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蕊
摘要 從澳大利亞班克木的資源概況、生物學特性、生長習性、育苗技術(shù)、栽培技術(shù)及其在生態(tài)上的應(yīng)用等方面進行詳細闡述,對班克木的引種栽培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
關(guān)鍵詞:班克木屬;生態(tài)習性;栽培技術(shù);引種
中圖分類號:S72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08-118-02
班克木(Banksia)隸屬山龍眼科(Proteaceae),全球約有80個種,大多生長在澳大利亞及澳大利亞北部島嶼,在昆士蘭州和維多利亞州有零星分布,大部分種類分布于海拔100~250 m處。班克木能夠適應(yīng)多種復雜環(huán)境,如熱帶、亞熱帶山區(qū)、沿海地區(qū)和沙漠地區(qū)。其種類多樣性在澳大利亞西南部有較好的體現(xiàn),在此有超過80%的物種與班克木的生長密切相關(guān)。
班克木具有很高的園林觀賞價值,被廣泛用作園林綠化材料,同時班克木具有耐干旱、耐貧瘠和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恢復植被等功能,在干旱地區(qū)和保水性能比較差的荒山荒地生態(tài)建設(shè)中能起到積極的作用,是石山造林的良好樹種[1]。該文主要介紹了班克木的資源概況、生物學特性、繁育栽培、生態(tài)應(yīng)用等情況,以期為今后班克木在我國引種、生產(chǎn)、推廣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技術(shù)支持。
1 生物學特性
1.1 早期發(fā)現(xiàn) 考古發(fā)現(xiàn),班克木或班克木類植物在40萬年以前就存在。第1個發(fā)現(xiàn)和使用班克木的是澳洲原住居民,他們可能是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沿著西澳大利亞海岸線探索的荷蘭探險家。1770年4月Cook船長和植物學家Joseph Banks、Solander Daniel將首次發(fā)現(xiàn)的4個種歸納到1個新屬下面,為紀念植物學家Joseph Banks所作的貢獻,故以他的名字為班克木屬命名[2]。4個種分別為B.serrata、B.ericifolia、B.integrifolia和B.robur。在后來的再次航行中,Joseph Banks和Solander Daniel在昆士蘭州北部海岸又發(fā)現(xiàn)了1個新的班克木種B.dentata[3]。隨著時間的推移,又發(fā)現(xiàn)了2個種,分別為Banksias rosserae(Western Australia 2002)和B.croajingolensis(Victoria 2007)。
1.2 生長習性 班克木為木本常綠樹種,匍匐灌木至小喬木,最高可達30 m。葉互生,多為單葉,厚革質(zhì),葉緣有鋸齒,葉兩面顏色不同,僅葉的下表面有氣孔,而且常被絨毛。穗狀花序頂生[4]。大多數(shù)班克木都是中型灌木,但也有一些是匍匐的灌木或大喬木?;馂?zāi)易發(fā)地區(qū)的原生班克木往往都有一個“木塊莖”,一般表現(xiàn)為地下木質(zhì)部腫脹的那一部分,當火災(zāi)發(fā)生時,班克木的地上莖在火災(zāi)中被燒毀,此時“木塊莖”能夠繼續(xù)發(fā)芽生長,并逐漸恢復原貌[5]。
1.3 開花習性 班克木的花非常小,穗狀花序頂生,呈大圓柱形或球形,小花密集,且排列整齊呈刷狀,花色呈金黃色、黃綠色或粉紅色等,花期主要在秋季和冬季,花蜜甜,花色艷麗,花的形狀與傳粉者的鳥喙、昆蟲口器十分匹配,因此班克木主要為蟲媒花,常吸引各式動物如蜜雀鳥、昆蟲等為其傳播花粉,此外還可以進行風媒傳粉[6]。班克木花的生長一般分為以下幾個階段[7]:①花蕾,每一朵花都由延伸出來的4個細長花絲組成,每個花絲頂端均有花藥。②開花?;ū环只癁閹装昙氶L的花冠,在花完全開放之前,花藥彎向花柱的頂端。
③花柱從花被分離?;ㄋ幒椭^均帶有花粉的期間,鳥類或其他動物就來充當授粉的媒介者,完成一朵花到另一朵花的授粉過程。
1.4 果實特性 班克木的果實呈錐形,木質(zhì),每個毛囊都載有種子,干燥前這些毛囊通常是緊閉的,只有在有熱源刺激或完全干燥的條件下毛囊才會打開。一般情況下,大多數(shù)班克木的種子每年都會脫落,且種子本身都具有膜質(zhì)翅,這將有利于它們隨風傳播[7]。
1.5 生態(tài)適應(yīng)性 班克木樹種對于自然分布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著天然的適應(yīng)性。只有與原產(chǎn)地相同或者相似的條件下,班克木引種才有可能會成功,并發(fā)揮出最大的生態(tài)效益。澳大利亞位于南半球,約有70%的國土面積屬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帶。它有著極端分化的氣候和地形特征,東南部有雪原,北部有雨林和平原,中部是沙漠,東部、南部和西南部都是肥沃的耕地[8]。南部年平均氣溫14 ℃,北部年平均氣溫27 ℃,內(nèi)陸地區(qū)年降水量不足200 mm,東部山區(qū)則為504~1 200 mm。班克木一般適宜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沙土、紅土、磚紅壤、巖石土壤等,不僅適合在公園、校園和住宅區(qū)等公共綠地叢植或孤植,而且還能夠在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中生長,在澳大利亞境內(nèi)從高山、沿海到沙漠地帶均有分布,可以改良土壤、防風固沙,是荒山造林和海岸線綠化的良好樹種。班克木絕大多數(shù)種類還可用作觀賞栽培,適用于盆栽和花園種植[9]。
2 繁殖技術(shù)
2.1 種子繁殖 大多數(shù)班克木屬于種子繁殖。成熟的班克木種子呈錐形,通常經(jīng)過加熱處理(例如,在125 ℃的烘箱中烘烤1 h左右),迫使毛囊打開來獲得種子。如果毛囊沒有充分打開,就可在烘干加熱后立即放入冷水中浸泡24 h左右,然后將球果放在一個溫暖干燥的環(huán)境中,一段時間后毛囊就會充分打開。這個取種過程有時可能會重復多次 [6,8]。
傳統(tǒng)的種子苗是提高混交率的重要途徑,但存放不當,種子可能會腐爛,所以為了盡可能避免這種情況,需保持種子濕潤而又不潮濕。不同種之間發(fā)芽時間也存在較大的差異,一般班克木種子的發(fā)芽時間為14~60 d,而半高山地區(qū)的種子如B.canei和B.saxicola等需要低溫誘導才能夠萌發(fā),低溫誘導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播種前的1~2個月,將種子放置在冰箱內(nèi)的潮濕蛭石或沙層容器中[10]。
班克木播種通常采用容器育苗,在含有潮濕蛭石或類似材料的密閉容器中播種。冬季播種時,使用容器育苗能夠使種子的萌發(fā)提前1~2周,同時容器育苗可以節(jié)省空間,提高密度。
2.2 扦插 與原始植株的生長習性相比較,種子繁殖的班克木可能會出現(xiàn)花色及株型變化,而無性繁殖能保持班克木理想的原始植物特性,因此扦插繁殖正變得越來越普遍。
在技術(shù)上,班克木并不適于扦插繁殖,尤其是大樹扦插繁殖,成功率非常低。為了提高扦插的成活率,通??刂撇鍡l的長度在75~100 mm,剪去插條長度2/3以下的葉片,用利刃刮傷莖部樹皮來促進愈傷組織的形成,亦可通過使用生根素來處理插條,促進生根。上述這些方法都可提高扦插的成功率[10]。
2.3 嫁接 澳大利亞西部夏季降水較多,在此生長的班克木屬植物的枝條非常適合作為嫁接材料。嫁接時,一般選取樹體優(yōu)良、花色艷麗、無病蟲害的優(yōu)良植株作為接穗,基部健壯的其他班克木樹種作為砧木,通過嫁接得到樹形優(yōu)美、花色新奇的新品種,但是目前屬間嫁接的可行性暫時未知,有待嘗試[11]。
3 栽培管理
大部分班克木物種原產(chǎn)于澳大利亞西部,其在夏季持續(xù)的高溫和高降雨量地區(qū)(如澳大利亞東部沿海帶)難以存活下來。班克木的生長基質(zhì)以排水良好的砂土為宜。栽培時應(yīng)注意以下幾點。
3.1 水分 大多數(shù)班克木都生長在相對貧瘠的沙質(zhì)土壤中,還有少數(shù)種類生長在沼澤地附近,對于排水良好的山坡巖地和堿性石灰石黏土地,大多班克木樹種也能很好生長。但對于大多數(shù)的班克木種類而言,良好的排水系統(tǒng)往往比土壤類型更加重要,如果土壤排水良好,幾乎所有的班克木都可以沿水域線栽植,只有在自然降雨量不足以滿足班克木對水分的需求時,才適當澆水。然而,含水量較高的土壤容易誘發(fā)根腐真菌病害(澳大利亞西部的原生林中時常發(fā)生),進而會傷害苗木的正常生長,最常見的現(xiàn)象就是植株的突然死亡,因此,改善病區(qū)的土壤含水量能夠有效地減少根腐真菌帶來的不利影響[12]。
3.2 肥料 班克木屬植物有一個獨特的根系系統(tǒng),它由許多小的“根”緊密簇抱而成,能有效地從土壤中吸收物種所需要的養(yǎng)分。另外,由于班克木耐瘠薄,因此在栽培時可以少施肥,最好施用含磷1%~5%的緩釋肥料,并注意肥料(特別是磷肥)可能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一般班克木小苗每年施肥4次,每次3~4粒緩釋肥。當班克木葉片變黃時,就需要根據(jù)說明適當?shù)匮a充螯合鐵等微量元素。
3.3 pH 大多數(shù)的班克木適宜生長在pH6.5~7.5的土壤中,并且最好是深厚的沙質(zhì)土壤。
3.4 光照 多數(shù)班克木物種適宜生長在開闊、光照充足的地方,雖然植物在陰涼地區(qū)也能生長,但是開花量會顯著減少。
4 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應(yīng)用
班克木是小喬木,具有很好的生長習性,生長速度雖比桉樹和金合歡樹稍慢,但適度的栽植密度可顯著提高其生長量,是適用于公園、學校、住宅區(qū)栽植的小喬木。班克木具有勻稱的樹干,輪廓特征清晰的枝葉,并且班克木的株型在不同的成熟階段能夠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狀,所以班克木在園林、園藝、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shè)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應(yīng)用價值。
4.1 木本切花 班克木具有花色艷麗、花形獨特、種類多、花期較長、瓶插時間長等特點,是目前國外很暢銷的木本切花[13]。在國外,班克木屬于新型高檔的木本切花,目前國內(nèi)對于此類植物的應(yīng)用還較少,所以在我國培育、銷售班克木切花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較大的利潤空間。
4.2 園林綠化與生態(tài)恢復 園林綠化建設(shè)離不開植物,而觀賞價值高的植物不僅具有較好的審美效果,還能夠顯著提高園林綠化的質(zhì)量,形成生機盎然的園林景觀,滿足人們?nèi)粘S雾陀^賞的需要,提升城市的潛在競爭力。班克木耐修剪,可塑造多種造型,而且班克木屬植物花大色艷、花期長,具有非常高的觀賞價值,將班克木應(yīng)用于園林綠化不僅能夠豐富園林綠化的種類,還可以提高園林綠化的品位、檔次及觀賞價值[14]。
大多植物在土層淺薄、土壤持水能力低或干旱貧瘠的條件下長勢都較弱,而班克木屬植物卻能適應(yīng)這種惡劣的生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惡劣生境造林樹種不足的問題,是植被恢復、水土流失治理及土壤改良等方面的良好樹種[12]。
5 結(jié)語
近年來,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yè)研究所、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和廣東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等科研單位均陸續(xù)引進班克木。班克木是目前世界上流行的新型高檔木本切花,其本身具有很高的園林觀賞價值,可以廣泛應(yīng)用在園林綠化上。此外,在國內(nèi)干旱地區(qū)的一些保水性能較差的荒山坡地等地
區(qū),耐旱、耐貧瘠的班克木在涵養(yǎng)水源、水土保持、植被恢復等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shè)中也能夠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引種栽培班克木能夠帶來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通過加大對班克木的引進力度,我國將會擁有更多可利用的植物種質(zhì)資源。
參考文獻
[1] TAYLOR A,HOPPER S D.The Banksia atlas[M]. Canberra: AnAGPS Press, 1988.
[2] GEORGE A S. The Banksia book [M]. Sydney, Australia:Kangaroo Press,1984.
[3] ELIOVSON S. Proteas for pleasure-how to grow and identify them [M].Cape Town: Howard Timmins, 1965:1-40.
[4] JANICK J. Perspectives on new crops and new uses [M]//LENHARDT K W,CRLEY R A.Proteaceae Floral Crops: Cultivar Development and Underexploited Uses. Alexandria: ASHS Press, 1999:410-425.
[5] BROWN N. Grow proteas [M].South Africa: National Botanical Institute, 2002.
[6] ORCHARD A E,GEORGE A S,DOUGLAS A W,et al.Flora of Australia volume 16-Elaeagnaceae,Proteaceae1[EB/OL].http:// environment.gov.au/biodiversity/abrs/publications/flora-of-australia/vol16.html,1995.
[7] VOGTS M. South Africa's Proteaceae: Know them and grow them [M].South Africa: Struik Publishers,1982.
[8] WILLAMS I J M. A revision of the genus Leucadendron (Proteaceae) [M].Cape Town: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1972.
[9] 翁殊斐.青年風景園林師植物應(yīng)用圖鑒:花木類[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10] HOSRKINS K,WILSON J.Cost-effectiveness of habitat manipulation as a method of rodent control in Australian macadamia orchards [J]. Crop Protection,1999, 18(6):379-387.
[11] ZIEHRL A,BERG G,PASCOE I,et al. Proteaceae managing elsinoe scab[R].Australia:Rur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2000.
[12] CROXFORD B,SEDGLEY R.New hybrid Leucadendron[R]. Australia:Rur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2001.
[13] 曾力.六種山龍眼科木本切花植物引種繁殖的研究[D].昆明:西南林學院,2008.
[14] MCGREGOR D R B A. A travel report presented to RIRDC[R]. Australia: Rur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