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與改革,我國少數民族逐漸成為了重點保護對象。其中,閩東畬族是我國五十六個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中國眾多民族中人口數量最少的民族之一,其極具當地特色的畬語在多年發(fā)展中已出現瀕危的現象,導致這一現象的因素不僅與畬族人口有關,與現代社會的發(fā)展也有關,對此,為了讓閩東畬族畬語得到更好的傳承,應從畬族兒童開始抓起,使畬語通過兒童教育得到有效的傳承。
關鍵詞:閩東畬族 兒童畬語 傳承研究
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是我國一直關注的對象,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種族文化都因沒有得到社會重視而逐漸走向毀滅。在閩東畬族中,由于畬族缺乏本族專屬文字,因此使得畬族在經過近千年的發(fā)展中主要的傳統(tǒng)文化只有通過畬語的方式傳承,在經過畬漢的長期通婚、混居后,畬族的畬語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因此,為了讓閩東畬族的畬語文化能夠實現長期發(fā)展,閩東畬族應從兒童教育開始進行傳承,將畬語文化通過畬族兒童逐步的形成持續(xù)發(fā)展[1]。
一.閩東畬族兒童畬語傳承研究
閩東畬族的發(fā)展在我國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而畬族的最大的特色文化是畬族的傳統(tǒng)語言,但是,由于在畬族的傳統(tǒng)中有內婚的習俗,這項習俗經過畬族多代的相傳,使畬族在現代五十六個民族中成為了人口數量最少的一個民族,這使得畬族的語言文化成為了傳承的重點,為了使閩東畬族的畬語得到有效傳承,可以從畬族兒童的教育開始抓起,對此,畬語在畬族兒童中的傳承方式主要有以下幾點:
1.開展畬語課程教學
畬語作為閩東畬族整個民族的重要文化,其在閩東地區(qū)的小學教學上,應積極的開展畬語教學課程,將畬語教學列入各大小學課程當中,做到從兒童開展教育,使閩東畬族的畬語文化得到有效的傳承。在小學畬語課程安排上,教師要合理的安排畬語課程,使畬語文化能夠得到有效的傳播。在畬語課程開展前,教師可利用網絡技術在網絡中搜集眾多與畬族有關的傳統(tǒng)文化與歷史人文故事,將與畬族民族有關的典故、千年歷史、發(fā)展過程等資料進行整合,形成一套有依據的課程資料。在畬語課程開課后,教師不能立即就進入學習狀態(tài),因為在兒童這個年齡,兒童的文化水平有限,且學習能力也有限,雖然畬語是畬族民族的母語,但許多兒童由于教育關系大部分以普通話為主要語言,因此許多兒童都未曾正式的接觸過畬語的表達方式,因此,教師在正式進入畬語教學前,教師可將網絡所搜集的相關資料講解給學生聽,讓學生了解畬族民族的文化以及歷史發(fā)展,并讓兒童意識到畬語對畬族的重要性,讓兒童明白畬語在現代社會的發(fā)展狀況,從而讓兒童在資料中了解到畬語是畬族民族的母語[2]。
當教師正式進入畬語教學后,教師不可過于心急立即進入難度較大的教學內容中,教師應根據兒童的學習能力以及知識水平來開展相應的教學,教師可先從畬語的發(fā)音開始教學,讓兒童在學習過程中不會因口語難度大而出現消極現象。在畬語的口語練習過程中,教師可將生活中常見的杯子、牙刷、天空、月亮、大樹、小草等在生活中常見的物質用文字的形式寫在黑板中,由于畬族的畬語文化是一項語言傳統(tǒng)文化,因此無法用畬族文字表達出來,對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用現代漢字來表示畬語的語言內容,并讓學生能夠通過畬語認識到畬語的含義以及表示,將畬語通過與現代文字的相結合使畬語內容變得通俗易懂,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輕松的消化畬語的各個運用方式,且通過生活形式的文字內容讓兒童在實際生活中時能夠通過常見的物品聯(lián)想其畬語,使畬語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兒童,從而在兒童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畬語得到有效的傳承[3]。
2.畬語對話式教學
畬語與其它眾多語言如英語、俄羅斯語、漢語、韓語等形式語言的教學方式大同小異,其最大的區(qū)別在于畬語是一項語言型的文化,不具備文字形式,但是,在我國現代小學教育的課程教材中大多教材都是漢語的形式,因此在畬語的文字運用上,完全可以用相同含義的漢字形式來進行替代。在畬語教學課堂中,由于畬語是一門語言,其普通的教學方式容易使課堂變得枯燥單一,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采用對話式教學來改變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方式。教師可讓班級的各個學生組成小組,并讓每個小組用畬語語言來與小組的各個成員進行交流談話,談話內容可以說最近發(fā)生的有趣事件等,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使學生能夠有效的提高畬語的交流能力與對話能力,而并不只是會說畬語的部分片段或單個物品的語言,使小組成員在交流過程中遇到不會的畬語詞匯時能夠通過小組其他成員的提示進行彌補,做到取長補短,使學生通過相互學習不斷的提高自身的畬語表達能力,對話式的畬語教學方式能夠有效的活躍教學氣氛,使學生通過與其他同學的對話交流了解自身學習中的不足,也讓教師能夠意識到教學中的漏洞,從而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彌補不足之處,讓學生通過用畬語對話不斷的提高學生的畬語交流能力,從而讓畬語得到有效的傳承[4]。
二.通過民歌傳承畬族畬語文化
1.畬族音樂的發(fā)展現狀
在畬族民族中,民歌是畬族的重要傳統(tǒng)文化,畬族的民歌在十九世紀時期曾經轟動一時,在那時,畬族的民歌曾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值得保護和傳承的遺產資源。在那時,畬族的發(fā)展還較為可觀,民族發(fā)展的也非常的興盛,當地的音樂歌手也小有名氣,通過畬語歌曲的不斷影響,畬族的畬語文化也逐漸得到了廣大人民的稱贊,但是,在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與改革中,畬族以及眾多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開始出現動搖現象,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經典節(jié)日、特色語言等開始逐漸減少直至消失,出現了畬族人不會講畬語,不會唱畬語歌曲,不明白畬族節(jié)日等現象,而會說畬語和唱畬歌的已經是許多上了年紀的老年人了,由此可見,畬歌與畬語的逐漸出現消失的現象最大的因素是因為這些傳統(tǒng)文化沒有得到有效的傳承,也沒有意識到畬族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這是使得閩東畬族畬語瀕臨滅絕的重要因素。
2.將畬族語言與畬族民歌融入到小學音樂教學中
為了讓畬語文化重新振作,閩東地區(qū)可以在小學教學中融入畬族語言的音樂,使畬語能夠用更多的形式表達出來,從而擴大畬語的應用范圍,使畬語得到更好以及更廣泛的傳承。閩東畬族可以在當地的小學的音樂課程中融入畬族民歌課程,利用民歌的形式將畬族的歌曲文化以及畬語文化得到雙向傳承。
由于閩東畬族畬語民歌的獨特性,其在唱法以及畬語的運用形式上與其它歌曲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教師在教學前,可利用網絡技術搜集畬語類歌曲,也可搜集畬語民歌的演唱錄像,在音樂教學前,讓學生通過錄像了解畬語的歌唱放肆,了解畬族民族的歌曲傳統(tǒng)文化,通過多聽、多看的形式讓學生能夠對畬語以及畬族歌曲文化有一定的概念,從而更好的展開畬族民歌的教學。教師在開展畬語民歌教學時,可以將畬族民歌中較為典型的民族歌曲進行提煉,由于小學生的文化水平有限,許多民族歌曲中的歌唱方式又過于成熟和難度過高,因此,教師在選擇民族歌曲時,不僅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歌曲,還應選擇歌唱難度不會過高的歌曲,因為,難度過高的畬語民族歌曲會使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法消化全部的畬語民歌。在畬語民族歌曲開始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先跟著教師的歌唱方式一句一句的進行學習,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的學習到畬族民歌中的精華所在,從而抓住歌唱技巧,使畬族畬語通過民歌的形式達到較好的傳承效果,并且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學會音樂歌唱技巧,又能夠學會畬族的母語,并且對畬族的民歌文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3.編制畬族民歌書籍
為了讓畬族民歌課程得到更好的開展效果,閩東畬族應加強對畬族民歌的重視,通過結合當地民族歌曲來編制相應的小學民歌書籍,在編制書籍上,編制人員要注重民歌中的文化以及特色,并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編制簡單但具有閩東畬族特色風格的民歌歌曲,并將民歌書籍發(fā)放至閩東畬族的各個小學當中,讓各個小學生能夠用唱的方式唱出畬族的母語,使畬族的畬語通過歌曲的形式不斷的提高兒童對畬語的理解能力,使畬語以民歌的形式形成長期發(fā)展。除此之外,閩東畬族還可在每年節(jié)假日中開展豐富的歌曲活動,如三月三、九月九等習俗活動,并且在這些歌曲活動中加入兒童畬語民歌比賽活動,通過活動的形式鼓勵各個畬族家庭的兒童學習畬語,提倡各個小學開展畬語課程教學活動,從而使畬族的畬語得到更好的發(fā)展與傳承。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閩東畬族作為我國各大民族的組成之一,其畬族的傳統(tǒng)文化面臨著失傳的現象時中國的每個民族和每個人民都有義務去實施幫助,使畬族的文化不會因時代的變化以及社會的漠視而逐漸消失于中國,對此,為了讓閩東畬族的畬語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畬族應從兒童教育開始進行傳承,通過開展畬語課程教學,讓兒童能夠意識到畬語是畬族民族的母語,讓兒童通過了解畬族民族的千年歷史與發(fā)展,了解到畬語的重要性,為了讓畬語教學能夠得到有效的開展與傳承,在畬語的教學方式上,可以采用畬語對話式教學,通過對話式教學不斷的提高學生畬語的表達能力,其次,還可將畬族的畬語用當地極具特色的民歌形式開展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了解畬語的不同表達形式,從而使畬族的畬語文化得到更全面的傳承。
參考文獻
[1]趙峰.閩東畬族母語的傳承與保護[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2011,12(3):88-91.
[2]張星.畬族民歌的文化背景與傳承對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33(6) :148.
[3]杜亞雄.聆聽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民間音樂遺產[J].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22(132):365.
[4]趙峰.基于村寨依托模式的閩東畬語傳承探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13,13(6):77.
(作者介紹:朱忠梅,寧德師范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