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燕
摘 要:科學實驗是學生踏進科學殿堂、追求真理的重要手段。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有效探究。通過科學實驗,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質(zhì)疑、實踐等途徑中探索研究,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為其走向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科學;科學實驗;有效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08-0084-01
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是指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導,所獲知識又有一定的進步或發(fā)展。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有效探究。
一、在觀察中引導學生有效探究
觀察是學生認識自然事物的基本能力,是思維的觸角,是認識事物的出發(fā)點,是提高學生視覺、聽覺、味覺等各感官機能,使之成為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觀察能力提高了,其他能力才會隨之提高,學生的智力結構才會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如通過教學“蚯蚓的選擇”兩個對比實驗,讓學生了解蚯蚓生活所需的環(huán)境條件是黑暗、潮濕的,進而認識到動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為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我先引導學生觀看老師帶領同學挖蚯蚓的錄像,再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們是在哪里找到蚯蚓的?土壤里的光線是明亮還是黑暗的?從尋找蚯蚓到發(fā)現(xiàn)蚯蚓,就可以推測出蚯蚓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接下來,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我們的觀察。老師如果能經(jīng)常有意識地、精心地設計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思考與教學實驗有關的問題,讓學生意識到做實驗所要達到的目標,學生就能有的放矢,就能做好實驗。
二、在動手實驗中引導學生有效探究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上。這充分說明,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動手會促進兒童智力的發(fā)展。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經(jīng)常引導學生大膽地動手操作,動手嘗試,動手探究。例如,在教學“斜面”時,為了讓學生突破“使用斜面有省力作用”這一難點,我就放手讓學生合作研究:先用墊板和30度的三角尺組成斜面,引導學生用彈簧秤拉圓鐵圈沿斜面上拉,測出拉力,記下數(shù)據(jù);再用彈簧秤拉同一塊圓鐵圈,豎直提升,測出拉力。接著讓學生比較這兩個拉力數(shù)據(jù),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斜面拉的數(shù)據(jù)比較小。當斜面的傾斜角度不同時,兩個數(shù)據(jù)差的狀況又如何呢?這一新的問題又激起了學生的思索。這時我又引導學生分別用45度、60度的三角尺和墊板組成不同的斜面,再讓學生進行實驗,學生們通過操作,觀察記錄下兩個數(shù)據(jù)。分析比較后,得出了斜面的斜度越小,拉力就越小,也就越省力的結論。
三、在有預測、有次序中引導學生有效探究
在科學實驗前,教師如果沒能設計好實驗方案,或不能合理設計實驗,在實驗操作時常常會出些小亂子,甚至不能按要求完成實驗。所以,精心設計好實驗方案尤為重要,它是實驗順利進行的保證。
如在教學“有趣的磁鐵游戲”時,我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了如下幾個實驗游戲:(1)給磁鐵找朋友游戲。觀察磁鐵可以吸引哪些物體,不能吸引哪些物體。(2)磁鐵兩極對中間的吸引游戲。通過實驗讓同學發(fā)現(xiàn):磁鐵兩端磁性強,中間磁性弱。(3)懸掛磁鐵游戲。把一塊條形磁鐵水平懸掛起來,用手轉(zhuǎn)動,等它靜止下來后,觀察它的指向。(4)磁鐵碰磁鐵游戲。用一塊磁鐵的兩端去碰另一塊磁鐵的兩端,觀察它們的反應。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每個游戲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合作探究,都嘗到了探究的樂趣,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四、在質(zhì)疑中引導學生有效探究
學生如果不能積極、主動地質(zhì)疑問難,想得到一個有價值的認知就有困難;學生如果能積極主動地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就會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有計劃、有意識地誘發(fā)學生對所觀察到的一些現(xiàn)象產(chǎn)生一定的質(zhì)疑。如在教學“熱脹冷縮”時,教師準備了兩個熟蛋讓兩位同學剝殼比賽,其他同學觀察。在同學們的觀察過程中,老師提出問題:他們兩個人剝出的蛋殼一樣嗎?同學們思索了一會兒,有同學發(fā)出疑問:為什么小東剝的蛋殼比小明快?為什么小東剝下的蛋殼很干凈而小明剝下的蛋殼還粘有蛋白?老師對這些問題并沒有馬上解答。而是布置學生回家后做煮蛋剝殼實驗,讓同學思考:應該怎樣才能既快又干凈地剝掉蛋殼?為什么有的蛋殼還留有蛋白?要求下一節(jié)課時同學再來匯報。結果,同學匯報時,有人說剝下的蛋殼跟小東剝得一樣既快又凈,有人說跟小明一樣,蛋殼難剝又粘有蛋白。這是為什么呢?我就問剝得既快又凈的同學,“你們是怎樣做到的?”他們說,先把煮熟了的蛋,放進冷水中冷卻,然后再剝蛋殼。而那些剝得既費勁又不凈的同學是雞蛋煮熟后就剝殼。我接著問“為什么用冷水冷卻后的蛋殼會剝得快又凈?”同學們開始討論,后來終于明白:煮熟的蛋放進冷水中冷卻后,蛋白遇冷體積縮小,使蛋殼和蛋白間產(chǎn)生了空隙,因此好剝。由此可見,質(zhì)疑問難是打開學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是對自然現(xiàn)象的深入理解,是學生動手實驗的驅(qū)動力。所以,在科學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問難,才能促進學生的有效探究。
總之,在科學實驗教學中,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探究,必須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質(zhì)疑、實踐等途徑中去探索研究,學生就能在活動中獲得新知,獲得發(fā)展,為學生走向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董玉萍.科學課探究學習常見的問題及對策[J].小學科學,2012(05).
[2]李永波.在科學教學中運用科學特色培養(yǎng)科學能力[J].成才之路,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