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江
張家口,這座美麗的塞外山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這片熱土上,戲曲藝術更是根深葉茂、源遠流長,綿延相繼,名家輩出。清末有“十三旦”侯俊山紅透京都、上海灘;近代有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楊丹卿(筱桂桃)被譽為“旦角皇后”,與山西“晉劇須生大王”丁果仙齊名,被并稱為“東桃西果”;晉劇表演藝術家劉玉嬋、王桂蘭一出《蝶雙飛》演得蕩氣回腸、家喻戶曉,至今仍然被人津津樂道。新的歷史時期,更是相繼推出一大批中青年戲曲表演藝術家,成為張家口戲曲藝術的領軍人物,李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萍出生于梨園之家。受家庭熏陶,她從小就渴望自己也能登臺演戲,當一名母親那樣的好演員。1976年,12歲的李萍懷著圓夢的期盼報考張家口戲曲學校,1982年畢業(yè)后分配到張家口青年晉劇團,參加工作排演的第一出大戲是《秦香蓮后傳》。在這出戲中,李萍結合自己6年的藝校學習,通過老師、導演的指導,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塑造人物,什么叫以唱傳情,使得她在聲腔和表演上都有了極大的提高,為她以后在藝術道路上大放光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90年,李萍以《秦香蓮后傳》參加張家口首屆戲劇節(jié),獲得了表演一等獎。
1995年,可以說從這一年起,李萍的藝術道路將走向一個又一個的高峰。
這一年,張家口市文化局和劇團領導協(xié)商之后,決定排演《梳妝樓》,進軍河北省第四屆戲劇節(jié)。李萍擔當劇中主要角色蕭太后,她感到壓力很大。
李萍閱讀了大量相關書籍和資料,一次次的和編劇、導演探討劇本、剖析人物。李萍認識到,這出戲不只是描寫蕭太后的戎馬生涯,也不只是描寫蕭太后的秉政生活,更重要地是描寫了蕭太后作為女人特別是政治女性的人性表現。在臣民面前,她是居高臨下的皇權代表;在一雙兒女面前,她是和藹可親的母親;在情人韓昌面前她又是纏綿溫順甚至有些任性的“燕燕小妹”。于是,她首先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視覺角度做了微調,把政治家的氣質與氣度作為人物基調中的主調,以增強人物心態(tài)與情感反復跳躍的可信性。而后,又運用不同的身段、手式、眼神,適度地加以表現力度,以求使人物轉換的身份、心態(tài)產生鮮明的藝術反差,從而凸現出人物主調中的性格多元化。
戲曲舞臺離不開行當,也離不開程式。李萍有意識地進行著打破行當、運用程式和化用程式的嘗試。李萍覺得,蕭太后不屬于青衣、刀馬、小旦任何一種行當,但三種行當都應該屬于蕭太后。她選擇地化用三種行當的表演程式,經過演化和組合,為人物服務,把青衣的端莊與穩(wěn)重、刀馬的英武與威猛、小旦的活潑與純真,通過藝術程式手段,交錯使用在蕭太后帝王、母親、情人三種身份與心態(tài)的轉換中,終于,一個全新的蕭太后形象出現在觀眾面前,得到了河北省評審小組專家的認可和好評。10月6日,《梳妝樓》赴石家莊參加河北省第四屆戲劇節(jié)優(yōu)秀劇目調演,一舉奪得劇目一等獎和15個單項一等獎,李萍獲得表演一等獎。
《梳妝樓》凱旋而歸,新的喜事又接踵而至。河北省文化廳反復推敲之后,決定讓它晉京參加第七屆“文華獎”的角逐。
1996年11月,《梳妝樓》晉京演出。演出完畢,《梳妝樓》載譽返張。人們開始滿懷希望地期待著“文華獎”的揭曉。
1997年9月,第七屆“文華獎”揭曉?!妒釆y樓》獲“文華新劇目獎”,李萍獲全劇唯一的單項獎“文華表演獎”。
晉京角逐“文華獎”,李萍顯示出的藝術實力,引起專家們的注意,省、市有關方面立即協(xié)商研究,很快做出決定:為李萍申報爭奪第16屆“梅花獎”。
按照“爭梅”慣例,參評演員要演一出新編或改編的大戲,還要演一臺傳統(tǒng)的或經過整理的傳統(tǒng)折子戲。
為李萍選的大戲自然是《梳妝樓》,折子戲則是《三娘教子》和《六月雪》的“哭街”“法場”。
1998年12月10日,首都戲劇界專家亦即“梅花獎”評委一行近20人,來到張家口,審看李萍主演的《梳妝樓》和折子戲《三娘教子》《六月雪》。
演出結束后,舉行座談會。專家們以高度的藝術責任心和苛刻的藝術眼光發(fā)表了自已的意見。他們認為,兩場演出,滿臺生輝。三個劇目,三種不同類型的人物,李萍把握準確,處理得當。塑造的三個形象,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特別是李萍的演唱,嗓音甜美,韻味悠長,淋漓酣暢,卓爾不群。
1999年4月,一紙喜報傳到張家口,李萍喜獲第十六屆梅花獎。
作為“雙獎”獲得者,李萍并沒有沾沾自喜,更沒有高高在上,她依然和同事們一起堅持參加每年250場的下鄉(xiāng)演出。這些演出地點大多在偏遠的小山村,條件異常簡陋、艱苦。夏酷暑、冬嚴寒,不管天氣多么惡劣,李萍從沒有因此耽誤過一場演出,她說:“要說不苦那是假的,但每當看到臺下父老鄉(xiāng)親如醉如癡的眼神,聽到他們熱烈的掌聲,一切的苦和累都就跑到九霄云外了?!?/p>
2014年,李萍被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晉劇的省級傳承人。她為了將晉劇弘揚傳承下去做著努力,將自己的藝術經驗和技藝毫無保留、一絲不茍地教授給娃娃們。在娃娃們身上,她仿佛看到了當年自己的身影,他們一點點的進步,都讓李萍欣喜若狂。她別無所愿,只想著這是一種責任,是一種使命,心甘情愿地為孩子們做走上藝術道路的墊腳石。
對于藝術上取得的這些成就,李萍說:“獲得種種榮譽,我只是覺得,個人的汗水和淚水沒有白流,領導和老師的幫助與期望沒有落空,對一切關心我的人終于有了一個很好的交待。這些都已經成為過去,它只是我的一次藝術總結,而不是今后藝術水平的保證。藝術已經成為了我的信仰,我將繼續(xù)努力地追求藝術新境界,為張家口戲劇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爭取用更好的成績回報生我養(yǎng)我的這一片熱土!”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