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摘 要:高中體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因此,高中體育教學中,既要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又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關鍵詞:高中體育;心理健康教育;成才
中圖分類號:G444;G633.9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5)07-0027-01
高中體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 形成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因此,高中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體育教師通過各種體育活動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心理指導,學生在接受知識技能的同時獲得處理復雜人際關系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奠定基礎。那么,高中體育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營造良好教學氛圍,增強學生自信
心理學研究表明:樂觀、愉悅的心境能使人產(chǎn)生較強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并能克服內外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發(fā)揮人的心理潛能。高中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給學生提供表現(xiàn)的舞臺,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與水平。體育教師應轉變自身角色,與學生一起討論、交流,尊重學生,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和諧、平等的心理氛圍。教學內容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突出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給學生表達自己思想與情感的機會,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比如教學“奧林匹克運動”,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奧林匹克在內的多項體育賽事,科學評論體育賽事,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教師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可以選擇焦點問題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fā)不同層次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不斷地發(fā)現(xiàn)自我、肯定自我,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
二、引導學生參與項目,培養(yǎng)堅強意志
體育運動很艱苦,參與體育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勇敢拼搏的精神,從而使學生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高中體育教學應注重學生積極進取的心理需求,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教師可以改變教學策略,設計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體育項目,吸引學生主動參與,鍛煉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在參與游戲比賽的過程中,自覺遵守規(guī)則,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質。如“背越式跳高”,這是高中體育教學中才開始接觸的基本技術和動作,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迎接挑戰(zhàn)的勇氣。直線變弧線助跑是教學的重點,助跑與起跳的結合及對空中動作的控制是難點。學生對跳高并不陌生,在教師的示范下,都想親自嘗試一下。教師要做好保護,讓每個學生都能嘗試一次,嘗試后指出存在的問題及糾正方法,有針對性地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并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體會要領,然后再進行實際練習。對心理存在障礙的學生,教師評價時要多給予鼓勵,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挫折、失敗,多帶動學生參與,培養(yǎng)學生克服障礙的勇氣,增強學生迎接挑戰(zhàn)的信心。
三、加強合作體育教學,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精神
體育教學是一種群體活動,教師應認識到集體活動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教師設計教學內容時,應在日常教學中增加團隊意識和集體主義意識教學,把握教學內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點,引導學生在集體活動中提高團結合作意識,建立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身心的健康發(fā)展。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在交流中融洽人際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另外,教師教學中還可以安排一些集體游戲,如拔河、同心協(xié)力跑,讓學生在互助中理解團結的重要性,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提高自身吸引力,樹立陽光教師形象
教師形象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高中生具有模仿性強的特點,因此,體育教師要時刻注意自身形象,給學生呈現(xiàn)健康陽光的一面。同時體育教師應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成為富有個性魅力的人。教師應結合學生心理實際改進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讓教學充滿情趣,提高教學活動的吸引力。教師應積極成為一個自信樂觀、積極進取、鍥而不舍的人,提高自身吸引力,給學生樹立陽光形象,從而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五、合理利用教學環(huán)境,促進心理健康
教學環(huán)境對學生有直接的影響,在學生的心理素質形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合理利用教學環(huán)境,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體育教學基本上都在室外進行,會受到炎熱的夏天、寒冷的冬天等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這些環(huán)境是鍛煉學生意志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適宜開展體育教學的情況下,在這種環(huán)境中上課,能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另外,干凈的運動場地、擺放整齊的體育器材、整齊有力的口號,都能給學生帶來美的感受,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提高教學效果。
六、關注學生心理狀態(tài),提高心理素質
因受到家庭、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高中生的性格存在一定差異。體育教師應全面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關注學生的行為與心理變化,并結合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措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如有的學生有自卑心理,教師教學體育技能的同時,應引導學生走出自卑心理,降低教學的難度,采取由易到難的方法,實施分層教學,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也可以重點輔導個別自卑的學生,克服其恐懼心理,培養(yǎng)其積極向上的精神。同時對不善于表現(xiàn)自己的學生,教師應積極鼓勵,開展一些合作性的體育項目如接力跑,引導學生在體育活動中與同學良好相處,提高其參與意識,從而促進其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遲志鵬.如何在高中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1(01).
[2]崔世林.在高中體育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考試周刊,20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