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冬梅
【摘 要】本文從《中國廣播報》的內容定位出發(fā),提出報紙要發(fā)揮行業(yè)優(yōu)勢,找準受眾群,有針對性地進行內容素材選擇,內容向新媒體靠攏,并自主策劃系列報道、特別報道,才能在媒體融合時代發(fā)揮自己所長。
【關鍵詞】報紙 廣播 新媒體 融合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1955年4月25日,《中國廣播報》的前身《廣播節(jié)目報》創(chuàng)刊。當時的報紙是四開4版,內容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廣播頻率播出的節(jié)目為依托,主要刊登每周節(jié)目時間表并介紹一些廣播節(jié)目的內容提要。在此后的數十年間,《中國廣播報》無論是從版面數量方面,還是內容方面,甚至報紙名稱都幾度更迭。至今,《中國廣播報》已經走過整整60年的歷程。
俗話說得好:背靠大樹好乘涼。作為由中央電臺主辦、全國廣播系統(tǒng)唯一的一份“國字頭”報紙,歷經《廣播節(jié)目報》《廣播之友》《中國廣播報》《中國廣播影視報》數個階段,直至現在的《中國廣播報》,可以看出,無論在哪個時期,《中國廣播報》的報名中都毫無意外地注有“廣播”二字,在表明報紙的行業(yè)特征外,也就注定了報紙內容和廣播的無法割舍性。
如今的《中國廣播報》四開24版,內容在關注廣播產業(yè)之外,將更多的視野放在了對社會問題、熱點現象及公眾較為關心的話題上面,比如產經、大數據、國防、科技、公益、教育、影視等。其中,根據版面設置的不同,對不同內容采取的針對性解讀也不同。有的是簡單敘述,有的是深度剖析,還有的匯總多方觀點,也有一句話熱辣點評等。應該說,在依舊以報道廣播節(jié)目內容、廣播電臺活動等為大前提的情況下,《中國廣播報》目前的內容取舍正在努力以受眾的需求為方向,且不斷探索,不斷推陳出新。
一、新媒體的出現為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帶來了困惑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和迅猛發(fā)展,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在被歸結為傳統(tǒng)媒體的同時,也被扣上了“過時”“遲早被淘汰”的帽子,尤其是報紙行業(yè),似有“身臨絕境”之感。加之,在全國大環(huán)境下,很多傳統(tǒng)媒體紛紛開始轉型,一時間,更讓報紙人唏噓不已,看不到未來在哪里。
不可否認,較之新媒體諸如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等傳播方式而言,報紙、廣播等傳統(tǒng)傳播方式有其單向傳播的不便性等劣勢,特別是報紙,受版面、時間、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其內容的時效性和傳播效果往往沒有新媒體那么理想。但是,不理想并不代表就要“消亡”。
不破不立。挑戰(zhàn)意味著轉折和機遇,能否突破自身的固有屏障,化被動為主動,迎難而上,這才是真正決定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是否會消亡的關鍵。
《中國廣播報》是一份行業(yè)報,其關注點更側重于廣播產業(yè),每周一期,全年總計不過50期左右,通過郵局發(fā)行。這一定位和出版模式就決定了在泱泱的報紙大軍中,它只能是一份“小眾”報紙,雖然有自己固定的受眾群體,卻始終無法同很多社會綜合型報紙相抗衡。那么,這樣一份“小報”如何才能在如今媒體如林的時代依舊走自己的路呢?
除了在版式上不斷推陳出新、貼近受眾的閱讀習慣之外,筆者認為,更重要的,也是決定因素還是在于內容的選擇和定位。
二、發(fā)揮優(yōu)勢,找準受眾群,有針對性地進行內容素材選擇
相較于其他報紙來說,《中國廣播報》的背后有著龐大的內容資源庫。比如,來自中央電臺和全國各地電臺的廣播人、廣播節(jié)目資源,廣播背后廣泛的聽眾資源以及伴隨電臺而生的網絡新媒體等資源。關鍵是能否在眾多的內容中挖掘、找到適合報紙報道且吸引人的素材,并給予恰當的呈現。
(一)合理利用中央電臺的強大媒體資源
目前,中央電臺擁有中國之聲、經濟之聲、音樂之聲、都市之聲等17套無線廣播頻率,還有4套數字廣播、兩套數字電視、央廣網等多種媒體平臺。在其他紙媒四處尋找選題時,這些廣播頻率及網絡、電視等傳播平臺,已經將它們搜集的選題以節(jié)目、欄目內容的形式呈現在了廣播、電視、互聯網上。
特別是廣播頻率,由于本身定位就不同,在不同頻率中播出的節(jié)目也極具針對性。比如中國之聲,及時、快速地梳理當天發(fā)生的新聞;經濟之聲,將視線聚焦財經領域;音樂之聲,全天奉上好聽的音樂,還有家庭、讀書、健康、老年、農村……相關的節(jié)目內容均在諸多頻率中予以展現。無論是哪種題材,其內容在廣播中都能夠找到。所以,可以說,中央電臺的廣播頻率就是《中國廣播報》最大的素材庫,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除此之外,每年中央電臺及各個頻率都會舉辦各種大型活動,這也成為《中國廣播報》報道的一個著力點。畢竟,作為國家級電臺,中央電臺的活動、行為一方面能夠得到全國各級地方電臺的關注;另一方面,各地電臺也會踴躍參加由中央電臺組織的各種活動。報紙的積極配合與報道,直接助推了活動聲勢,從而提升了廣播的影響力。報紙和廣播雙方呈現一種雙贏的態(tài)勢。
(二)充分利用中國廣播聯盟臺的強大資源
2009年1月1日,中國廣播聯盟成立,全國的廣播電臺開始形成合力,為提升中國廣播的品質共同努力。截至目前,中國廣播聯盟的成員臺已經達到210家。
作為中國廣播聯盟的一個工作平臺,《中國廣播報》也成為聯盟臺之間互相交流、經驗共享、對外宣傳的一個窗口。之前,《中國廣播報》曾經開辟“點擊聯盟臺”專版,專門介紹一些電臺在運營、管理、發(fā)展方面的有效探索,推介優(yōu)秀廣播節(jié)目的經驗和做法,推介優(yōu)秀廣播節(jié)目主持人。如今看來,雖然該版面在最初的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之后則越來越流于形式,脫離了最初對版面設計的初衷。
所以,充分利用中國廣播聯盟成員臺的資源,在積極配合報道聯盟臺相關活動的同時,對于他們的新經驗、新做法和優(yōu)秀節(jié)目、主持人等不妨進行系統(tǒng)化、條理化的梳理,取其精華,而不僅是全面鋪開、籠統(tǒng)介紹。
此外,這些電臺節(jié)目中的一些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也可以拿來為我所用。
(三)考量廣播人的不足和需求
除了以上提到的內容之外,《中國廣播報》在內容方面也應充分考慮到廣播人的需求。
作為播音員、主持人,首先要有標準、規(guī)范的讀字發(fā)音。然而,如今的廣播播音員、主持人卻很難做到時時、處處注意,加上習慣性讀音的影響,往往在主持節(jié)目時出現讀錯音甚至不識字的尷尬,從而影響了節(jié)目的整體效果,也對聽眾造成不好的影響。可以在報紙上開辟專門的版面或欄目,以趣談、故事等易于接受的方式糾正錯誤讀音,正確辨析字義。
作為編輯,更看重一個廣播節(jié)目編排的好壞與過程,好節(jié)目為什么好,不足的節(jié)目缺點在哪里,節(jié)目背后有什么樣的曲折和故事等內容。并希望同行之間能夠互相交流、借鑒,取長補短。《中國廣播報》恰恰可以為他們提供這樣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談節(jié)目、論優(yōu)劣、講幕后故事,讓來自全國各地的廣播同行都能夠共同分享。
作為廣播電臺的管理層,對于其他兄弟電臺在管理方法、經營模式、媒體融合等關乎電臺總體發(fā)展的問題更感興趣。所以,不妨定期組織這樣的稿件,從而使《中國廣播報》成為兄弟電臺之間的良好紐帶,為其搭建起交流的橋梁。
(四)考量受眾群體的特定需求
訂閱《中國廣播報》的讀者,除了廣播電臺、廣播人之外,更多的是有廣播情結的受眾?!吨袊鴱V播報》能夠給他們帶來什么呢?
在對一些《中國廣播報》的老讀者進行的調查中,不難發(fā)現,這些人主要有以下幾點訴求:1.希望能獲得完整、準確的中央電臺廣播節(jié)目播出時間表;2.希望能夠對一些自己喜歡的節(jié)目有更多的了解,包括節(jié)目預告;3.多了解廣播節(jié)目幕后的故事。
就這幾點而言,應該說,在《中國廣播報》創(chuàng)辦之初,曾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也有過相應的內容報道。不過后來,隨著報紙的多次改版,加之廣播頻率內容的不斷擴充與定位重塑,一些內容就逐漸淡化了。其實,這些讀者的要求,也很容易滿足:提前與各頻率聯系好,選擇好周期,將節(jié)目表、優(yōu)秀節(jié)目介紹及預告等定時推出,并最大化地將廣播人的幕后工作花絮呈現出來。
三、融合而非對立,內容向新媒體靠攏
與報紙相比,新媒體的優(yōu)勢在哪里?無非是:接收信息快,時效性強;與受眾的互動性強;內容豐富,涉獵廣泛。
無疑,這些正是《中國廣播報》的劣勢所在,且不可消除。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彌補自己的不足呢?
要在“深”和“趣”上下功夫?!吨袊鴱V播報》周報的性質決定了其內容的時效性較弱,所以,在選擇內容上,對于新聞性內容,應該將著力點放在對既定事實報道的深入上面,要深挖、吃透,進而揭示這一新聞事實的意義所在;對于故事性內容,則要重點在“趣”上做文章,這并非是一定要將文章寫得如何捧腹,而是說需要一種輕松、隨意的描寫方法和方式,不必過于拘謹和沉重,要讓讀者也能夠感受到一種放松和愉悅。
要在“系統(tǒng)化”和“類別化”上做文章。在收集素材的過程中,要對內容進行分類和歸納,盡量能夠“系統(tǒng)化”和“類別化”,做到在有限的版面上,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文字的功效,而不是重復羅列事實和現象,要有歸納,有總結,有提升。對于同一事實,可以匯總多方觀點,并對其進行梳理,去繁存簡,去蕪存菁。
要充分收集多媒體中的有價值信息,為我所用。要搜集各種新媒體傳播平臺上適合為《中國廣播報》所用的內容,并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深度報道。從而使報紙和新媒體形成合力,更多地滿足受眾需求。
借鑒新媒體互動手段,在《中國廣播報》上開辟讀者空間。雖然報紙和讀者的互動略顯遲緩,但借鑒新媒體的手段,卻仍有提升空間。比如,傳統(tǒng)一些的做法是開辟《讀者回復》欄目,讓讀者就報紙、廣播、甚至某一社會話題發(fā)表自己的評論和看法。與廣播聯合,就廣播知識等展開有獎問答等?,F代一些的是設立自己的網站、博客、微信公眾號等交流平臺,將每期報紙的優(yōu)秀文章等上傳至空間內,邀請讀者閱讀、點評等。還可以編輯電子報,貼合年輕受眾的喜好。
應該說,借助了新媒體的傳播手段和傳播內容,《中國廣播報》在內容取舍上更為明晰,在編輯方式上也逐漸向新媒體靠攏。
四、自主策劃系列報道、特別報道,聚焦廣播行業(yè)
對任何報紙而言,策劃推出獨家系列報道或者特別報道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中國廣播報》借助大廣播的平臺更有其他媒體沒有的優(yōu)勢。
之前,《中國廣播報》曾經策劃過“對中國之聲新聞輪盤的解讀”“方言廣播的市場”“廣播劇的發(fā)展”“各地新聞廣播發(fā)展初探”等特別報道,這些報道無不取得了較大影響,很多電臺紛紛前來索要稿件,并做進一步研討。這說明,這種針對性極強的專業(yè)性報道是很受廣播人歡迎的。而這,也最能夠體現《中國廣播報》的價值所在。
所以,定期策劃推出一系列的特別策劃、特別報道,不僅能夠提升《中國廣播報》的品質,也能為報紙拓展更大的受眾市場。
雖然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但這只是表明在傳播方式、傳播平臺方面的多元化。當今,新聞“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這就越發(fā)顯示出新聞內容的重要性。一份報紙的內容定位決定了它能否走得更長遠。《中國廣播報》如果能夠始終將廣播領域的內容做精、做透,對社會方面的內容保持獨到眼光,即使受眾群體小眾化,未必就不能越做越出彩。
(作者單位: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總編室)
(本文編輯:呂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