑戰(zhàn)《美國恐怖故事》一般的詭秘獵奇,《母系社會》強烈抨擊對女權的壓迫與暴力,《血腥愛情故事》將情情愛愛的老調唱得驚悚而深沉——歌曲既有深度,又有賣相,市場答應,聽眾買賬,都是周全而雙贏的作品。當然,《阿密特2》還有一半力爭曲風突破的歌曲——《牙買加的檳榔》有節(jié)奏強勁的黑人雷鬼風,《放了那個作品》融合了古典與電子的細密架構,《沖突得很》將英倫搖滾與合成器效果完美搭配,《難搞》在鋼琴灰暗哀傷的氛圍下延伸了編曲張力,《你想干什么》挑戰(zhàn)腎上腺素濃烈的粗口電子搖滾,而陳珊妮包攬制作、慢熱的主打歌《不睡》則以漸進式、多層次的畫面感表現(xiàn),贏在無微不至的密集細節(jié)。十首新歌、十種顏色、十個危險的故事,都展示了毫無停滯的自我進化。《阿密特2》的音樂已經(jīng)超越了“阿密特”這一所謂概念的噱頭與造化,成為了完成音樂使命的代表性作品,在這一刻,到底是張惠妹還是阿密特,終于不再重要了。
不過,我們依然能從中得到一點啟發(fā)。只有“張惠妹”的確不行,但一味做“阿密特”更加不行;而對于歌迷來說,“張惠妹”最初打動我們的高音、給予我們的感動與記憶,是獨一無二、無可模仿的。我們能在網(wǎng)上找到一萬種另類的音樂,卻只能找到一個打動心靈、陪伴寂寞夜晚、原始純粹的張惠妹?!栋⒚芴?》是完美的總集,是迄今為止最令人滿足的篇章。其實想想,不論哪個決定,都是她自己努力去做的,她每一刻都為自己驕傲,也甘愿為自己的跌撞負責任。每一次,她都在尋找進步的方向。我們要如何去否認一個人證實自我的過程呢?說她失敗,太不公平。但她真的沒有在追求成功——因為我們的張惠妹,一直都是成功的啊。
回顧:張惠妹音樂的三次跳躍
1998年《牽手》:自縛蛻變
這一年恩師張雨生離去,張惠妹的音樂風格發(fā)生了微妙變化,就像一個唱著山歌的女孩,忽然走向了霓虹閃爍的摩登都市,不但外形、歌路都走向了成熟路線,還減弱了原住民直白、狂野的感情抒發(fā)方式。這樣的改變也許太早,她還沒有將淳樸的美麗頌盡,但長遠看來,這又是主流歌手必經(jīng)的成長之路。于是,《牽手》這張專輯就處在了一個微妙的過渡色澤中:既有原始風格的暈染,又有都市女人內心的凄苦表達。她沒有在痛苦中畏首不前,亦沒有徹底放棄已有的一切。
2007年《Star》:自由釋放
這是“后張惠妹時代”的開山之作——與歷史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音樂精神上。她變得無畏無懼、超然豁達,不再糾結曾經(jīng)的事業(yè)波折,將樂觀的思想傳達于音樂當中。經(jīng)過這樣的內在變化,一樣風格的音樂就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面貌,感染力、影響力都有了質的不同。她開始支持同志群體,熱愛新異的電子舞曲,如《維多利亞的秘密》《夏天的浪花》等作品的復古Disco風格,都為后來的快歌指引了新方向?!禨tar》以內在力量、前瞻性為存在價值,雖然沒有市場的巔峰,但意義頗為深遠。
2009年《阿密特》:自我分裂
如前文所述,2009年的《阿密特》是張惠妹為自我分裂而創(chuàng)作的唱片。在不變的基礎上升華已經(jīng)不夠,曲風被限制了最大界限,本質的蛻變無從談起,所以才需要一個可以不顧一切嘗試各種出路的分身。“阿密特”的音樂也確實充滿實驗性、創(chuàng)新性,一個個前衛(wèi)造型狂野不羈,只是缺少了一點感動與深沉。歌迷徹底體驗到曾經(jīng)的張惠妹所不能登造的境界,在那一年,一切確實都是嶄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