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曦 蒯超英
【摘 要】運用信息技術實現課堂教學和學習方式的突破與重構體現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價值,是一項極具挑戰(zhàn)性又必須完成的任務。通過案例分析、應用實踐、理論梳理、文獻研究發(fā)現,重視學習的科學研究、技術的創(chuàng)新應用和教師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提升是運用信息技術變革教學和學習方式的關鍵要素,在實踐中不斷推動彼此的發(fā)展與轉化,新的教學和學習方式的產生將成為可能。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和學習方式;重構
【中圖分類號】G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5-0025-04
【作者簡介】楊晨曦,江蘇省電化教育館(江蘇南京,210013),主要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教育管理和教學應用。蒯超英,常州巿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常州,213001),主要研究方向為學習心理學和信息技術教學應用。
“信息技術對教育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1]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教育發(fā)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創(chuàng)新與變革,是加快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抉擇。信息技術對教育發(fā)展產生的革命性影響,必將在課堂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得到體現,這正是教育信息化核心價值所在。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實現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突破和重構,這是當前教育信息化工作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是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變革的核心理念
“教育在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中起基礎性作用”,“教育是社會的核心,是提高社會生活質量的基本手段”[2],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學校教育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重要基礎,應按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努力使全體學生達到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fā)展”[3]。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4]
學校教育經歷了多次改革。每一次改革的內容雖各不相同,但改革的目的直接或間接地指向“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fā)展”。由于教學和學習過程、影響教學和學習的因素極其復雜,幾乎所有的教育改革在涉及將“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fā)展”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落實時,就像遇到一塊又大又厚的橡皮,碰撞了一下,又猛地縮回到原來的狀態(tài)。因此,學校教育改革雖然使得學校管理更加優(yōu)化,課程設置更加合理,學校環(huán)境更加優(yōu)美,教育裝備更加先進,教師素質不斷提高,但唯獨課堂教學的情形沒有發(fā)生根本變化,教師基本上還是以原有的方式組織教學,學生基本上還是按照傳統(tǒng)的方式進行學習。
學習方式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皞鹘y(tǒng)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單一的、他主與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fā)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盵5]
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學習,學生的學習方式受教師教學方式的制約。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面向全體學生”和“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的問題。正確理解和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直接影響教師對教學方式的選擇。
教學活動面向全體學生,努力使全體學生達到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這是教育公平的具體體現。“教育公平”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容納起點意義上的、結果意義上的以及過程意義上的多重指向,其核心內涵有兩個方面:一是全體性——公平的教育是面向全體的教育,即能為所有學生(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學生)提供發(fā)展的資源和機會;二是發(fā)展性——公平的教育是能促進每個人的發(fā)展(相對地盡可能最大)的教育,并能為這種發(fā)展提供一切可能的資源支持、觀念支持及教學支持”[6]。課堂教學是影響教育公平達成的重要因素,公平的課堂教學應該讓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地參與其中。
但同時,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要讓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fā)展,必須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fā)展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保證。教學方式的變革應該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面對有差異的學生,采取有差異的方法,讓學生有差異地發(fā)展。學生則是在教師的組織、幫助和指導下,運用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或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
二、以大數據驅動——使突破和重構成為可能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一書中寫道:“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盵7]這段話無非是強調,要真正地實現“面對有差異的學生,采取有差異的方法,讓學生有差異地發(fā)展”的關鍵是探明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對于這一點,無論是教育理論工作者,還是教學實踐工作者都是深信不疑的。但問題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合適的方法能夠精準地探明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
學習評估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手段。“好的正式的評估能夠為教師提供反饋,從而指導教學;為學生提供反饋,從而指導學生學習”。如果教師能夠運用合適的方法得到精確的評估數據,“來確定每個學生的強項和弱項,決定每個學生處于哪個發(fā)展階段。一旦做完這些工作,教師就可以有效地將學生分組,在大課和小組學習的場景中因材施教”。[8]
關于學習評估的論述非常豐富,可真正用于實踐的知識卻很少。目前,教師使用的評估方法所得到的是一些“碎片”化的“數據”,既不精確也不系統(tǒng)。如大多數教師對學生作業(yè)所反映的情況,除了給出 “準確與否”或“錯誤原因”的反饋及訂正要求,通常是不予記錄的。至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則主要來自教師的觀察。同時,學生也只能根據教師給出的分數、評語或口頭評價等“碎片”化的“數據”,來知道自己的學習品質。由此可見,我們難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精確判斷的原因,在于缺乏獲取學習數據、分析學習數據和將數據應用于教學的可行的系統(tǒng)。
【圖1】學習方式突破與重構模型
要精確地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必須使用大數據分析,于是就產生了“教育所需”和“技術所能”的結合點,即“以大數據驅動”開啟對教學和學習方式的突破和重構。圖1就是據此提出的模型。
基于“云計算”的“大數據”技術,“使人們的行為和情緒細化測量成為可能”[9]。如果將這種新技術用于教育,那么準確地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以此驅動教學就成為可能。這種“可能”一旦實現,現有的障礙被克服,一種全新的重構學習方式的策略就將形成。因此,教育理論工作者對運用信息技術突破和重構原有教學和學習方式充滿信心,教育行政部門和教學實踐工作者則對此充滿期待。
由“大數據”精確獲取學生學習情況,并從中挖掘出改進教學、提升學習品質的相關信息,這就是信息技術與教學相融合的過程。目前,研究者提倡的“學習分析”代表了這種融合的一個方向?!皩W習分析指的是一個大范圍內數據的解釋和分析,以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展,并預測未來的表現,同時發(fā)現學生潛在的問題。這些數據從學生的明確行為搜集而來,例如完成作業(yè)、參加考試和課外活動等。學習分析的目標是使教師和學校為每個到學校接受教育的孩子根據他們不同的水平和需求提供不同的學習方式”。[10]
目前,雖然還沒有成熟的“學習分析”應用系統(tǒng)和軟件供中小學實際使用,但許多教育實踐工作者在運用“大數據驅動”的原理進行學習分析和教學創(chuàng)新的案例對我們很有啟發(fā)。如美國科羅拉多州林地公園高中的老師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用電腦制作傳授新知的“微視頻”,供學生在家自主學習使用;在互聯(lián)網上構建簡單的“學習反饋系統(tǒng)”,了解學生自主學習情況;根據學生在家自主學習情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施“因材施教”(翻轉掌握教學)。他們利用已有的信息化環(huán)境,突破原有的教學和學習方式,重構出新的教學和學習方式。這一近乎“草根”的信息技術應用所取得的可喜成果,就是當下方興未艾的“翻轉課堂”的最初樣式,這極大地激發(fā)了教育實踐工作者運用信息技術突破和重構學習的興趣。
今天的信息技術已不僅僅是一種“工具”和“手段”,也是一種重構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方法”。無論是使用基于“云計算”的“大數據”分析,還是在實施“翻轉掌握教學”過程中構建的“學習反饋系統(tǒng)”,都說明了一個事實:運用信息技術,實現精確地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用大數據驅動教學是可能的。
三、提升教師信息素養(yǎng)——突破與重構實現的根本途徑
隨著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深入發(fā)展,學校的教學和學習環(huán)境,已和傳統(tǒng)的“書本加黑板”有了巨大的不同。特別是在移動終端、教學和學習平臺、數字資源、“云計算”、“大數據”、“物聯(lián)網”等技術支持下的教室,將會形成一種以學生為中心、感知學生需求、為學生服務的新型管理和教學體系,顯然,這是一種全新的教學和學習環(huán)境。
然而,運用信息技術實現教學和學習方式突破與重構不是一蹴而就的,將經歷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目前,師生特別是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是影響教學和學習方式創(chuàng)新的一個重要變量。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有賴于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發(fā)展,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是信息時代教師專業(yè)化的必然選擇。進一步凸現信息素養(yǎng)在教師知能結構中的地位、加大信息技術類課程在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的比重、實現教師教育課程內容數字化,以此保證讓每個學生在現有和正在出現的信息技術所產生的學習機會中受益,這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職責。
教師教育內容信息化是提升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前提。在舒爾曼學科教學法知識分析框架的基礎上,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被作為一個活躍而重要的因素考慮進來,2005年,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米拉什和科勒提出了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TPACK),凸顯信息技術教師專業(yè)學習知能結構的核心。TPACK框架包括三個核心要素,即學科知識(CK)、教學法知識(PK)和技術知識(TK);同時包含四個復合要素,即學科教學知識(PCK)、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TCK)、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PK)、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由此可初步看出,TPACK是多重整合后形成的新知識新技能(圖2)。目前,TPACK也已成為我國重新設計教師教育課程和內容體系的重要理論框架,以此一方面變革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一方面高度重視教師信息技能的培訓。
【圖2】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模型
教師教育手段信息化是提升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根本。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應用類型的不斷豐富,在以廣播電視和網絡為主要手段的知識傳輸模式之后,以個人學習空間為主要手段的知識共享模式和以教師網絡研修社區(qū)為主要手段的知識構建模式逐步成為主流。隨著情景教學理論和反思性實踐者理論的合流,基于網絡技術建立的虛擬網絡研修社區(qū)成為教師教育手段信息化的核心研究領域。本世紀初,“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保≒DS)在我國受到重視,信息技術支持的混合式專業(yè)發(fā)展學校逐步成為教師教育手段現代化的新亮點。同時,開展“基于研究的設計”,以教學和學習環(huán)境的信息化(終端、網絡和平臺)和教學內容載體的數字化(數字資源)為切入口,將專業(yè)學習嵌入教師日常工作中,采用生成性的學習資源開發(fā)策略,逐步形成新的教學和學習方式(其模型如圖3所示)。
【圖3】信息技術助推教學和學習方式創(chuàng)新模型
教育信息化能夠產生新的“教育生產力”。學校課堂教學和學習方式的變革,是教育信息化必須完成、也最難完成的課題。我們要高度重視對學習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的創(chuàng)新應用,在彼此的相互促進與轉化中不斷探索和修正,學生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就會得到根本性的改變,新的教學和學習方式也必將由此產生?!?/p>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2010-2020),2010.3
[2]雅克·德洛爾.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
[5]孔企平.論學習方式的轉變[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6]呂林海.美國“面向全體的數學”教育理念的追求——基于NCTM標準變遷及達成策略的分析:一種教育公平的視角[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7(11),30-33
[7]D.P.奧蘇伯爾等.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8]邁克爾·富蘭,彼得·希爾,卡梅爾·克瑞沃拉.突破[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2
[9]洪超,程佳銘,任友群,李馨.新技術下學習科學研究的新動向[J].中國電化教育,2013,(1),1-6
[10]新媒體聯(lián)盟.地平線報告[J].上海教育,2011(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