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哲
摘 要:唱歌是一門藝術,一種美妙而有藝術修養(yǎng)的歌聲,是必須經過嚴格合理的訓練過程才可以獲得的。美妙的歌聲是無價之寶,它可以使歌唱者自己感到無限的愉快和光榮,并能感動萬千聽眾心聲。但是,要發(fā)展一個美妙的聲音并能保持聲音的珠圓玉潤,是需要一個艱苦磨練的過程的。唱歌本身就是一種運動,唱歌和運動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運動時的狀態(tài)可以更形象地幫助理解歌唱,而且一些體育運動更是對聲樂的進步有直接的幫助。
關鍵詞:歌唱;運動;狀態(tài);聯(lián)系
記得一位著名的聲樂教育家曾經說過,世界上除了啞巴,任何人都能發(fā)出聲音,但是一種美妙而有藝術修養(yǎng)的歌聲,是必須經過嚴格合理的訓練過程才可以獲得的。是的,美妙的歌聲是無價之寶,它可以使歌唱者自己感到無限的愉快和光榮,并能感動萬千聽眾心聲。但是,如何才能發(fā)展一個美妙聲音并能保持聲音的珠圓玉潤呢?這的確是一個極難解決的問題。
歌唱方法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有的人在歌唱時難免精神緊張。平日又經常見到這樣或那樣的聲樂理論,它們對歌唱的研究非常具體、細致,甚至對某部分肌肉群的擺放,某音高的位置應在什么點上,應該有什么樣的走向,都有發(fā)絲般的描述,既有理論又有圖解,非常之詳細。但真正做歌唱訓練時,卻很難達到理論上的要求,更無法將肌肉按要求協(xié)調,在歌唱的時候就無法駕馭,更無法做到恰到好處。所以,就會出現渾身上下、由里到外的緊張、僵硬、不自在……要怎樣才能從這種誤區(qū)中走出來呢?筆者認為,首先就是要克服上述不良的心理障礙。冷靜地想一想,只有“特定的狀態(tài),特定的情感,才能發(fā)出特定的聲音”這本來是很淺顯易懂的道理,而歌唱時非要把自己的思想搞得那么復雜,把身體搞得那么緊張,怎么可能發(fā)出美妙的聲音呢?既然無法把聲樂的理論和實際歌唱很好地聯(lián)系起來,那何不尋求一種另外的方法試一試呢?通過練習筆者發(fā)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運動時的狀態(tài)和歌唱時的狀態(tài)是可以融會貫通的,把運動時的一些用力關系和放松狀態(tài)融會到歌唱中,便可以將一些抽象、復雜的理論變得形象易懂。
一、積極自然的歌唱狀態(tài)與運動
做歌唱練習時,首先要有放松的狀態(tài),這個放松并不是讓全身懈怠,松松垮垮,而是指一種自然積極的狀態(tài)。這其實就可以與運動時的狀態(tài)相聯(lián)系。比如跑步,運動員在快速奔跑的時候,他們的肌肉是有力量的、有彈性的,而絕非是僵硬的,他們的整個肢體是在一種自然、積極的狀態(tài)下,巧妙地發(fā)力而加速的。這和歌唱時的狀態(tài)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歌唱的時候,橫膈膜、腰、腹是在發(fā)力的,但它們是在靈活地協(xié)調而決不是僵硬,整個外在的身體狀態(tài)卻是積極自然的,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內緊外松了。
其實歌唱本身就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對生活的一種升華,而不是對生活的扭曲和變異。在平時的歌唱訓練中,我們可以先放松,去找我們平時說話、走路、運動時的感覺,因為我們平日里的一舉一動都是非常放松自然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不管是說話或是運動,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用到橫膈膜,但我們自己卻感覺不到橫膈膜在用力,為什么呢?這是因為這些力量已經與我們日常的活動、肢體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已經形成了習慣。聲樂所要達到的極致也便是如此。歌唱中,只有各部分力量與肢體做到完美的結合,才不會出現唱幾聲嗓子就沙啞,甚至是頭暈目眩。
再舉個例子,開車的人都知道,如果把質量很好、純度很高的柴油用在燃燒汽油的車上,不但不會發(fā)揮出柴油原有的價值和能力,而且還會和汽車之間產生摩擦,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事倍功半。所以,一個良好的歌唱狀態(tài)是非常重要的,其實最理想的歌唱狀態(tài)就像練太極拳時的狀態(tài):“四兩撥千斤,柔中帶剛,借力用力,游刃有余,才能把力量恰到好處地發(fā)揮和運用?!?/p>
二、通暢自如的歌唱呼吸與運動
在學習聲樂中,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呼吸了。許多聲樂大師對呼吸的重要性都有明確的指示。伊麗莎白·舒曼說:“唱歌就是呼吸。”澳洲著名女高音梅爾芭(Melba)說:“要有完美的歌唱,正確的呼吸較美妙的嗓音更重要。呼吸和節(jié)省的藝術,對于歌唱是最重要的?!卑透饋喠_蒂(Pacchiaro)曾經說過:“懂得呼吸和發(fā)音的人,就懂得歌唱?!庇纱丝梢姾粑闹匾浴:粑腻憻捒梢越柚芏喾N體育運動來實現,比如跑步,跑步的時候人的腔體是完全打開的,這個時候只有橫膈膜和腔體在作用,唱歌的時候需要的就是這種狀態(tài),如果每次唱歌之前先做一下體育活動,這樣唱歌的時候就會通暢自如很多。跑步、游泳、仰臥起坐、俯臥撐等這些運動還可以幫助鍛煉肺活量及膈肌、腹肌、腔體等的靈活性,這對呼吸的鍛煉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我們呼吸時,無論身體上任何一部分違反自然都是不對的,所以呼吸是應該在舒服、自然、輕松、愉快的情形中進行。小孩睡覺時,他的腹部一漲一縮,背下部、腰部亦有起落,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發(fā)展的榜樣。說到呼吸,肯定會說到橫膈膜,它是位于胸腔與腹腔之間的一塊肌肉,它將胸腔與腹腔分開。當吸氣的時候它是向下走的,吸氣越多,它便越下降。在發(fā)聲前,腹部肌肉漸漸收縮,既可幫助橫膈膜加強對氣息的壓力,又可幫助支持嘹亮的聲音,在發(fā)音的時候,腹部慢慢收入,橫膈膜慢慢上升,肺部的空氣則安靜得像一條線形,有勁并有規(guī)律地流出。一吸一呼,氣息因自始至終有橫膈膜、肋骨、腰、背以及腹肌的支持而有力,發(fā)出的聲音也就不會浮泛單薄。
上面所說的這些抽象的理論理解起來也不是很難,但是在實際歌唱中要做到,使氣息自如運用就很難了。所以就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理現象來理解,使這些行為簡易化。比如:人們都會打哈欠,并可以從打哈欠中體會到肌體的運動,仔細體會打哈欠的過程,就會發(fā)現,打哈欠的最起始階段實際上是一個很舒展的吸氣過程,這種吸氣不僅腰圍膨脹,而且頭頂、耳朵都漲開了,這時候從頭頂到腰圍整個上身都充滿氣息,所有腔體都張開了,這種吸氣的感覺是非常符合歌唱要求的,在歌唱的過程中若能保持這種張開耳朵的感覺,歌唱將是非常豐滿、暢通的。以前一直以為打哈欠式的歌唱是打出來的那個高潮階段,而事實上這個階段嘴巴張得過大,喉頭太撐,聲音靠后,不利于歌唱。打哈欠只是作為幫助人們更容易體會吸氣的一種手段方法,在唱歌之前有很舒服的、近似打哈欠的吸氣,這樣身體才不會僵硬。就像所有的運動一樣,只有在松弛的狀態(tài)下用力,這個力才會有一個最佳的效果,才會得到應有的發(fā)揮。哲學上說過,沒有絕對的靜止,世間萬物是在不斷運動的,唱歌本身就是一種運動。
再舉個更形象點的例子。歌唱時,氣息的力量不能像木棍一樣頂在胸部,它會像在騎馬時所用的馬鞭,是一條軟鞭子,輕輕揮動,猶如長綢飄舞,當向空中猛然擊打,由于鞭條急速地抽甩,即會發(fā)出“啪啪”的響聲,很有爆發(fā)力,但它仍然是一條馬鞭子。氣息就應該是如此,不管任何時候都應該是舒暢的。唱高音、強音時只是靠加強氣息的彈性,增加氣息的流量和流速來完成的,不能靠身體使勁、用力來達到。所以說,不管是歌唱還是運動都是放松才能協(xié)調,協(xié)調了才能巧妙地發(fā)力,異曲同工。
三、科學合理的歌唱發(fā)聲與運動
發(fā)聲是聲樂的基本問題,也是歌唱的最終目的。發(fā)聲與呼吸在歌唱過程中彼此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因為聲帶本身是不發(fā)聲的,所以聲音不是從喉嚨里發(fā)出來的,而是運用氣息震動聲帶,在聲門處顫動,通過共鳴發(fā)出聲音。聲音可以用來衡量歌唱時身體各個機能的工作情況,如氣息是不是僵硬了,腔體有沒有打開等。
不管什么時候,聲樂強調的永遠都是氣息為聲音而服務,我們發(fā)出一個音,不管它是輕的、強的、低的或高的,都要受體內氣息壓力的控制與支持,否則這個音就會滑口而出,輕浮無勁。氣息與聲音的這種關系,就如同我們日常的休閑運動——放風箏。聲音可以比作風箏,線比作腔體,而氣息的支持就是手中的線軸了,當風箏高高飛起的時候,手中的線軸是要拽緊的,風箏飛得越高,線軸的控制就越有力。這就如同唱歌時唱得音越高,它和橫膈膜的對抗就越深,如果線斷了,沒有了線軸的控制,聲音就會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飄忽不定而無根基了。還可以再舉出很多這種對抗運動的例子,如射箭,要想把箭射得越遠,往后拉弓的力就要越大,拉弓的力與射程的遠近是成正比的。再如小朋友玩的蹦床,蹦得越高,往下踩的力就會越大,蹦床的支撐力也會越大。
當然,要發(fā)出一種美妙悅耳的聲音,技術是至關重要的,但歌唱時的感覺和意會也是不可缺少的。這個感覺包括樂感和情感,意會主要就是對歌唱的悟性了。這就好比一座樓房,它的地基和墻體都很堅固,結構也很合理,但就是沒有任何裝修,讓人看起來就不會感覺有美感。所以說歌唱時的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感情的聲音和沒感情的聲音差別是很大的,應該盡可能地將自己融進角色的感情之中。歌唱演員演唱時,如果非常動情,加上藝術手段、舞臺氣氛,聲音定會非常感人,給聽眾以極大的震撼。不可否認,這種對音樂的感覺有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否則就需要后天的艱苦磨練了。比如:籃球運動員在比賽時的球感是非常重要的,同樣的技術,球感好了,贏球的幾率也就大了。
歌唱本身就是一種運動,運動的狀態(tài)決定著歌唱的狀態(tài),它們的關系是辯證的。本文從歌唱的狀態(tài)、歌唱的呼吸和歌唱的發(fā)聲三方面和運動相聯(lián)系,更形象地幫助理解聲樂的學習。聲樂巧妙就在于它需要整個肢體的運用和配合,其實唱歌本身就是一種運動,是需要動起來、活起來的,只有調動起整個身體的興奮點,使肢體達到完全的協(xié)調,才能推動聲音的圓潤與自然。
參考文獻:
[1]趙梅伯.唱歌的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2]吳天球.讓你的歌聲更美妙[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3]管林.聲樂藝術的民族風格[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