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芳
【摘要】沈從文的《邊城》是一部描寫湘西茶峒的愛情故事,自然純樸的愛情、民風正是這部小說的特點。然而沈從文正是借淳樸來批判所處社會的動蕩。他的時代意義至今仍然值得很多人探索。
【關鍵詞】沈從文;《邊城》;翠翠;愛情;淳樸
他,有一顆純凈的心,有一種“鄉(xiāng)下人”的氣質。他的吶喊融進他的邊城世界里。
沈從文,中國文學史上鄉(xiāng)土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然而,他的中篇小說《邊城》更是被一些城市的中小學的教材所收納,正是因為他筆下的湘西世界的那種天真、淳樸、自然的湘西風土人情給人一種美好的想象,正是他的淳樸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精神,代表了那個世界的美好,一種毫無違和感的畫面展現(xiàn)在人們的眼睛里。沈從文那種純凈世界,美好愛情在很多人的教育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得現(xiàn)在我更加有想要探索沈從文和他的湘西世界的欲望。也想向大家展示在我心中的沈從文。
文學源自生活,卻又高于生活,以生活的軌跡為主線,描寫作家內心所向往的世界,文學的寫作不是一味地描寫生活,更是需要通過生活這個創(chuàng)作的素材中尋找自己所想要的生活,每個作家創(chuàng)作都有獨特的寫作特點,例如魯迅,沈從文,老舍......我更加喜歡沈從文,因為在他的世界里,給我一片明鏡和歡喜、淳樸與自然。湘西世界的那種微妙而神奇的人際關系對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影響。
《水云》中說“對于一切自然景物,到我單獨默會他們本身的存在和宇宙微妙關系時,也無一不感覺到生命的莊嚴。一種有生物的美與愛有所啟示,在沉靜中生長的宗教情緒無可歸納。①作家想要創(chuàng)作出一部驚世駭俗的作品,不僅需要一顆好奇的心,而且需要善于探索的人生經(jīng)歷,沈從文兒時對學堂生活的厭惡,以至于他時常逃課,雖然會得到塾師和父母的體罰,但仍然保持一顆天性的心,不屈不撓,一直走自己的路,以至于他的父母對他的重視度下降。他的童年就生活在湘西那種自然純樸的社會中,青樹綠草、鳥語花香、屋舍儼然,完全一幅清新、淳樸的扣人心弦的鄉(xiāng)村風景中去經(jīng)歷這種純凈世界的美,沈從文從小生活在樸素純凈的世界里,以至于在寫作《邊城》中,把這種大自然,純樸的環(huán)境里孕育出來最高形象,展示在邊城世界中,給讀者一種美的享受,精神境界的提高。他可以把質樸寫的爐火純青,如魚兒得水,這也是他的藝術魅力。
文學創(chuàng)作不僅僅是為了給讀者展示作家內心的世界,更重要的是作家對于世間素養(yǎng)的把握,對于生活的感悟以及自身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如果想要寫就一本經(jīng)世而不朽的名作,必須體現(xiàn)一定的道德素養(yǎng)的靈魂,給人們的閱讀以一種精神的提升,知識的擴展,提升讀者的內在心靈素養(yǎng),這才是一名優(yōu)秀的作家所應該給予世間的精神財富。他們不僅是文化傳播者,更是需要以文學的筆調來救贖世界,為什么魯迅要棄醫(yī)從文,正是他看到這個世界人們內心的麻木與渙散的精神之后,“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他立志要拿起筆來給人們精神開辟一條路,像沈從文,他生活在亂世中,人與人之間勾心斗角,謹慎防備,失去了作為人的最平靜的一面,所以沈從文決定拿起筆寫出自己內心的世界,讓讀者用自己的判斷尺度來了解邊城,了解這樣一個自然淳樸的世界,以得到心靈的啟示。這樣的大家,他們的文學能夠在文學界占據(jù)很好的文學地位的主要原因,正是他們不單純的宣泄內心,更是救人,救社會,救國家,他們有一顆愛國的心,救人們于水火。這種正能量帶到社會中,必然會引起很大的反響。如果處于亂世而每個人都麻木不仁,自私自利,沒有人站出來戳穿這個偽世界,不可想象,社會是什么樣子,人們的心靈什么樣子?,F(xiàn)如今,這種能夠用靈魂創(chuàng)作,用靈魂喚醒人們內心真正的沉睡的心靈的人真的很少了,這就需要以后的作家能夠承擔責任文字的救贖作用。
一、亂世里歌頌淳樸
亂世出英雄,在創(chuàng)作《邊城》的動因是湘西社會正遇少數(shù)民族叛亂,社會黑暗,民不聊生,對于他賴以生活的湘西世界,從原來的民風純樸,到現(xiàn)在動蕩不安,百姓失去了原來的純樸,自然,和諧,美好,代之而來的是橫征暴斂,百姓吸食鴉片,正確的價值觀已經(jīng)完全扭曲,面對這樣的環(huán)境,給作者心里留下很大的不安,他一直愛著的那個世界,養(yǎng)育他的那個世界,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對于一個有良心的湘西的人,是多么的痛心,他決定動手來拯救人們的內心,讓人們看到一個純樸的世界,讓湘西以及全中國人看到,我們向往的世界的美好,以及現(xiàn)實的殘暴,這是作為一個愛國,愛家鄉(xiāng),有理想,有志向的人的內心的吶喊,很多人說《邊城》違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沒有驚世駭俗的直指國家弊病,對黑暗發(fā)起進攻,沒有挽救國家危亡,然而沈從文沒有直接揭露,而是把美好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和當今的黑暗形成對比,相反,他歌頌人們最自然的善,喚醒人們內心最純凈的心,崇尚道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他的《邊城》在那個時代不被大家理解,也許在和平的年代里,大家才真正靜下心來解讀沈從文內心的吶喊,這就是大家很多說的《邊城》是不幸的產兒。然而在新時代到來之際,《邊城》才被人們注意到,才開始研究它真正的藝術價值,才奠定了沈從文的文學地位。受到很多人的喜歡,沈從文筆下的翠翠正是湘西純樸民風的產物,她自然的性格讓她身上流露出與現(xiàn)實的深刻對比,形成一種個性新鮮的形象。給人們以美的享受。沈從文筆下的翠翠不是一個真的形象,她長的“像個觀音樣子”儺送也說她長的很好看,這樣的美麗以及她身上帶有大自然的靈氣和俏皮,就像一個神一樣的存在,這個只有在作品里的形象和現(xiàn)實中人們冷漠,荒涼的內心形成對比,翠翠身上又帶有一種淡淡的憂傷,她喜歡儺送,但是又羞于表達,從爺爺嘴里聽來儺送天保的消息,使得她對美好的愛情的一絲淡淡的憂傷,沈從文處在這個黑暗的世界里,把心中的憂傷點綴到翠翠的身上,使得翠翠變成一個可愛,美麗又有一絲憂傷的存在。
二、淳樸愛情遇見封建禮教
《邊城·題記》中說過“他的樸素的敘述,是讓讀者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的偉大和目前墮落處”②正是抱著這樣的態(tài)度,這種精神才能流傳千古。沈從文的小說多表現(xiàn)自由戀愛,追崇人性最初的美和放縱,追求以一種純天然的眼光看待愛情,然而愛情在這個世俗中受到了很大的制約。
沈從文筆下的翠翠和儺送敢于突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在那個年代,都是說媒的時代,很多都是父母做主,甚至有人在沒有見到男方的情況下就許了終生,很少有人突破封建禮教的層面去追尋愛情,然而,沈從文筆下的老漁夫尊重翠翠的愛情,在大老派媒人來了說媒時候,他并沒有給大老一個準確的信兒,而是在打發(fā)他們走后才詢問翠翠的意見,“不咧,人家以為這件事情你老人家肯了翠翠便無有不肯呢”而老船夫回答“不能那么說,這是她的事啊”③他一個處在封建時代的人,卻有了不一樣的思想,他尊重女性,尊重愛情,崇尚愛情自由,同時在翠翠母親的身上體會到這個時代所給他的家庭帶來的不幸。他不希望女兒的不幸發(fā)生在翠翠身上。而主人公翠翠更是一個愛情的種子,老船夫在翠翠的身上看到了她母親的影子,翠翠的母親被封建禮教害死,而翠翠也是一個追求愛情的人,沈從文寫了兩個相似經(jīng)歷的人,第一個在這過程中被夭折,而翠翠,是他對封建禮教的束縛的掙脫的又一次試探,翠翠真性情,質樸,她為了愛情,刻意去在渡口邊等待儺送回來,而且又不失女性對待愛情的忠貞可愛,塑造了一個活潑俏皮卻又追求愛情的女性形象,儺送,一個強健的水手,他有機會去得到一個碾坊,這么優(yōu)越的條件,門當戶對,但是他卻愿意為了翠翠放棄碾坊而卻要做一個擺渡人,這種敢于追求自己愛情的人,在那個時代很難得。沈從文描寫了三個主人公,都敢于突破愛情,承認愛情,追求自由,這表現(xiàn)了沈從文追求對自然生命更高層次的發(fā)展,他使生命“粘附到這個民族向上的努力中”!④
三、翠翠的憂郁形象
《邊城》最終的結局很凄慘,一場大雷雨,唯一的親人爺爺去世,屋后的白塔倒塌,渡船被沖走,儺送下了桃源,這一夜之間,翠翠似乎什么都沒有了,一切美好都煙消云散,這個大自然孕育出來的可愛女孩變得一無所有,想到這里,會覺得很痛心,原本一個純天然的孩子,一下子被一切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其實這場暴風雨來的是必然的,因為它暗示著即使再純凈的心靈也有一天會被世俗熏染,不是你沾染世俗,而是世俗就會找上門來,讓你一夜之間轟然倒下,逼著你接受這樣的現(xiàn)實。文中字里行間透漏著沈從文所想要表達的內心世界,“也許明天回來,也許永遠回不來了”⑤一個美好的愛情,就這樣悄然而逝。體現(xiàn)了作者對世事發(fā)展的無奈與悲哀。時過境遷,珍惜每一時刻吧,如果它美麗就請多看幾眼,能記住最好,也許下一秒,花兒敗了,樹葉落了,再美好的事物不易保留。
沈從文贊美美好的親情,翠翠和爺爺?shù)挠H情或許不是驚天動地,但是平平淡淡里透漏著至深的感情,他們相依為命,生活很簡樸,但是卻充滿了無限的愛,爺爺是個充滿愛心的老船夫,他熱愛他的事業(yè),總是勤勤懇懇的做著自己的工作,隨著翠翠的慢慢長大,她開始體貼她的爺爺,爺爺有時候倦了,躺在石頭上睡著了,她就決不叫醒爺爺,而是代替爺爺擺渡,生活中也無不體現(xiàn)著愛,爺爺出去集市買東西,因為大度,買酒給別人喝,喝起來沒完沒了,待爺爺回來之后,東西沒有買多少,錢和葫蘆都沒有了,但是翠翠卻沒有埋怨爺爺,而是和爺爺打趣,懂得爺爺?shù)膬刃牡纳?。在爺爺生病之后,她逼著爺爺喝藥,一邊代替爺爺擺渡,一邊跑回來噓寒問暖,平平淡淡的事卻足以看出他們深刻的愛,沈從文以小見大,借平凡來寫不凡,體現(xiàn)了人世間的親情的珍貴,豐富了《邊城》的感情色彩,那種美好的親情的愛是我們一直所珍惜的,借世間最偉大的愛來喚醒人們內心沉睡的心靈,感化人們的愛。挖掘人們內心的善人世間尚有愛在,我們就要愛這個世界,給世界帶來我們的美好
四、同是美好世界卻意義不同
邊城人民和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不同,桃花源里的百姓是與外界的一種徹底的隔離,不與世爭,不聞世事,與世隔離,而茶峒人們是處在世事中,一個極為普通的山村,在現(xiàn)實中,而又有我們認識到的社會不同,桃花源是隔絕中的純樸,而茶峒百姓是處事中的純樸,他們“中國其它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掙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遠不曾為這邊城人們所感到”沈從文和陶淵明都向往人性最初的善,追求一種純樸的民風,而沈從文的茶峒更加接近人們所處在的社會,能夠給人們以深刻的思考:當你深處這樣的亂世中,你是否要跳進這樣的水深火熱中,戴著假的面具,疲憊警戒的心活著,還是在亂世中保持最初的自己,保持真心,不同的心態(tài)造就不一樣的人生,不同的社會,這就需要大家認真思考,這個社會就是一個個的小小的人組成,需要我們保持善良的心,純凈的看這個世界。
沈從文的《邊城》世界,帶來了一個清新淡俗的世界,正是這個世界給我們留下的是人性的初善,人性中最美好的世界,給人類留下了最寶貴的財富,以至于在今天看來也有很大的時代意義,我們人性中應給留下怎樣的痕跡去看待這個世界,這是一個很高的學問,《邊城》不止停留在了那個動蕩的年代,更是站在了時代的軌道上向前駛進,現(xiàn)在很多文學家仍然在探索沈從文的文學貢獻,我相信沈從文的文學價值會留存永世。
注釋:
①張民 《邊城詮釋與解讀》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11頁
②張民 《邊城詮釋與解讀》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46頁
③沈從文 《邊城》 江蘇人民出版社 229頁
④張民 《邊城詮釋與解讀》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32頁
⑤沈從文 《邊城》 江蘇人民出版社 2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