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秉相
許多老師喜歡用現(xiàn)代眼光分析《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人物形象,并對他們作深入探究。如燭之武能退秦師,不僅口才非凡,而且看問題入木三分,智慧非凡。晉文公不是侵略者,攻打鄭國是求存求強的進取精神的表現(xiàn),他做事果斷,重視同盟,善借外力,具備杰出政治家的風范,成為春秋霸主絕非偶然。秦伯也不是一個唯利是圖翻云覆雨的小人,與鄭國結盟,派將士守衛(wèi)鄭國,是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置自己的榮辱得失于度外。鄭伯則是個從善如流的明君,佚之狐有過人眼力和高度自信,有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
這些探究都沒錯,但也不見得怎么對??墒谴孙L一旦流行,則會喧賓奪主,因為這樣放縱式的解讀經(jīng)典會曲解經(jīng)典。文言文閱讀,最重要的尋求正義,要做到“因境求義”、“因文求義”。這兩個詞都是訓詁的原則,但是訓詁的原則其實就是文本閱讀尋求正義的原則。在訓詁學上“因境求義”是依據(jù)語境來確定其義,如果我們放大“境”的內涵外延,擴大到文化傳統(tǒng),就要先“論世知人”,然后“知人論世”,方能求諸正義。最后“因文求義”,方能求得正義。
一、因境求義——《左傳》的史觀
不管是古文經(jīng)學還是今文經(jīng)學,都認為《左傳》是史書(古文經(jīng)學認為身兼為“經(jīng)”;《漢書·藝文志》載:“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稜T之武退秦師》是一篇史傳,出自史家之手,必受史家史觀的約束。禮是春秋社會的核心觀念?!洞呵铩肥恰岸Y義之大宗也”(司馬遷《史記》)?!蹲髠鳌冯m是史傳,王竹波認為其實是通過“禮物”、禮制、禮義三個層面系統(tǒng)深入論述春秋時期的禮,有“唯禮是從”的傾向。所以《左傳》與《春秋》之間,《左傳》就成了“以禮解經(jīng)”的史傳:以禮釋《春秋》之事、以禮釋《春秋》之制,以禮釋《春秋》之義,其解經(jīng)是“以禮為上”,一句話,《左傳》的史觀是“禮”。
先看以禮釋《春秋》之事。據(jù)《左傳》記載,《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發(fā)生在“魯僖公三十年”。在《春秋》所記載“魯僖公三十年”的史事中,有關《燭之武退秦師》史事,只記錄了一句話:“晉人、秦人圍鄭?!眳^(qū)區(qū)6字,《燭之武退秦師》則有374字,這是言事相兼的全新的敘事體式?!蹲髠鳌返谝淮螌⑸瞎旁紨⑹挛捏w的粗線條記事加以細化,完整地記載一個史實、事件產(chǎn)生發(fā)展的全過程?!蹲髠鳌返倪@一敘事特征,其內在成因是作者始終自覺地將“禮”作為記述歷史的中心視點,以事明禮,在“禮”的過程和細節(jié)中表現(xiàn)其意義。
再看以禮釋《春秋》之制。禮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核心觀念,《史記》有言:“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所謂“王道”,就是禮樂盛世,要知道春秋末期是禮崩樂壞的時期,但也是禮學興起的時期。禮樂盛世是與禮制緊密相連的,春秋時期各種禮制有嚴格的規(guī)定,逾越不得?!稜T之武退秦師》的起因是“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笨鬃釉唬骸疤煜掠械?,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保ā墩撜Z·季氏》),這就是禮制。鄭伯先前確實“無禮于晉”,但“晉侯、秦伯圍鄭”明顯是使“天下無道”的違背禮制之舉。
二、因文求義——燭之武的說辭
最后看以禮釋《春秋》之義。如果我們仔細閱讀文本,就會發(fā)現(xiàn)燭之武的說辭是抓住了一個“利”字,抓住秦國貪圖利益的心理化解這場危機的,禮是由頭,利是原因。
我們先回顧一下事件的相關背景,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那么,鄭國當年為什么沒有以禮相待呢?用鄭君的話說就是“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可見,短視的鄭伯小瞧了落難的晉文公,由此埋下了禍端。叔瞻“君不禮,不如殺之,且后為國患”的言論,更是火上澆油,加深了晉鄭之間的矛盾。鄭國是弱國,又無險可據(jù),因此,總想找個依靠。在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背晉助楚,結果卻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拔逶?,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但是,鄭國見風使舵的轉變只給自己帶來暫時喘息的機會,晉文公為了爭霸實際利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場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與秦毫不相關,秦國出兵只是源于與晉國歷史上的良好關系和向外擴張的野心。
可以看出,秦晉聯(lián)合圍鄭的原因是不同的,只有一點相同,那就是各有各的利益打算。而這種建立在利益基礎上的聯(lián)盟是不牢固的,一旦一方利益受損,聯(lián)盟自然破裂。這就為燭之武成功說退秦師埋下伏筆。燭之武可謂諳熟世俗之道,他的說辭處處體現(xiàn)一個“利”字。關鍵的一句是“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一“闕”一“利”,利益得失一目了然。秦伯之所以改變主意,冒得罪晉國甚至和晉國交火的危險站在了鄭國一方,就是利益使然。
細析燭之武的說辭,可歸結為“三利”?!耙焕睘椤班徶?,君之薄也”,說明亡鄭只對晉國有利,而對秦國有害無益,因為秦鄭相隔遙遠,晉鄭卻是近鄰,滅掉鄭國無形中增加了晉國的土地,而相對削弱了秦國,這不能不讓秦穆公對伐鄭產(chǎn)生顧慮。“二利”為“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這清楚地表明保存鄭國,只對秦國有好處。無須兵戎相見,卻能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這不能不讓秦伯慎重考慮?!叭睘椤扒揖龂L為晉君賜矣”,“唯君圖之”。晉惠公為秦穆公所扶立,“許君焦、瑕”,“及即位,悔之”。這種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丑陋行為秦國當然不會忘記,加上燭之武高瞻遠矚似的挑撥,秦國自然很容易聯(lián)想到晉國將來有與它為敵的一天,這就把秦晉矛盾進一步尖銳化了。由于晉國當時已成為中原霸主,秦伯對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燭之武的說辭戳到了他的痛處,終于促使他下定決心,改變主意,退兵助鄭,秦晉聯(lián)盟至此瓦解。
由此可見,這場爭斗中,鄭伯是個唯利是圖之徒,秦伯是個見利忘義之徒,晉侯是個得寸進尺之徒,其行為完全是違背禮制的。左丘明沒有評述,用的是春秋筆法。
三、燭之武形象分析——凝聚在對話背后的秘密
但是,從語文的角度看,《燭之武退秦師》一文關鍵是燭之武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這還得繞一個圈子。相傳左丘明為炎帝后裔,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為時人所崇拜??鬃釉f:“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都臼蠈⒎ヮ咊А芬晃模宄乇砻髁怂捎枚Y、義、仁、樂的方式解決諸侯之間、諸侯之內問題的鮮明態(tài)度,這是孔子的一貫思想,是合乎禮的要求的。在左丘明看來,邦交和惡由禮,戰(zhàn)爭勝敗由禮。燭之武舌退秦師,用的卻是用“利”誘去化解一場危機,即使化解也不合乎解決問題的根本。孔子說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義和利是不能兼容的,追求利必然損害義,而為了保住義,還要“舍生而取義”。燭之武是士人,根據(jù)余英時的考證,士最初是指各部門掌事的中下層官吏,屬于低級貴族。但至春秋晚期之后,大量的貴族不斷被降為士。禮崩樂壞群雄并起之時,對于當時的士人來說,一方面要想獲得功利,必須依附于某個君主;但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在不同的君主之間有所選擇,投靠能夠欣賞他們學說的人,這對于維持他們精神的獨立性是有利的。因此,這時的士人既有人格獨立性的一面,又有奴性的一面。因此,士人應該是“亦主亦奴”的雙重人格的階層。也許是燭之武在那個時代看慣了因利害關系而兄弟鬩墻、殺父弒君、恃強凌弱、朝秦暮楚者比比皆是的現(xiàn)象,但是利誘的策略并不能改變燭之武是個“巧言、令色、足恭”之徒形象特征的嫌疑,所以燭之武并不是正面形象。
那么如何看待晉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這句遁詞呢?這也不復雜,“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是說依靠別人的力量,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道的,說的是道義標準問題,即武德;“失其所與,不知”,是說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談的是政治利益問題;“以亂易整,不武”,是說陣容上用散亂代替整齊,是不符合用武的軍事準則的。三點理由,道義的、政治的和軍事的三個角度,全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fā),清楚地表明了這場爭斗的本來面目:禮是表面,利是實質。
四、小心——史傳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看來,對入選高中的史傳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得小心一點了,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節(jié)選)》《鴻門宴》《蘇武傳》《張衡傳》等。首先明白修史的作用是彰善懲惡,資治通鑒,史家是有史觀的,自古皆然。所謂董狐筆太史簡,用意就在表明史書應當發(fā)揮鑒誡作用。創(chuàng)作《漢紀》的東漢史學家茍悅提出過修史的“五志三科”,其中“五志”,就是“達道義”、“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勛”和“表賢能”,突出史書寫作中道義和倫理成分的含量,從而強調史書彰善懲惡的作用。其次是明白史家的史識,如司馬遷的《史記》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清代學者章學誠提出“史所貴者義也,而所具者事也,所憑者文也?!保ā段氖吠x·史德》)“義”指歷史觀點,“事”指歷史事實?!拔摹敝钢返奈墓P。在章學誠看來,具備“義、事、文”方可稱為“史學”,三者之中以“義”為主,而“事”與“文”則是求“義”的根據(jù)和技巧??傊?,先要求得正義方可用現(xiàn)代眼光和寬廣眼界去觀照。
★作者單位:浙江寧波市四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