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瑩
摘 要:如果說《神雕俠侶》中程英,陸無雙,公孫綠萼,她們雖是“一見楊過誤終身”,但是她們是甘之如飴,她們此生選擇就是交付給心中的“念念不忘”,無怨無悔。而郭芙呢?一個看不清別人更看不清自己的人。她的愛是被隱藏的,“恨”的外衣下是刻骨的“愛”,只是這份愛,太過自私,方式不對,錯誤也隨之即來,遺憾勢必是注定。這里就《神雕俠侶》中郭芙愛情的顯“恨”隱“愛”模式分析她的愛的錯位。
關(guān)鍵詞:《神雕俠侶》;郭芙;“愛與恨”;錯位
武俠小說歷來就被大眾讀者所歡迎,它的場景,情節(jié),人物,敘事結(jié)構(gòu)和脫離社會現(xiàn)實的天馬行空的想象,無一不吸引著大眾的好奇,刺激著他們的閱讀欲。在武俠小說中,情愛的描寫尤其以金庸的武俠為主,金庸武俠中,描寫情愛的又以《神雕俠侶》為主。那些酣暢淋漓的文字江湖,至情至圣,至善至惡的人物塑造,金庸小說《神雕俠侶》可以稱之為一部人性之情的書。倪匡稱:“《神雕俠侶》從頭到尾,整部書,都在寫一個‘情字”。[1]《神雕俠侶》最令讀者動容的恐怕也有這一點,善良的人有情有義,作惡的人大多情非得已,也顯得有那么幾分可悲與悵惘,這是一個夾雜著“愛與恨”的江湖世界。他們的悲歡離合,在金庸筆下無一不是觸動人心的。這些復雜多變的人物心理,似乎也更符合現(xiàn)代讀者的審美趣味,“愛情作為社會現(xiàn)象,他的實現(xiàn)總是采取特定的,因人而宜的形式??梢赃@樣說,愛情對于每個鐘情者來說都有其獨特的形象。”[2]在這個江湖里,我們可以粗略的劃分這么幾類:為愛而傷、為愛歸隱、為愛入魔、為愛赴死。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的刻畫,性格的側(cè)重,都更加豐富了文本的藝術(shù)形象,又以“愛”為主線來編織故事,每個愛情都有其獨特的形象。而書中的郭芙,這個與楊過自小相識,本無深仇大恨,后來卻怨恨相加,迥異于那些圍繞在楊過身邊的女子,那么她的形象就值得分析,情感就值得我們深究了。
一
分析郭芙首先不容忽視就是她的家世背景了,她這個不同于書中其他女性角色最特別之處就是她的身份,也是對日后楊過和小龍女之間會起到如此大的作用的原因,細看整部書,重大情節(jié)的轉(zhuǎn)變其實都在郭芙莽撞犯錯的情況下,推進其發(fā)展的。顯赫的家世背景造就了她與生俱來的心高氣傲,眾人捧月的恭維也讓她對身邊的人習慣了頤指氣使的態(tài)度,已經(jīng)脫離了傳統(tǒng)女性形象,這里的郭芙更像是一個對男權(quán)視域的挑戰(zhàn)者。金庸先生的塑造重點自然也不脫于一般的人物塑造的方式。在郭芙的形象塑造中,她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行都刻畫出了從小就備受寵愛的驕傲大小姐的形象。郭芙希望所有人為她馬首是瞻,而楊過自小的痞子性情或者內(nèi)心隱藏的自卑,最容忍不了這一點,兩人矛盾不斷自然是意料之中的。同時也是兩人注定悲劇的根本內(nèi)在因素?;蛟S之前的被送終南山,兩人分離是最好的結(jié)局了。但是故事的下文,卻偏偏讓這位已經(jīng)快要淡忘楊過存在的郭芙又一次遇到了他,而這一次的相遇才是致命的轉(zhuǎn)折。此時的楊過已經(jīng)是意氣風發(fā)俊朗異常的武林翹楚,一場英雄大會更是江湖立名。再加上兩家的世交之故,不等郭靖為兩人撮合,言談舉止間,這位大小姐已有芳心暗許的意思了。只是這場再相遇,卻偏偏以不歡而散結(jié)尾,當楊過卻當著眾人的面,拒絕郭靖的結(jié)親提議,本是從心之舉,對于當時已經(jīng)有了傾心之意的郭芙來說,卻似在心中種了一根難以拔除的刺,而這根“刺”就是一開始遮蔽她真正內(nèi)心的源頭。這根“刺”一方面是她對楊過愛的潛意識表達,另一方面維護自己驕傲和自尊的“堡壘”。致使她與楊過就從此幾乎是真正的成為了“陌路人”。
客觀的說她其實是一個沒有心機,卻太任性直率,任性到不如說她莽撞才更為準確的女子。她在楊過的坎坷經(jīng)歷中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她是首先也是唯一讓楊過與小龍女有感情誤會的一個人,她是無情的砍斷楊過手臂的一個人,她也是向小龍女射了三枚銀針致使十六年分離的一個人,這三件大事,是書中故事的轉(zhuǎn)折點,一次一次的推動了故事的發(fā)展,對楊過來說是改變了他的命運,對于郭芙來說,卻是進一步埋藏真實內(nèi)心的推力。故事到了這里,主觀和客觀都已經(jīng)不允許她對楊過有任何的別的心思。這種種行為,其實仔細探究,哪一個又是她的本意呢?可不論哪一個直接人都是她,結(jié)果她都要承受。而她的驕傲和自尊卻不允許,在孤立無援,也沒有人去設(shè)身處地的為她想一想的時候,那可憐的自尊就成了她的所有,她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忽略自己的內(nèi)心。那對于郭芙來說,她的內(nèi)心究竟是怎樣的呢?
二
“盡管意識和潛意識在腦中存儲的層面不同,但他們卻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即當潛意識在某種外界的刺激下,就會從沉睡中醒悟過來,不自覺地從大腦的深層,躍進到大腦的表層而轉(zhuǎn)化為意識?!盵3]而郭芙的內(nèi)心,則一直被一種妒忌填充,而這種妒忌恰恰就是來源于“愛”的潛意識的爆發(fā)。只是她不知道,而或她也不想承認。在絕情谷中,她與程英和陸無雙有過爭吵和打斗,起因自然是因為楊過。程英和陸無雙是表親加上患難之交,關(guān)系極好。但是,郭芙與程英和陸無雙,尤其是程英,并沒有什么深仇大恨,她與陸無雙爭吵中連帶著也貶低了自己的師叔程英,何以如此相待?仔細推究,我們便可發(fā)現(xiàn)這是她內(nèi)心潛意識里的嫉妒心理,她對她們的惡意一方面來自于她們拿之前的過錯不斷的說事,而另一方面,她沒有意識到,她對她們的惡語相向,只是因為她嫉妒她們可以陪在楊過身邊,可以追隨楊過,楊過待她們?nèi)缬H兄妹,而自己從來都是一個被忽視的地位,她連一個陪襯都算不上。這里就會覺得這樣一個人未免過于心惡歹毒,但是最終誰也沒有把她列入心狠手辣之列,反而更多歸于她刁蠻任性這也是有原因的。一個是通過耶律齊的口中說出郭芙性子直爽,直爽與心機是顯然不同的,她直爽卻無心機,故而更多莽撞。而后還有一個表現(xiàn)是在絕情谷的大廳中,危急關(guān)頭,陸無雙因惱恨她斬斷楊過手臂,故意讓郭芙用右臂去擋,實際是要讓她也斷手臂,但是郭芙以為陸無雙好意,心中好勝感激,這也不是裝出來的。這個場景的描寫就刻畫了郭芙無心機和直爽,雖然有前面的針鋒相對,但是此時恰巧避禍,心存感激報恩,自有江湖女子具有的義氣??梢娝c陸無雙確實并無什么深仇,她們的糾葛聯(lián)系只是因為一個楊過。這種嫉妒心理的描寫在對她的妹妹郭襄的事情上,表現(xiàn)的恐怕更為明顯,也漸漸的讓讀者開始真正了解她的真實內(nèi)心。有一段她的心理描寫:“他在襄妹生日那天送了她這三份大禮,我為什么要恨之入骨?他揭露霍都的陰謀詭計,使齊哥得任丐幫幫主,為什么我反而暗暗生氣?郭芙啊郭芙,你是在妒忌自己的親妹子!他對襄妹這般溫柔體貼,但從沒半分如此待我。”[4]歸根到底還是那句“愛之深,恨之切”。
只是這時她才真正意識到而已,武氏兄弟對自己的討好,與楊過的不理不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楊過的異類,對她是一種吸引,以至于后來又見時,很自然的心有期許,再有就是當她在武氏兄弟中間為難的時候,楊過可以輕易的讀懂她的內(nèi)心,她更是待楊過與旁人不同,而楊過的倔強郭芙不懂,郭芙其實也不懂楊過,何況楊過也沒有給她機會,對于一直高高在上的郭芙來說,這是極大的蔑視和侮辱,她下意識的選擇了“恨”,將眷戀深深埋藏,最后,不單楊過不明白,她自己也是不明白的了。叔本華曾說真正的嫉妒是恨意。郭芙的情感便是一個很好的詮釋。她被自己的妒忌蒙蔽了心,她自己看不到,別人又怎么能夠看到,最后,只是失之交臂,背道而馳。
三
叔本華說:“一旦當我們知道那些打擊是從他而來,這些打擊便沒有了力量”。[5]對于郭芙,最后一刻終于正視了自己的內(nèi)心,只是這個不甚強大的內(nèi)心,讓她更加痛苦和遺憾了?;蛟S她殘忍的希望那條斷臂可以讓楊過記她一生,但是最后楊過的釋然,甚至釋然到遺忘,更是讓她心中的痛更添一分。關(guān)于這一點,1998年新加坡版《神雕俠侶》增加了郭芙最后向楊過請罪的細節(jié),十六年來壓在她心頭的痛,她終于說出來時,楊過卻釋然到忘記,不得不感慨。但是這一改動卻更加豐富了郭芙的形象,也更貼合她的內(nèi)心,是她形象較全面的詮釋。命運就好像在我們的痛苦之上還要加以嘲笑似的,我們的生命已肯定含有悲劇的一切創(chuàng)痛,可是我們同時又不能以悲劇人物的尊嚴自許,而不得不在生活的廣泛細節(jié)中不可避免地成為一些愚蠢的喜劇角色。[6]這是對郭芙的寫照吧,一直以為的高高在上,最后卻是卑微到塵埃,醒悟已晚,反而會葬送自己現(xiàn)在是幸福。愛的越深,傷的也越深,慌亂的戰(zhàn)場上,她的那些驕傲和自尊都不那么重要了。就像黑格爾在《美學》中說的:愛情在女子身上特別顯得美,因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現(xiàn)實生活都集中在愛情里和推廣成為愛情,她只有在愛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如果她在愛情方面遭遇不幸,她就會像一道光焰被第一陣狂風吹熄掉[8]。即使她心想:“只要他稍微順著我一點兒,我便為他死了,也所甘愿?!盵7]只是,這些只能永遠在心里埋葬了。正如她最后所思,她的一生什么都不缺了,唯有一種說不出的遺憾。面對曾經(jīng)深愛的人和現(xiàn)在的丈夫,她的內(nèi)心才是一種煎熬吧,當所有人的歸宿都已經(jīng)塵埃落定的時候,她的內(nèi)心卻波濤暗涌,最后,她才是那個最可悲的人。
郭芙,就是這樣一個女子吧,執(zhí)著的追求愛情,但是懵懂幼稚,才會在多年以后已嫁為人妻的時候,百轉(zhuǎn)千回才發(fā)現(xiàn)自己對楊過的深情。曾經(jīng)看過一篇文章說如果他們少時相見,郭芙對他是另一番模樣,是不是也就沒有了后來的楊過去終南山,也沒有了小龍女等等,只是沒有如果。此時的理智于她而言,無更勝于有,有卻更顯悲劇,痛悔也剩下一句——只是當時已惘然。不管是主觀的心理還是客觀的環(huán)境,她都只能選擇將這份愛繼續(xù)埋葬并忘掉,他已有人妻,她也已為人婦,再執(zhí)念下去,就是罪惡了。不過,結(jié)局里她是悲劇的,但是又不是悲劇的,不知道是不是金庸先生也為她嘆惋,為她心疼,所以設(shè)置了一個耶律齊來懂她愛她,算是對她愛情錯位的一種補償吧。
參考文獻:
[1]倪匡.看金庸小說[M].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7:33.
[2]曹布拉.金庸小說技巧[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 182.
[3]張浩.論潛意識或無意識認識[J].東岳論叢, 2007(4):129.
[4]金庸.神雕俠侶[M].廣州:廣州出版社,2002:1349.
[5]叔本華著,李成銘譯.叔本華的人生哲學[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99.
[6] S.杰克·奧德爾著,王德興譯.叔本華[M].北京:中華書局,2003:88.
[7]同[4].
[8]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M](卷2).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79: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