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常常會有人@我,或者給我留言。大概在一兩年之前,我注意到一個人,他常常會在微博上@我,然后附上他新拍的一段視頻,一段文字,自己制作的一些海報。我并沒有時間看完他的作品,但一來二去,對他的微博名字倒是有了印象。
某天出差途中,又看到他在微博上@了我,點擊進去是一段小視頻,我花了一分鐘時間看完,覺得被觸動,然后又把他之前發(fā)在微博上的作品看了看,記住了這個人的名字。
我并不知道他未來的夢想是什么,但是我覺得他挺敢想敢做的。有一天在錄求職節(jié)目《職來職往》的時候,我對主編說微博上有一個人,你們可以聯(lián)系他一下,看看他是否有意愿來參加節(jié)目進行求職。
說實話,我提出這個建議時很隨意,就跟他幾次沒有收到回復后,依然@我時的態(tài)度一樣。
后來導演告訴我,他同意來參加節(jié)目錄制了,求職的方向是節(jié)目編導。
然后我就在錄制節(jié)目現(xiàn)場見到他了,其貌不揚,戴著眼鏡,瘦瘦小小的。很多老師問了他一些問題,他也顯得不是特別自信,老老實實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唯一能留下印象的就是真誠。
后來我問了他一個問題,是當時我所在的娛樂節(jié)目組剛報上來的選題——有一對明星結(jié)婚了,他們給節(jié)目組寄了一張明信片以及一盒四顆的巧克力。我問他,如何根據(jù)這個線索做一條新聞。
男孩沉默了一會兒說:先去微博搜索關(guān)鍵詞,看看還有誰收到了明信片和巧克力;然后看看是否有人收到的巧克力顆數(shù)不同;還可以把收到巧克力的這些人一一列出來,看看他們行業(yè)的分布,區(qū)域的分布;然后可以根據(jù)快遞的電話找到快遞小哥,問問他今天給多少人寄了同樣的快遞,不能知道全北京城,至少知道這個區(qū)域會有多少,是否大小一樣;最后還能電話給巧克力的品牌公司,問問這是否是他們的贊助,贊助了多少,如果沒有贊助,就順便恭喜他們免費打了一個巨大的廣告。
說這些的時候,雖然語言并無吸引力,但邏輯清晰,感覺他全身心投入在這樣一個策劃案里。我爆燈選了他。
求職成功之后,他說了一段話,大概的意思就是說:很多年前,我就想進這個行業(yè),我一直在努力靠近,今天我靠自己的能力靠近了,我知道自己可以,我會更努力的。
我們成為同事之后,他確實把很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在微信群里,無論任何同事發(fā)了自己的東西之后,他都會第一時間提自己的意見,也不管別人的感受如何。會有同事覺得他一個新人膽子也太大了,我有時開玩笑問他怎么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他說:如果我把一個東西發(fā)到群里,就是要聽意見。如果沒有人給我提意見,我才會難過,因為表示沒有人在乎我。
一開始,他因為不近人情而屢遭同事非議。時間久了之后,同事對此似乎已經(jīng)習慣了。再后來,他們也開始在群里提意見,理由是:大家都在說話,我不說,好像顯得我特別沒有想法。
他把公司配置的電腦退了,自己換了一臺大的蘋果臺式機,說是效率高,速度快。他每天很早來上班,很晚才下班,說是工作起來特別有干勁,反正也沒什么別的事,可以做很多事。
他大概工作了大半年之后,突然有同事對我說:你知道嗎,他一直住在公司旁邊居民樓的地下室,特小一間,進去轉(zhuǎn)身都難,里面什么都沒有。他不回去是因為里面太吵,那個地方能睡覺就好。
同事說的時候,眼淚都快掉下來了,我能明白她的意思,一個看起來干勁十足、各方面都要求甚高的人,大半年默默一個人住在地下室,即使對比我們北漂的頭幾年,也是太苦了。
有一次回他的母校進行電影宣講,我問他:你家庭條件也不差,為什么要住地下室?他說:我想趁還能吃苦的時候趕緊吃點苦,以后不是沒苦可吃了,而是怕自己吃不了苦了。
年輕的時候,也沒什么資本,哪有多少虧可吃,想好了就全身心投入。我不知道他能在這一行走多遠,但我喜歡他對事情的態(tài)度:簡單,堅定,果斷,不反復。如果每個年輕人都能如此,即使失敗了,我想他們也不會有多少遺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