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新
新課程改革已經歷時十四個春秋,回顧和反思這十四年里我們所做的探索和實踐,可以說有喜也有憂。喜的是,經過十四年的努力,無論是教育理念還是教學實踐,無論是形式還是本質,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不同程度的發(fā)生著這樣那樣的可喜的變化。憂的是,在這場歷史性的教育革命面前,作為教育這一社會功能的承載者學校、教師,如何面對這場變革所帶來的撞擊和陣痛。這里,就自己在新課改過程中的一些思考,與大家共同商榷。
一、可喜的變化
(1)學校的辦學模式在變。隨著新的辦學理念的不斷深化,學校也由過去孤立單一的“一言堂”“獨角戲”模式,向更加寬廣的領域延伸,學校辦學模式向網絡化、科學化、功能化邁進。家長學校,把教育的觸角由學生延伸到了家庭、社區(qū),使教育的社會化功能更加直接。新的評價機制,吸納了家長、社會人士的參與,使學校的辦學行為和教師的教育行為更加規(guī)范。信息技術教育率先在教育領域展開,其影響力迅速波及整個社會。
(2)教師的教育理念在變?!皫熣撸詡鞯?、授業(yè)、解惑也”,在今天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再這樣界定教師的作用,似乎就有些生硬了。新課程改革的思想要求教師對于“道”,不僅是“傳”這么簡單,更主要的是要引領學生去“悟”。悟其真方能行其實。而對于“業(yè)”,不僅是“授”這么刻板,更主要的是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科學的“習”的環(huán)境,強調“授人以漁”比“授人以魚”更具有持久性。在這些新觀念的潛移默化中,教師的理念在悄悄轉變。多媒體教學,使知識的呈現方式更加直觀形象?;邮阶鳂I(yè),使師生的交流更加充分。全方位、多層次的評價方式,不僅使學生的信心得以增加,也使學生的發(fā)展空間更加寬廣。這些變化無不說明,在新課改的熏陶下,教師的教育理念已經開始由傳統向現代過度。
(3)教師的教育行為在變。在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是新課程改革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的土壤。離開這一片土壤,再好的教育思想也將是空中樓閣。新課程改革實施以后,我們欣慰的發(fā)現,教師的教學行為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無論老幼,不分學科。在作業(yè)的批閱中,教師的批語更加人性化。無論是人稱的變化,還是內容的書寫,都傾向于鼓勵,贊許,哪怕是一個微小的閃光點。過去的所謂的“壞學生”,品嘗到的不再是急風暴雨式的教訓,而是和風細雨的引導后的慚愧和自律。
(4)學生的學習方式在變。學生學習的方式,不僅決定著學生學習的效率,即量上的積累,同時也決定著學生學習的質量,即質的飛躍。反思傳統的學習方式,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模式:“積累——思考——再積累——再思考”。新課程改革實施后,我們發(fā)現,學生的學習模式有了變化,即“思考——積累——再思考——再積累”。對比這兩種學習模式,我們不難發(fā)現,前一種模式是被動接受知識。而后一種模式則是在主動的探索。而這也正是我們新課改中倡導的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學
二、憂慮與反思
(1)舊思想與新理念的撞擊,難以取舍。新課程理念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思想,很快在教師腦海里扎根,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我們不應忽視,傳統的舊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教師頭腦里,由于習慣的原因,一時半會還不能剔除。這就形成了一對激烈的矛盾,而且也是新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的一大障礙。其直接危害是導致新課程改革停留在表面,不能扎實的落實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公開課”“比武課”“觀摩課”“示范課”中,教師總是竭盡全力來設計,實現新課改各種理念進課堂的目標,可一但到了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就又外甥打燈籠——照舊。致使我們的新課改成了裝點“公開課”的一枝花。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圓,新課程改革作為一場劃時代的教育變革,不應該是為了裝點幾堂好看的“公開課”,所以,解決這一矛盾,應該是當務之急。
(2)舊制度和新機制的并存,互相掣肘。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和完善,與之相適應的新的教育機制也在不斷的健全。但我們也感覺到,一些舊的制度仍占據著主導地位。新機制與舊制度相互沖擊,形成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如對學校、教師的評價中,教育業(yè)績的范疇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局限在單一的學科成績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現象還很嚴重。雖然在其他方面有所涉及,但影響力與教師的付出不相對等,致使學校、教師為了追求成績而顧此失彼。當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新的機制還沒有完全適應教育的需要之前,舊的制度還不能一下子就退出。再者,人們的心理轉變,社會的認同都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出現這樣的矛盾應該是正常的。解決這一矛盾的過程也自然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途徑。
(3)課題研究與成果轉化的不協調,虛實倒置。新課程改革,為課題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時機,也為課題研究提供了一個極為廣闊的天地。但縱觀近幾年來的課題研究,我們不難發(fā)現,研究者往往只重視過程而不重視成果的轉化。課題研究成果難以實現向教育實效的轉化。此外,在課題研究上重理論研究而輕實際問題探索的現象也普遍存在。在教育教學實際中存在的一些細小的瑣碎的問題往往被研究者忽視,而這些問題正是阻礙新課程改革的落實到課堂,落實到學生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