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雅 魏娟
【摘要】德育的對象是人,探討德育問題永遠離不開人性。只有清楚道德是什么,德育的內容是什么,人應以什么樣的狀態(tài)存在,才能把握德育的實質。本文從人性的視角出發(fā),來理解道德教育的真正基礎,從而使德育的理論基礎更加清晰,使道德教育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關鍵詞】道德;道德教育;人性
一、道德與德育
在我們嘗試探討“德育”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們得先弄清楚究竟何為道德?對于“道”,許慎的《說文解字》中:“道,所行道也。從辵(chuo),從首”?!暗馈钡脑馐堑缆?,行人之路,后逐漸引申為支配事物運動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法則。而“德”,最開始的意思里面并沒有我們現(xiàn)在所用的“道德”的意思。甲骨文中“德”,開始 ,沒有心,解釋為“值”或“直”,意思是表示順從祖先神與上天;后來加了一個心,變成 ,強調統(tǒng)治者要有懿(良好品德)行。[1]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德”解釋為“外得于人,內得于己”,在此句中“得”即為“德”,“外得于人”意思是在加強自己內在修養(yǎng)的基礎之上,身體力行,約束自己的行為;“內得于己”指的是,反省自我,內心的自我的過程;那么,由此得出的“德”不僅是要有內心自我修養(yǎng)良好的品性與心性,還要有行為上的實踐過程中,這就類似于后來哲學上的實踐理性的意思。而我國很多學者都對“道德”下了定義,本人比較贊同學者肖雪慧對道德的定義,她說:“道德往往被理解成原則規(guī)范的集合體,理解為社會馴服人的手段”,但是,“人不是機械接受道德準則的被動客體,而是作為道德的創(chuàng)造者和體現(xiàn)者的積極主體……道德從本質上說是人的需要和人的生命活動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2]她的這個定義不僅指出了道德的真正主體和對象是人,而不是動物、神、上帝或者其他的種種。所以學者肖雪慧給道德所下的定義相對而言是比較全面和科學的。
“德育”什么是德育?簡單的說,就是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品德的教育活動。但是,“品德”又是指什么呢?怎么樣才能對受教育者進行品德教育呢?對德育內容的理解,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往往會對德育給出不一樣的定義。近年來,我國的德育工作者對德育的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也都對德育的內涵和外延進行了界定,對德育的具體內容進行闡釋和說明,而大家對德育下的定義也都各不相同,本人比較贊同檀傳寶老師對“德育”的定義,他在《德育原理》中寫道:“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組織適合德育對象品德成長的價值環(huán)境,促進他們在道德認知、情感和實踐能力等方面不斷構建和提升的教育活動。簡言之,德育是促進個體道德自主構建的價值引導活動”。[3]他主要是從德育對象(學生,本質上是人)的角度來考慮,尊重德育對象在德育過程的主體性地位,在德育活動中堅持以生為本、以人為本。
二、道德與人
從學者對道德的定義我們可以知道,道德的主體是人,但是人在客觀世界中存在,就必須有一定的行為準則規(guī)范,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或規(guī)矩行事,才能獲得人存在的真正自由,道德則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的重要存在方式。古往今來,對于“人”這個話題,很多學者都進行了探索,學者們說:人是有思想的動物,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人是符號化的動物,等等。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都試圖對“人”給出一個合理性的定義,探究人與動物的不同,而人與動物不同的最根本的區(qū)別是人所具有的人性,而人性不同于動物性的最根本的區(qū)別則是道德。正是人所具有的道德與人性,才使人超越了動物,人類有了動物所沒有的文明。道德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是以我們所不能察覺的形式存在,但是我們在生活或者工作中又總是無意識的遵守著它的內在性的規(guī)定。道德也是在實踐中保持適當?shù)姆执?,使人在實踐中不會做的過頭或者不夠充分,正是人對實踐的恰當把握,使人與動物的時間有所不同。例如,雖然蜜蜂也會建蜂巢,自己的房子,但它是出于動物的生存本能在實踐,并不能保證它的實踐是有效的或者適當?shù)?,只有人的實踐是具有意識或者目的性,才使實踐的結果是適當?shù)幕蛘叱浞值模疫@種實踐是從人或者人性的角度來出發(fā),這種實踐可以使人獲得更多的自由,更加有效的實現(xiàn)實踐目的。
道德是人所特有的,所以道德來源于人性,而不是動物性、植物性或者其他物性。無論我們是作為單個的個人還是作為整體性的人類,我們之所以被稱為人或者是人,因為我們具有道德的存在方式或者規(guī)范,雖然從醫(yī)學或者生物學的角度來說,人也是自然生物的一部分,但是我們如果只有生物屬性,并不能算作真正的人,只能是大自然界生物的一部分,而我們之所以是人,有其本質性的特點,我們人有精神世界,有感情感知能力,我們有向善的存在的規(guī)定,即道德。
道德是人所特有的,是人的存在方式,可能聽起來感覺比較抽象,但它絕不是絕對抽象性的存在,如果道德絕對抽象性的存在,就會使道德陷入虛無的境地,所以道德又必須以具體的形式存在于我們現(xiàn)實的生活中,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無形的。[4]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總在無意識或者自覺地遵循著道德規(guī)范,比如,我們不需要監(jiān)督也知道不孝順父母是不道德的,隨意辱罵別人是可恥的、是不道德的,不守誠信是不道德的等等,這些都是具體化的不道德的行為,我們知道它的不道德性,所以我們要自覺履行道德的規(guī)范,做出道德的行為。
高兆明在他的《倫理學理論與方法》中還指出,作為人的存在方式的道德,它包括兩個維度:第一,作為人的標準,不僅是因為我們有了人形這個外在的肉體,更重要的是因為我們具有道德這個內在規(guī)定性的內容,如果沒有內在性的內容,那人只能是人性去獸性存,那就不能稱之為人,而頂著人這具皮囊的衣冠禽獸。同時,道德的存在是立足于人類的現(xiàn)實,它并非一成不變,如果道德不能隨著人類社會與時俱進,那么它帶給我們人類的不是自由而是束縛和羈絆,會阻礙人類文明的進程。例如,西方中世紀的宗教統(tǒng)治,在它形成初期,宗教約束了人的欲望,使人向好的、善的方向行事,有利于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性,做出善的道德行為,促進西方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但是到了14世紀,宗教神權統(tǒng)治壓抑人性,阻礙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的進步,這時原來善的、有用的道德內容反而阻礙了人類文明進程,所以道德必須與時俱進,不僅反映人的現(xiàn)實還應先于人的現(xiàn)實,是應然而存在。第二,人之所以是人,不是外在力量(如神、上帝、佛祖等)所給予的,而是源自于人類日常生活。這里面包含著兩層意思,即一方面,人行為的標準不是來自于外在力量,而是人類在實踐中通過不斷的實踐鍛煉領悟、總結出來的;另一方面,人的存在不是僅僅停留在認識層面,更重要的是現(xiàn)實的行動和實踐。也就是,我們不僅要有良好的道德品性、性格、修養(yǎng),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們付諸實踐,在現(xiàn)實的生活行動上踐行良好的道德意識。[5]
三、德育與人性
在上面的論述中,我們介紹了道德與人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看出,道德是人所特有,道德與人性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那么道德教育與人性之間又是怎樣的關系呢?這是接下來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
一談到人性,很多人想到的都是人性究竟是本善的還是本惡的,從古代到現(xiàn)代、從西方到東方,很多學者都對此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或觀點。在我國古代,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主張人性是惡的,所表現(xiàn)出來的善只是偽裝的、是虛假的,既然人性本惡,那么就需要對這種惡的本性進行改造,這樣教育就順勢而產生,對人進行道德教育,改變人性中惡的部分,使之向善的方向轉化,從而達到向善的存在。在《孟子·告子上》里,孟子認為:“水性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盵6]孟子其實指出人的本性是善,但是人會做惡事是因為受到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需要營造良好的、善的環(huán)境,進行善的的教育,改變或者抵制惡的環(huán)境對于人性本善的影響,所以德育的作用也就是在于使人的善性得以保持,在做人、生活、工作中都能踐行善的德性,這也是德育的真正目的之所在。孔子并未指出人性的善與惡,他只說“性相近,習相遠也?!比诵栽诔跏紶顟B(tài)是相似的,受后天影響較大,因此孔子非常注重道德教育對人性及人的影響和作用,認為教育可以使惡的人性向善的轉化。在古代西方,古希臘德菲爾神殿上的“認識你自己”,亞里士多德道德使人獲得幸福,伊壁鳩魯節(jié)制肉體享樂,凈化心靈,注重內心向善的存在。近現(xiàn)代,我國學者高國希在他的《道德哲學》中提到,徐復觀教授認為,“性”由“生”演變出來的,“性”本來的意思是欲望,是人類一出生就存在的,是天生的,并非是后天培養(yǎng)所形成的,而生表示的是生命,性則是生命中的欲望,欲望會無限擴大或者膨脹,那么它就會損害或者傷害別人,甚至也可能會傷害到自己的生命,所以要節(jié)性、節(jié)欲,正是這樣節(jié)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才可以形成良好的德性。[7]美國知名教育學家杜威認為人性的善惡都是受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不管是靈魂深處的內心的善惡還是行為實踐的是否道德,通過道德教育可以改善人性。
道德教育與人性之間的影響是相互的,人性是道德教育得以實行的基礎,而通過道德教育則使人性向更好地、善的方向發(fā)展。道德教育使德育對象在不同歷史背景下、不同經濟條件下、不同自然環(huán)境下,通過道德的陶冶和熏陶,使德育對象達到應然的善的存在。
參考文獻:
[1]高兆明:倫理學理論與方法,人民出版社[M],2005年3月,第一版,第14-16頁
[2]肖雪慧:人的主體性是一切道德活動的原動力,《光明日報》,1986年2月3日
[3]檀傳寶:德育原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M],2007年9月第2版,第6頁
[4]高兆明:倫理學理論與方法,人民出版社[M],2005年3月,第一版,第14-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