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峰
禪繞畫,無限的創(chuàng)意和隨機的遺憾的背后,是內觀且安寧的心境,以及平和的呼吸。
有一天,瑪麗亞·托馬斯向瑞克·羅伯茨描述了她所繪制的手稿上的圖案的過程,她說她感覺到無窮無盡、自由、安寧,一點雜念都沒有,憂慮更是煙消云散。
“你這是在描述冥想的感受”,瑞克回答。倆人于是開始研究如何通過簡單的繪畫手段達到如上的心境,最終,他們發(fā)明了一種人人皆可參與的繪畫系統(tǒng),通過這個系統(tǒng)完成的畫作,被稱為禪繞畫,二人隨后注冊了專利,開通了禪繞畫網(wǎng)站。如今甚至誕生了專門教授禪繞畫的官方認證老師。
如今日漸風行的禪繞畫的名字中的三個字(英文為Zentangle,由Zen和Tangle兩個詞組成),禪(Zen)代表冥想,而繞畫(Tangle意味禪繞)則指代禪繞畫的繪制過程,即無目的的涂鴉。我們都知道,什么東西攤上了“禪”這個字,立馬變得噱頭十足(想想硅谷巨鱷公司的禪修課,以及蘋果手機的相關設計吧)。但年齡不大的禪繞畫,也確實博得了眾多眼球,有人甚至稱呼它為“腦瑜伽”,部分心理學家還把10分鐘的禪繞畫繪畫感受,與禪定打坐1小時的放松效果作對比(不過研究還需更多論證)。
那我們不妨先從禪繞畫中嗅一嗅禪的味道。
按照一般禪繞畫的繪制標準,繪畫者需要在8.9cm×8.9cm的專用紙磚上創(chuàng)作,這樣完成的畫作沒有絕對的方位標準,至于繪畫的內容,可以是完全抽象的線條、圖案,不可以是具體寫實的事物——非要畫它們的話,則需要對其進行抽象化處理。
繪制禪繞畫最常見的辦法是先估計好邊界和大致的結構,然后繪制“禪繞”區(qū)塊,所謂的禪繞雖然看似涂鴉,但卻代表了禪繞畫真正的魅力——它畫起來非常簡單,你想到的任何線條、任何簡單的幾何形狀、任何面積的陰影,都可以往上隨意填充。一副禪繞畫通常由好幾個“禪繞”區(qū)塊組成。單純以一個區(qū)塊作畫的例子也很常見。
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繪制者需要在極度專注的狀態(tài)下進行。筆隨心動,簡單圖案任意組合,全新的未知的復合圖案躍然紙上。禪繞畫不允許涂改,繪制者必須用全新的創(chuàng)意圓融自己錯誤的筆觸,或者坦然接納之。無限的創(chuàng)意和隨機的遺憾的背后,是內觀且安寧的心境,以及平和的呼吸。
畫面完成后,創(chuàng)作者需要把畫拿在手上,把手臂伸直,好好審視紙張上的圖案。帶有圖案的紙張,此時便成了一面內心的明鏡。
而至于這種腦瑜伽可以畫出怎樣的畫面,我們可以參考《快樂禪繞畫:三步畫出內心的寧靜》中的案例,該書提供了全球42個藝術家近百幅的作品,并按照畫面的形式分為抽象涂鴉、形狀與物體、友情與愛情四個部分。
而通過簡單的規(guī)劃和循序漸進的筆畫的補充,普通的讀者也可以像藝術家一樣完成如掛毯般復雜的圖案,或者用簡單且細密的圖形將現(xiàn)實中種種紛繁事物,抽象成為只屬于自己的心境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