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強
中國的飯局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在飯局上觥籌交錯,不經(jīng)意間有些生意就談成了,有些人就升職了,還有“鴻門宴”讓人捏一把汗。前段時間有場“莫名其妙”的飯局頗有“鴻門宴”的氣質(zhì),那就是畢姥爺參加的一場飯局,飯局上一段“即興表演”引來一場軒然大波,有人說,畢姥爺一世英名,卻被一場飯局毀于一旦。
我們不了解這場飯局的背景,也無從談起,僅從這段視頻被錄下來,并被傳播出去的事情,不免聯(lián)想到一個詞:殺熟。
也許你親身經(jīng)歷過,在不經(jīng)意間被熟人“擺了一道”,也可能“殺”過熟人,但到底什么是“殺熟”呢?真遇見殺熟,又該怎么辦呢?現(xiàn)在,我就“殺熟”一詞,對其心理狀態(tài)做全面剖析,希望能幫助大家走出“殺熟”的負面心理,做個健康的職場商人。
什么是“殺熟”
所謂“殺熟”,即對熟人下手進行欺詐。本該最具有互信和安全底線的人際關系遭到破壞,嚴重侵蝕了幸福生活。
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一個對你點頭微笑的熟人,卻在背后捅你一刀,一些人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卻處處欺騙你,掙你的錢,表面上“做熟人生意”處處讓利,實際上卻是沾著熟人的光,把私人利益最大化。當代社會學家鄭也夫認為,殺熟“標志著社會信任降到了最低點”。
“殺熟”方心理揭秘
作為主動“殺熟”的一方而言,自然是感到“勝券在握”,其做法符合兵法,叫做“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熟人之間雖然未必很親近,但是已經(jīng)卸下了很多社交性的面具,將“不設防”的熟人一舉拿下。
那何為“熟人”?這里要指出的是,“熟人”不等同于“朋友”,而是介于真正的朋友和陌生人之間的一種社交關系。
就“殺熟”方而言,不會對真正的朋友下手,也礙于一般通行的社會約束力,不會對不熟悉的陌生人輕易下手。
為什么對“熟人”可以“殺”,而對真正的朋友,卻“下不了手”呢?因為,“熟人”處于要遠則遠、要近可近的人際距離,但又不屬于最私密最親近的人際關系,“殺熟”的整體“性價比”高,即使不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不會對自己造成毀滅性的損失,風險較小。
那為何熟人成不了朋友?有學者將中國人的人倫以信任度為標準由近及遠分為親人、朋友、陌生人、熟人四層,其中詭異的是,陌生人竟然在熟人之前!原因在于有某種微妙的難以打破的隔膜使得你們成不了朋友,甚至比陌生人更疏遠,“熟人”往往只是泛泛之交。
實際上“朋友”這個詞就像“老師”一樣,現(xiàn)在都被用濫了,能講幾句來指點人生的,都成了“老師”,而見過面握過手遞過名片吃過飯的就成了“朋友”。熟人側(cè)重于熟悉知道,是理性層面的,而朋友則側(cè)重情感、興趣、志向等個人化情感層面。朋友之間也可能互殺,但多半因為各為其主,惺惺相惜之心不滅,更不會毀其名譽借機上位,就像李云龍和楚云飛,戰(zhàn)場是敵人,心靈是朋友。熟人多多,試問朋友幾人?
“殺熟”者也未必全然心存險惡,他們很可能像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鮑邁斯特說的那樣,對自己的道德標準有著極高的自信,因而對其所作所為堅信是在做好人好事,是在犧牲局部利益成全大局,“殺熟”者就像看紅色電影里的叛徒或者殺人游戲里的殺手,日子不一定好過,人在江湖漂,你不怕早晚要挨刀?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國內(nèi)外各種犯罪,多是熟人之間干的,人家不了解你,也沒機會下手。真心朋友,有幾個足矣!
“被殺”者心理揭秘
而對于那些“被殺”的熟人,如果后果沒有很嚴重,“被殺”甚至可能轉(zhuǎn)化為一種良性的人際潤滑劑和推動機,成為人緣好的標志,甚至也可能以自身為鏡,映照出“殺熟”者的面目并起到某種教育功能。
另外,“被殺”者也許因此而占領道德與輿論的高地,因為大多數(shù)人并不會了解所謂的真相,但是“殺熟”的現(xiàn)象,如欺詐、告密、背叛等,卻是大家都痛恨的行為,因為一個為何“被殺”我們未必有興趣,但是我們毫無疑問都怕“被殺”。
但是對于更多的“被殺”者而言,這絕不好玩。首先,這意味著自己的“愚蠢”,與狼為伍,伴虎同眠而不自知,喝著酒,夾著菜,你沖著鏡頭微微一笑,這都是呈堂證供。
其次,“被殺”者的人際信任產(chǎn)生危機,尤其是情感信任,這種失信和不安全的感覺甚至可能擴散到整個人際生活當中,可能會有無辜、委屈、失望、自責、憤怒、幻滅等感覺。從“被殺”這個角度看,“殺熟”者雖然是熟人不是朋友,但也不遠,不是完全沒希望發(fā)展成為朋友的。在一個圈子,遠能遠到哪里?就這么挨冷槍,估計內(nèi)心就像《新笑傲江湖》中東方不敗對令狐沖說的:“你居然會殺我?還殺第二次?”
第三,“被殺”者的上述情緒或者心結(jié)需要轉(zhuǎn)移,這種轉(zhuǎn)移渠道有可能是轉(zhuǎn)嫁到另一個“替罪羊”,“被殺”者成為新的“殺熟”者,逐漸擴散,社會信任關系徹底失序,最后無人可信。不過,“被殺”的人也得自己想想,咋就你“中彩”了?往往這種人日常的社會關系網(wǎng)就比較松散薄弱,殺了就殺了,沒誰會特別關心(不是關注),就像食物鏈一樣,有的環(huán)節(jié)有可替代性,沒你就沒你,有的不然,斷一個死一片。話說回來,你被那人為了自身利益“殺了”,那還算朋友嗎?想開點,就當提前引爆個定時炸彈吧!炸你一身灰,甚至血跡斑斑,可你還活著。
于是不少人問我:陌生人之間有信任關系嗎?
對于陌生人之間是否誠信,我們不太強調(diào),盡管這也很重要,但是我們這種基于血緣姻親的社會里,我們總還是認為血濃于水,陌生人即便有失誠信也不必太過苛責。但隨著我們很多人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路上或者在工作當中,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很短,我們對這些本來無所謂情感訴求的人群也不得不投人情感力量,需要“情感信任”。因此,以往情感意義上的陌生人之間的情感信任也越發(fā)重要。但是,人類社會在某種程度上謊言與背叛是永不謝幕的保留劇目。有情感訴求,“有欲便是苦”,“殺熟”照舊上演。
克服“殺熟”重建信任
對于“殺熟”,人們很痛恨。對于很多人而言,價格貴就罷了,質(zhì)量差也算了,關鍵是熟人欺騙了自己的感情——在親切搭訕、唏噓問候中,溫柔地宰你一刀。而明明是自己吃了虧,卻還以為是熟人為自己著想,因而千恩萬謝、感激涕零。而等到知道上當了之后,也只能白白懊悔,還不好意思找去算賬。這種感覺,想一想都覺得窩囊。而對于企業(yè)家來說,在眾多你來我往中,克服“殺熟”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在商場中,不克服“殺熟”心理,生意便無法做下去。那么該如何來面對“殺熟”和其造成的負面心理呢?
首先,增加溝通的透明度,有話明說,尤其那些事關利益的,熟人之間,如果缺乏明確溝通和契約,一旦遇到重大利益糾葛就很難處理,不如“先小人后君子”,別死要面子活受罪。
其次,社會公共事務的效率和基本人倫、公德與私德之間必須動態(tài)尋求平衡,不能假公濟私,但也絕不能因公廢私?!墩撜Z》有言“不以言舉人,不因人廢言”,有些事,不要太在意,未必有事,真要有事,什么事能大過人心扶不起來呢?歸根到底,我們不能把人當作我們謀求利益的工具和手段。
最后,真的被“殺熟”了也要勇于面對,而不是退縮。既然對方敢于“殺熟”,那就說明對方根本沒有把相互之間的情誼放在眼里。而既然對方絲毫不顧及友情,那自己還有必要保全兩者之間那最后一塊“遮羞布”嗎?遇到“殺熟”后找上門去理論是丟面子。但是,這種情況下對方可能更加丟面子。很多商家就是利用顧客“愛面子”的心理,不斷“殺熟”,屢殺不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不敢吭聲,苦楚獨享,那只能說是活該。
其實,“殺熟”就是利用你對熟人的信賴,從而失去警惕和防范。由此可見,熟并不能夠保證誠信,反而更容易成為他人利用的“砝碼”。面對“殺熟”,我們有必要“殺個回馬槍”。另外,“殺熟”雖然讓商家獲得了暴利,但是從長遠來看卻是傷人又傷己,無疑是自殺行為。對于一個聰明的商家來說,是不屑于賺這點昧心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