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yè)制造還沒有這么普及的時候,手工制品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那時的大街上會見到很多如今已經消失了的職業(yè)人——鐵匠、染衣匠、泥瓦匠……他們被統(tǒng)稱為匠人。匠人在人們的生活中是怎樣一種存在呢?鹽野米松在他的《留住手藝》中回憶自己還是孩子時(1960年代的日本)的印象:“因為受地域和風土的影響,他們活計的內容總是隨季節(jié)而變化。因此,那時候人們不用看日歷便可以從這些匠工手里的活計感受到季節(jié)的變遷。”鹽野米松常常會隔著家里的玻璃窗觀察那些匠人,看著他們用雙手做工的模樣,向往著有一天也去做那樣的工作……等他長大后,工業(yè)迅速發(fā)達,淘汰了耗時又費工的手工制作,世界不再需要匠人了。
不過,時間往后移到現在,當工業(yè)制造時常被用“精致”來形容時,事情發(fā)生了轉機。“手工”正在成為一個高級的詞,在某些精貴手工制品的領域,如果有一位技藝精湛的匠人,他/她就毫無爭議地被稱為大師,帶著某種隱世的光環(huán),就像武俠世界里與世無爭卻身懷絕技的高人。終于,人們意識到匠人的寶貴。
除了少部分品位與金錢不成正比的土豪,用“手工”的稀缺來裝點自己的門面之外,更多的人越來越青睞“手工”了,一時間那么多線上線下的店鋪開始販售手作制品,從香皂到飾品到陶瓷制品、家具……現在的手工制品和鹽野米松小時候匠人手里的活計大不一樣了,那時顯然更偏重實用性,現在則常常是充滿創(chuàng)意的,更偏重美感,所以,我們時不??梢蕴缘劫N近人心又充滿巧思的手工制品。如今的手工制品使用人和制作者往往都是城市中的年輕人,想象力最豐富、最熱愛生活的一群人,手作裝點著他們的日常生活,也拉近著被整齊劃一的、冰冷的工廠制造割裂了的人和人。一個家中絕大多數物品皆出自手工的姑娘告訴我,手工制品會讓她沉靜下來。 “用一個手作的盤子盛早飯,我會感覺很踏實。想到曾經經過那么細致的撫摸它才成形,覺得它是被用心對待的,我也要用心對待早飯、對待我自己、對待工作?!彼f。
一個盤子竟然可以帶來這樣的正能量,是因為它是出自人手,有了體溫,制作的過程中有一個具體的人對它用心,這是我以為的如今的“匠人之心”。身邊有太多這樣的故事:一個迷茫、糾結總也安定不下來的姑娘,遇到了羊毛氈之后,立馬成為一個安靜的女子,自己恬淡起來,待人待物也都從容起來;一個經歷過失業(yè)、破產、被劈腿的女生在陶藝中找到了新事業(yè)、新愛情和新自己。手藝可以治愈人,用手去記憶的時候,人學會和時間相處,不急不緩,不卑不亢,進取卻不貪婪。據說,在匠人的黃金時代,手藝人學藝很多時候并非自愿,不少人是在意氣風發(fā)之時,遭受了疾病、失敗的打擊后選擇了手藝,而一旦手藝練成,這個人也就懂得了堅持,一條嶄新的道路就此鋪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