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靜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9-00-02
開學(xué)的第一天,欣喜地發(fā)現(xiàn)孩子們長大了,言語間儼然大班孩子的口吻:“老師,老師,我已經(jīng)和你差不多高了;老師,老師,暑假里我吃了許多肯德基,媽媽說我又長胖了,是嗎?;老師,老師,我阿姨生了一個小妹妹,小得象只老鼠......”我們認真地傾聽孩子們一段段稚嫩、有趣的話語,了解到:孩子們對自己、對他人有了一定的興趣,我們便向孩子提出了一個問題:“老師為什么沒長高、長胖呢?"我們問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來了孩子們的紛紛議論.從長胖長高討論到人的運動;人的肚子里有蛔蟲;人的身體狀況,人的長相......在有趣的討論中,我們認真聆聽孩子們的每一個對"人"的問題,一個有關(guān)"人"的主題便由此產(chǎn)生。那么,孩子們的興趣點在哪里?提供怎樣的環(huán)境支持孩子?下一步他們將會想什么?做什么?聆聽——便成了我們打開孩子心靈的金鑰匙……
穎穎:“我想知道我怎么樣才能變得聰明,是不是象媽媽說的,多吃有營養(yǎng)的東西就會聰明了?”
亮亮:“爸爸說我的牙掉了,還會再長出來的,可為什么奶奶的牙掉了,到現(xiàn)在還沒長出來呢?”
悅悅:“我想知道,人的心臟為什么會跳動?如果不跳了,是不是就是死掉了?”
倩倩:“我也想知道,吃下去的東西怎么變成大便了呢?”
炯炯:“老師,為什么只有媽媽會生小孩,爸爸不會呢?”
浩浩:“為什么每個小朋友都長得不一樣呢?”
杰杰:“人的身上有多少骨頭呀?”
……
從這些有趣的問題中,我們意識到,孩子的心靈世界是五彩斑斕的,他們的每個問題都閃爍著思維的火花,在聆聽的基礎(chǔ)上,我們依據(jù)師生共同的經(jīng)驗,設(shè)想了幼兒在以后的活動中可能涉及的領(lǐng)域,初步設(shè)計了一個"人"的主題網(wǎng)絡(luò)圖。
一、生命的奧秘
方案起始階段,大多數(shù)孩子最感興趣的是自己從哪里來、是怎么變大的、又怎么變老的。于是,在將近兩星期的時間里,我們和孩子們一起探索著“生命的奧秘”,共享著探索時的興奮和成功時的快樂……
孩子們從家里帶來了許多照片相互交流著,讓我們聽到了一些有趣的對白。
悠悠:“瞧!我媽媽的肚子多大,她告訴我,小時侯在她肚子里我很調(diào)皮,一直在翻筋斗,我想媽媽一定很痛……”
亮亮:“媽媽的肚子就象一個游泳池,我在里面游呀游,可舒服了。”
棟棟:“你在吹牛,那時候你還不會游泳呢!不要淹死嗎?”
孩子們眾說紛紜,為了幫助他們證實自己的想法,并使這種興趣點進一步成為孩子們研究人體的探索點,使理性知識融于感性的活動中,在家長的共同參與和配合下,我們不僅適時地提供了大量的有關(guān)人體的書籍、VCD、圖片及獲取的網(wǎng)上資料,通過觀看母親生產(chǎn)時的照片及聆聽孩子母親懷孕時的甜酸苦辣,進一步解讀生命的奧秘。
“原來媽媽懷孕的時候肚子好大呀,象一只皮球。原來我沒生出來的時候是生活在媽媽的肚子里,一定很暖和;男人是不會生孩子的;媽媽生孩子很痛苦呀,我以后要好好愛媽媽……”
在研究過程中,孩子們還通過自己成長的照片比較,體驗到成長是快樂的,樂意大膽說出自己對成長過程的種種想法,我們聆聽到了孩子們的“經(jīng)驗”。
二、人體的構(gòu)造
一部分孩子們的興趣點在人體內(nèi)部構(gòu)造的研究上,他們一邊翻閱資料,一邊不斷地交流自己的經(jīng)驗和感受,思維非?;钴S。
場景一:敏敏對人體的內(nèi)臟器官很感興趣,在活動中,她反復(fù)拆裝人體器官模型之后,找來了圖書、畫紙和橡皮泥,自己動手做了起來,經(jīng)過一番研究,一張人體內(nèi)臟器官圖便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她洋洋得意地向小朋友介紹有關(guān)肺、心臟、胃等等的位置與功能,我們聆聽到了孩子的“自信”
場景二:三位小朋友看到圖中人體上有些紅藍線條時,就對這些線條產(chǎn)生了興趣,他們在多次探索與討論的過程中,明白了人的血管有動、靜脈之分,心臟把血液從動脈送到身體的各個地方,再從靜脈流回心臟。初步的感知以后,孩子們選用了彩泥、水彩筆等材料,又畫、又捏、又貼,完成了一幅幅人體血管圖。不僅如此,他們還通過用聽診器聽,搭脈搏,記錄心跳等方法對“了不起”的心臟也進行了一番研究。此時,我們聆聽到了孩子們的“好思”。
場景三:胤胤捂著鼻子,睜大了眼睛,蹲在小馬桶邊,一副專注地神情,嘴里還自言自語。起初我們覺得很奇怪,隨后經(jīng)過了解,才得知,他想知道自己今天吃的早點是不是在大便里,這一舉動引來了孩子們的好奇,他們都想知道結(jié)果。于是在一位醫(yī)生家長的生動講解下,孩子們初步知道了:原來人吃下去的東西,經(jīng)過胃和小腸的消化吸收,有營養(yǎng)的就留在了身體里,沒有營養(yǎng)的就從肛門排出,變成大便。
我們又聆聽到了孩子們的“好學(xué)”。
三、有趣的“人”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思維方式及他們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面對這一系列的問題,在活動中我們注意聆聽孩子的想法,肯定他們、支持他們,以玩伴的身份參與之中,并憑借我們認為可能有用的材料提供給孩子,如:畫紙、絨線、橡皮泥等等,但孩子們的活動能力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當孩子們對自己的身體有了一定的研究之后,小班幼兒的一次參觀,又引發(fā)了孩子們新一輪的活動高潮。他們決定要自己動手制作一些有趣的“人”,送給小班孩子。孩子們會怎么做呢?我們不禁在腦海里打了個小問號。而結(jié)果是,孩子們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有的用報紙撕成了“紙人”;有的用彩泥做了許多大小不同的“泥人”;還有的用瓶瓶罐罐拼湊組合完成了可愛的“玩具人”;更有孩子大膽地提出:“下次我?guī)┑静輥?,做個稻草人……”果真,沒過幾天,孩子的爸爸就帶了許多稻草、蘆葦、鉛絲等,在孩子們的共同努力下,稻草人終于完成了,雖然他們的作品十分粗糙,甚至于有的根本看不出人的模樣,但在我們的眼中,這卻是無價之寶!因為,我們深切地聆聽到了孩子們的“智慧與自主”。
四、教師的思考
對于我們幼兒教師而言,天性活潑、好奇心強烈的幼兒,便像一本書,打開容易、讀它難。因此,在承認、肯定他們是一個獨立個體的同時,教師要充分聆聽孩子們的“聲音”,把孩子們獨特的見解進行提升、推廣,師生在分享中探索,在探索中分享彼此的經(jīng)驗與成果,并帶給孩子除知識以外更多的經(jīng)驗——分享、合作、情誼、自主、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