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君
[摘 要]純粹美和依存美這一對矛盾是康德美學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康德的美學思辨始終圍繞純粹美與依存美的關(guān)系展開。首先,康德從定義以及對象將二者嚴格區(qū)分,同時又認為二者具有關(guān)系的統(tǒng)一性,既能共存于同一對象,并且在一定條件下純粹美和依存美可以相互轉(zhuǎn)換。本文試圖從梳理康德關(guān)于純粹美與依存美的論述中分析純粹美與依存美的辯證統(tǒng)一關(guān)系,從而解讀出康德對美的最高理想的思考。
[關(guān)鍵詞]美學;康德;純粹美;依存美
[中圖分類號]B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5)07 — 0077 — 02
康德在他的《判斷力批判》中,將美劃分為“純粹美”和“依存美”兩種類型,它們構(gòu)成了康德美學的基礎(chǔ),現(xiàn)實中一切美都可以劃歸在它們之下,因而對純粹美與依存美相互關(guān)系的探討,有助于理解康德美學。
一、純粹美與依存美的區(qū)別
康德提出“有兩種不同的美:自由美,或只是依附的美。前者不以任何有關(guān)對象應(yīng)當是什么的概念為前提;后者則以這樣一個概念及按照這個概念的對象完善性為前提,前一種美的類型稱之為這物那物事物(獨立存在的)美;后一種則作為依附于一個概念的(有條件的美)而被賦予那些從屬于一個特殊目的的概念之下的客體”。
從定義出發(fā),康德認為純粹美就是一種不受對象概念制約的美;依存美是一種依附于對象概念的美。所謂對象概念,在康德那里就是指對的的客觀合目的性。純粹的美不以對象的客觀合目的性為前提,而依存的美則以對象的客觀合目的性為前提。由此可見,純粹美和依存美是一對非此即彼的矛盾關(guān)系。
(一)純粹美的對象分析
純粹美由純粹的鑒賞判斷獲得,它無關(guān)利害,無關(guān)概念而又普遍必然,具有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特征,是想象力與知性自由游戲的結(jié)果,很多時候也被翻譯為自由美。
康德認為,純粹美包括兩種對象:一種是花、鳥、貝類等;一種是無標題的音樂。他認為“在觀賞花、鳥貝類這些東西的形式時,人們仿佛覺得它們各方面都恰當好處,表現(xiàn)出某種合目的性,但認真想來,又說不出它們到底符合什么目的,確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在欣賞無標題的音樂時,欣賞者無法確定從這些樂曲里聽出了什么,只是覺得好聽、悅耳,沒有什么意思而又絕對愉快,正好符合無目的的合目的性這一原理?!庇纱丝梢?,純粹美是對對象形式的單純鑒賞,主體在鑒賞時并不會考慮到對象的實存和主體的欲求。
(二)依存美的對象分析
純粹美是對對象形式的單純欣賞,與對象實存無關(guān),而依存美雖無關(guān)利害,但是與對象的完滿性概念相關(guān),這一概念規(guī)定了對象應(yīng)當是什么,是對對象存在目的的界定,所以,依存美不是對對象形式的單純欣賞,它與對象的存在目的有關(guān)。
康德認為依存美的實例俯拾即是,所以也最容易例舉。比如成年男子的概念,他的對象是具有參照性的;教堂必須符合崇高、神秘能夠激發(fā)人們的虔誠之心的目的;一位戰(zhàn)斗英雄的儀表美是和我們對他的事跡的仰慕分不開的等等。由此可見,依存美受到目的概念的制約,會讓我們想到對象的形式構(gòu)造的客觀合目的性,這樣在鑒賞之中產(chǎn)生的審美愉悅就夾雜著理智或道德的愉悅,從而破壞了鑒賞判斷的純粹性。
然而無論審美愉悅與理智道德愉悅結(jié)合得怎樣好,也不能從這種結(jié)合中得出鑒賞判斷的法則,“而僅僅是鑒賞和理性的統(tǒng)一而已,即美和善的統(tǒng)一?!币簿褪钦f,在美的分析中得出的鑒賞判斷的諸原則(無功利、無概念、無目的)只能從對純粹美的鑒賞判斷中得出,而不能從依存美的鑒賞判斷中得出,前者是純粹的鑒賞判斷,而后者是混合的鑒賞判斷。
二、純粹美與依存美的統(tǒng)一
康德在美的分析中通從質(zhì)、量、關(guān)系、模態(tài)四個方面得出美的無利害性、無關(guān)概念的普遍性、無目的的合目的性以及無概念的必然性。這些正是純粹美的特征,而康德對依存美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說是康德對美學體系嚴格劃分的一種必然延伸。前文提到康德對純粹美與依存美的定義是一種非此即彼的矛盾關(guān)系,但是它們也有內(nèi)在聯(lián)系,二者存在辯證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
(一)純粹美和依存美具有同一根源和基礎(chǔ)即合目的性的形式
“一切美都具有合目的性的形式”合目的性是純粹美和依存美二者相互轉(zhuǎn)化的基礎(chǔ)。康德說,鑒賞判斷除掉以一對象的(或它的表象樣式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作為根據(jù)外沒有別的。很明顯這里的鑒賞判斷康德特指純粹鑒賞判斷即純粹美,這就是說純粹美是以合目的性的形式為根據(jù)的??档掠终f,魅力的刺激“在它們不騷擾那美的形式而且當趣味還微弱和未精煉時一一它們是被當做異分子而寬大地被容納而己?!边@話的意思是說魅力的刺激只要不妨礙審關(guān)主體從對象的形式觀照中得出審關(guān)判斷,魅力的刺激就可以被寬大地容入“美”之中。由于利害感一一魅力的刺激夾雜在審美對象的形式之中,毫無疑問,這時審美判斷中的美,不是純粹關(guān)而是依存美因而依存美也是以合目的性的形式為根據(jù)的,與純粹美不同的是在對依存美的對象所作的形式觀照中夾雜著一定程度的利害感,所以我們認為,純粹美和依存美二者具有共同的根源和基礎(chǔ)即合目的性的形式。康德認為的貝類屬于純粹美,可是當人們在觀賞貝殼的外形、花紋這些東西的形式時,人們仿佛覺得它們各方面都恰當好處,表現(xiàn)出來的是某種合目的性,這是純粹美的合目的性。而學校、圖書館、會議室、俱樂部、體育館這些對象在審美實踐中也要符合各自的目的,有各自的完滿性的標準,而這就是依存美的合目的性。
(二)純粹美與依存美的辯證統(tǒng)一關(guān)系
世界上并不是單純地只有純粹美和依存美,這兩種美是相互對應(yīng)而存在。純粹美的不足,依存美可以對之進行有效的補充,純粹美的困境是在依存美中得到解脫;同樣依存美的困境最終也只能在純粹美中找到出路。純粹美和依存美二者間這種相互補充是通過二者辯證統(tǒng)一的相互轉(zhuǎn)化得以實現(xiàn)的。
面對同一個對像,康德提出“一個人是依照著他眼前的東西,另一個是依照著在他思想里面的東西,這個人是抓住了自由美,那個人抓住了附屬美,前者下了一個純粹的,后者下了一個應(yīng)用的鑒賞判斷”可見,康德認為對同一對象的審美,既可以是純粹美,又可以是依存美,只是取決于判斷對象的方式不同而已。上文提到的康德認為對花這類對象的審美是純粹美的一種,但如果它生長的不好,一副即將枯敗的樣子,人們也會因為它缺乏生命力而不覺得它美。純粹鑒賞判斷中只要夾雜著利害感,就會轉(zhuǎn)化成非純粹的鑒賞判斷即依存美。這里,轉(zhuǎn)化的條件就是利害感的滲透,因此對于同一對象純粹美可以轉(zhuǎn)化為依存美。
康德還提出“一個關(guān)于具有一定內(nèi)在目的的對象之鑒賞判斷,只有在下列情況下才是純粹的,即判定者或是對于這目的毫無概念,或是在他的判斷里把它抽象掉?!痹诂F(xiàn)實中,自由而純粹的美并不多,只有在思維中對現(xiàn)實的審美感受進行分離和提純,從不純粹的審美活動中抽繹出毫無其他雜質(zhì)的美感來,才能到達美學研究的預(yù)期目的??梢娨来婷揽梢越?jīng)過抽象,還原成純粹美。
可見,康德走出美學理論的困境,靠的是一種辯證的轉(zhuǎn)化。純粹美與依存美的辯證轉(zhuǎn)化,實質(zhì)就是內(nèi)容意義與形式的辯證轉(zhuǎn)化,這也體現(xiàn)了康德美學思辨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三、美的最高理想
康德認為,“理念意味著一個理性概念,而理想則意味著一個單一存在物、作為符合某個理念的存在物的表象”,所以,美的理想不在自由美中,而在依存美之中。正如康德所說:“要想從中尋求一個理想的那種美,必定不是什么流動的美,而是由一個有關(guān)客觀合目的性的概念固定了的美,因而必定不屬于一個完全純粹的鑒賞判斷的客體,而屬于一個部分智化了的鑒賞判斷的客體”⑤??档旅赖睦硐肜碚?,表明了他這一觀點:只有既符合美的規(guī)范觀念,同時又表現(xiàn)了道德理念,才是美的理想。而他認為,按照一個美的理想的判斷不會是單純的鑒賞判斷,這說明了美的理想是受對象概念制約的依存美,而不是純粹美。
而并非所有的依存美都能成為美的理想?!袄硐胧抢砟畹耐耆w現(xiàn),而理念是理性的產(chǎn)物,顯然,只有理性或者理性概念才有理想可言”,所以,沒有理性的事物,就不可能有美的理想,例如花朵、貝類等非理性物,它們不可能通過自己的理性設(shè)想出自己最理想的形態(tài)。“只有那在自身中擁有自己實存的目的的東西,即人,他通過理性自己規(guī)定自己的目的,或是當他必須從外部知覺中拿來這些目的時,卻能把它們與本質(zhì)的和普遍的目的放在一起加以對照,并因而也能審美地評判它們與那些目的地協(xié)調(diào)一致,因而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成為美的一個理想,正如惟有人類在其人格中,作為理智者,才能成為世間一切對象中的完善性的理想一樣”,所以,美的理想只可以塑造于人的形象當中。
但并不是所有人的形象都能夠成為美的理想,人格是理性與責任的混合物,只有具有德行的人才具有人的美??档略凇懊雷鳛榈滦械南笳鳌币还?jié)中論述到美與德行都直接令人喜歡,都是無任何利害感的令人喜歡,并且美與德二者在行主體的自由與普遍有效性這些特征都具有一致性,因此德行美才是美的最高理想。
四、對康德美學中“純粹美”與“依存美”的思考
康德對純粹美的極端發(fā)展,讓他陷入了最高度的美也就是最空洞的美這一怪圈,康德對依存美的極端發(fā)展又讓康德掉進了最高度的美也就是最不自由的美這一怪圈??档驴偸菑囊粋€怪圈遁入另一個怪圈,卻始終未能清醒地走出怪圈。而康德關(guān)于純粹美與依存美這一對矛盾辯證轉(zhuǎn)化的分析又使康德走出了這一困境,但遺憾的是康德并沒有把這種辯證思想貫穿于他的整個美學思辨之中。在審美中,我們把內(nèi)容意義轉(zhuǎn)化為形式來感知,就可以完成由依存美向純粹美的轉(zhuǎn)化,從而走出康德美論的困境。也正是因為純粹美和依存美間存在著一種辯證轉(zhuǎn)化的關(guān)系,我們在對康德美論的探索中不能無條件的強調(diào)純粹美或者無條件的抬高依存美。只有從辯證統(tǒng)一的角度來分析康德美學,才能探究出康德美學中的矛盾與經(jīng)典。
〔參 考 文 獻〕
〔1〕曹俊峰.康德美學引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2〕〔德〕康德,著.判斷力批判〔M〕.宗白華,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6.
〔3〕〔德〕康德,著.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英〕鮑???,著.美學史〔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8.
〔5〕〔德〕康德,著.康德美學文集〔M〕.曹俊峰,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6〕馬新國.康德美學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7〕鄧曉芒.康德自由概念的三個層次〔J〕.復(fù)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2).
〔8〕蔣巒.康德的徘徊——康德純粹美與依存美關(guān)系探微〔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05).
〔責任編輯:史煥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