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
汪峰要搞機了?而且不是手機?而是一款叫Fiil的耳機。我感到無比理解的同時也感到些許悲涼,難道全球耳機產(chǎn)業(yè)還不夠好嗎?需要攪局者?或者需要一位音樂教父來拯救?好像未必??梢幌氲侥切┤﹀X圈粉絲的惡心事,又不免讓人遐想,當然這是作為一位營銷人和互聯(lián)網(wǎng)觀察者的條件反射,因為太多了這種事,當然這不能說明什么,更不能代表汪峰老師的真實想法和態(tài)度。在文章開頭只想跟汪峰老師說聲抱歉,因為我要談談我的觀點了,可能是盆涼水,也可能是劑良藥,希望不要影響您搞機的心情。
為什么我不看好汪峰老師高爾基這事呢?抱歉,輸入法問題,是“搞耳機”。
闡述幾個觀點:
一、耳機的特性
耳機作為數(shù)碼產(chǎn)品的分支,和手機、電腦等物件一樣,早已成為一個大眾化商品,普通消費者基本上只考慮價格因素,另外還有很多人獲取渠道是買其他產(chǎn)品贈送的,基本對品質(zhì)要求不高。對品質(zhì)稍有要求的都是音樂發(fā)燒友以及形象主義者。而他們中絕大多數(shù)的消費理念是認準大品牌、老品牌和口碑,因為耳機和手機不一樣,不是強需求,注重音質(zhì)的人絕對不會妥協(xié),注重品牌的人玩的是時尚和潮流,和音質(zhì)沒太大關系,當然大品牌音質(zhì)肯定差不到哪兒去,否則也不會稱為大品牌。
二、營銷策略問題
大的Bai筆(當然現(xiàn)在還不能說Bai)就是提前炒作汪峰搞耳機這事,您要是再多研究下消費心理,都不應該去白爆或炒作搞耳機這事,特別還是中國好聲音開播前爆料,讓人懷疑您的動機,除非您不想也不準備把這事做大。粉絲經(jīng)濟對于當下市場環(huán)境而言已不是強心針和萬能藥,特別是數(shù)碼產(chǎn)品這種靠逼格靠實力的產(chǎn)品,更不是靠明星名人能夠支撐的,太多“成功之母”的案例,庚Phone,藍色骨頭,錘子等,不勝枚舉。也許您要說我是著名音樂人,我是最強聲音控,任何聲音到我耳朵這兒都能分出三六九等,我有辨音話語權,所以我能做出好耳機。但您錯了,音質(zhì)和情懷無關,與技術有關,品牌與吆喝無關,與共鳴有關。不可懷疑汪峰能做出音質(zhì)出色的耳機,當然我也可能做到,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前面說了耳機音質(zhì)早已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和難題,國內(nèi)耳機代工巨頭歌爾聲學為世界各大知名品牌代工,他們研發(fā)制造出一款出色的耳機是比較容易的。所以最核心的其實是營銷是渠道,這也是華為前副總裁會加入的最大原因吧。
假設換一種玩法,如果產(chǎn)品只是汪峰投資或控股由他人代持的形式低調(diào)進行,等到產(chǎn)品真正為發(fā)燒而生的時候,也就是成功獲得大眾認可之后,再從別人口中爆料耳機是您弄得,也許效果要好一百倍,而且您的聲望會達到頂峰,真正成為跨界偶像也說不準。只是現(xiàn)階段說出來有點不合時宜。而且據(jù)說早前汪峰老師就和深圳一家手機廠商合作過明星款“100+怒放”,但由于性價比低,還沒怒放就直接凋零了,當然這并不能說明什么。
三、市場競爭
市場上大牌耳機已然很多,如人氣超旺的Beats,歷史悠久的Sennheiser,性能怪獸Monster,專業(yè)級的Grado Lahs,品質(zhì)一流的Plantronics和AKG,頂級音響出身的Bose,日本知名的audio-technica,德國老牌beverdynamic,無線強悍的Jebra,工業(yè)設計巨擘Bang&Olufsen,還有如:Pioneer、SONY、JVC、Philips、YAMAHA等綜合性品牌,新品牌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想殺出一條血路著實不易。說到這里,不得不提提Beats的歷史,它又是如何走紅的呢,這是一款由黑人說唱歌手Dr.Dre創(chuàng)立的品牌,他沒有Jay-Z等巨星名氣大,但他卻靠著其他人的影響力做成了這個世界級品牌,可以說是美國數(shù)位巨星的生活秀造就了該品牌。NBA巨星勒布朗詹姆斯還入股了該公司,并在每場比賽前都帶著Beats耳機登場亮相,得到了極大的曝光,還有多位好萊塢及格萊美巨星也戴上它亮相于各種場合(明星街拍、活動現(xiàn)場),加上更重要的是簡潔而且酷斃的LOGO和耳機時尚的造型深深映刻在每個人的腦海里。最終全球狂熱的潮流風范最終成就了Beats大業(yè),也有了后來被蘋果公司巨資收購的故事。
說到這里,汪峰老師做耳機的初衷是因為Beats的成功嗎?
那么“高爾基”到底還有沒有機會?
答案當然是有,如下——
1、打入國際市場,因為國外沒人認識汪峰,可以從頭開始。而且在國際市場被認可才更容易在國內(nèi)流行,才有成為大品牌的希望。另外如果產(chǎn)品獲得某國際頂級音效大獎或格萊美公告牌頒獎儀式上品牌曝光,當然這個都是可以公關到的,總之流行度和逼格先做起來。BEATS怎么做卅來的,如何流行的,不是某個玩音樂的人隨便一弄就能成的,而是掌握了資源的人和更多的資源合作而產(chǎn)生的化學反應。
2、汪峰親研不如汪峰代言。如果~個國際品牌找國內(nèi)大牌歌手代言,特別是搖滾類和偶像類的,那么效果會比沒代言人要好很多,這也是很多國際品牌喜歡的套路,因為世界級歌手在國內(nèi)的粉絲不一定有國內(nèi)大牌的粉絲多,這么做也很接地氣。另外不是所有的人的耳朵都能達到一定高度,去辨識微小的差異,聽得是大感覺,所以基本上是品牌說是啥就是啥,在他們心中,幾千塊的東西和幾百塊的區(qū)別只能是逼格和品牌影響力,還有跟風的流行度。所以忽悠屌絲們和初級發(fā)燒友,走平民路線,也許會有一定收獲,但也有可能是個無言的結局。
3、與手機廠商合作,這個應該是目前比較靠譜的路線,可以讓很多人先體驗到產(chǎn)品,試想很多人都戴Fiil耳機用手機聽歌時你是不是也蠢蠢欲動?后面再逐步轉化到高階產(chǎn)品,而且不會引起粉絲反感,不過這種轉化率有多少不好說,但肯定會加強品牌映象及傳播。而且這種方式會吸引一線手機廠商合作,因為有汪峰嘛。
4、走智能硬件概念也許會有另一片天空,學學谷歌眼鏡,學學智能手環(huán)們,弄些高大上的實用功能,走全球化路線,再搞個APP或聯(lián)合某知名APP,來個耳機社交啥的,沒準能吸引到更多用戶,呵呵。
5、產(chǎn)品走上正軌,融資后收購一個國外品牌和渠道,這種搞法比較靠譜,雙品牌出擊。就像國內(nèi)的Ninebot收購平衡車鼻祖Segway那樣玩。
6、首發(fā)渠道,選擇京東眾籌作為首發(fā)地,毫無懸念。當然如果能同時上或先上Kickstarter或Indiegogo等國外平臺會更好,但這個要考驗魄力了,如果成功會更有說服力。
好了,到了這里各位看官也許都明白了,我這哪是撕逼啊,完全是出謀劃策啊,哎,誰叫我這人心直口快熱心腸呢。
最后送汪峰老師一句話吧,共勉
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高爾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