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奧子
【摘 要】托馬斯·哈代是一位杰出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作家,他的小說大都充滿宿命論思想。他把人物的悲劇歸咎于一種神秘莫測的力量,即使努力,也會被摧殘和毀滅。在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中,宿命論的思想尤其突出,主人公苔絲在人生的每個時刻,都有偶然的因素一步步地推進了悲劇的結局。筆者從介紹宿命論的定義、形成的背景及特點和宿命論在小說中的體現(xiàn)著手,對哈代的宿命論思想加以解讀,總結出宿命論不僅僅是表達了命運的不可抗拒性,更是表達了對當時的社會制度的不滿。
【關鍵詞】托馬斯·哈代;苔絲;宿命論;巧合;暗示
一、作者及作品介紹
托馬斯·哈代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最后一位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家和詩人。早中期以小說創(chuàng)作為主,晚期以詩歌為主,他出生于英國南部多塞特郡,哈代一生發(fā)表了近20部長篇小說,1871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計出無奈》誕生,1874年他的成名作《遠離塵囂》誕生。其中最著名的有《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還鄉(xiāng)》和《卡斯特橋市長》,托馬斯哈代的小說大都充滿了對人們不幸的生活的同情。托馬斯·哈代在其作品中感慨道:“在這苦惱的人世里轉(zhuǎn)瞬即逝的一些可疑的榮譽,幾乎是難得長遠的?!薄靶腋2贿^是一場痛苦的戲曲里偶然的插曲。”《德伯家的苔絲》寫了出身貧苦的少女苔絲被本家惡少亞雷·德伯奸污,后在牛奶場當了擠奶工,不久與牧師之子克萊相愛、結婚,新婚夜坦誠地向克萊講了往事,結果遭棄,最后她殺死亞雷,被判絞刑的故事。
二、宿命論及其形成背景
宿命論是指人的命運是由必然因素造成,是可預測、可預知而又不可改變的一種命運觀。宿命論的觀點認為,自然界對人類生活造成的事件本身的影響要大于人類意志和行為所產(chǎn)生的影響。
托馬斯·哈代的宿命論的形成與哈代生活的時代密不可分,英國從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的時期,英國工業(yè)迅速發(fā)展,封建宗法制的社會經(jīng)濟秩序正在逐步被資本主義的工業(yè)化和商業(yè)化替代。資本主義在給英國社會創(chuàng)造了繁榮經(jīng)濟的同時也加深了下層貧苦人民的困境,特別是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后,資本主義的侵入破壞了整個農(nóng)村,使農(nóng)村的宗法社會基礎徹底崩潰。他觀察了農(nóng)業(yè)危機在道塞特郡所造成的悲慘后果,在作品中描寫了資本主義給農(nóng)村帶來的災難,并且對農(nóng)民的悲慘境遇充滿同情。由于哈代所處的社會時代的局限,盡管他想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出路,但是最終沒有成功,他只好把這一切不幸歸咎為命運。
家庭也是哈代宿命論的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1840年6月2日,托馬斯·哈代出生于英國西南部的一個小村莊,毗鄰多塞特郡大荒原。由于小時候身體狀況不佳,主要是在家里接受教育,相信存在超自然力量的祖母和母親對他的影響很大。哈代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母親的觀點,也是我的觀點:一個人高舉著手臂站在我們面前,每當我們朝著可能成功的方向跨出一步,她就把我們拉回來。”在他的作品中,就常常不自覺地表露出命運的影響。他認為,有種不可控制的凌駕于一切之上的力量,無論怎么抗爭,都不可逃避,這就是命運。
哈代在求學過程中,對文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閱讀了大量古希臘和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與此同時,他深受叔本華悲觀主義哲學和達爾文的物競天擇理論的影響。他認為無論人類文明怎樣發(fā)展,都無法擺脫命運的束縛。
三、宿命論的特點及體現(xiàn)
在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中,可以看到小說中充滿了宿命論的觀點。他頻繁的使用偶然和巧合、暗示來表明人是無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的。苔絲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她的命運,無論做什么事,她都很努力。但是,她的努力沒有效果,到最后都是徒然的。
《苔絲》中運用了大量的巧合與偶然,這些巧合就是造成苔絲悲劇的因素。我們可以總結出這些巧合,可以看到苔絲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
首先,苔絲出生于有姐妹七人的家中,父親是鄉(xiāng)下小販,生性懶惰,苔絲的父親在一次傍晚回家的路上偶遇一個人,得知自己是有過悠久歷史和顯著功績的德伯氏的后裔后心花怒放,決定去喝酒慶祝,結果喝的爛醉。由此,作為長女,她不得不分擔家里的重任,一天,當苔絲與弟弟用她家的那匹老馬去送貨的時候,老馬在途中被郵車撞死,這個結果直接導致苔絲不得不接受她父母的建議,去那個所謂的親戚家找活干。老馬被撞死似是一個巧合,但是卻暗示了一個必然的結果,那就是苔絲不得不去做她不愿意做的事情。
其次,當好色的亞雷·德伯知道苔絲要在他母親的雞場工作時,竭盡所能的去接近她,一天晚上,苔絲結伴去散心,卻被莫名地卷入一場爭論中,恰巧被亞雷看到并把她從尷尬面里給拉出來,讓苔絲跟他一起回家,苔絲感到很累就答應了。由于勞累過度,苔絲沒有注意到亞雷偏離了回家的路線,在寂靜切暗黑的樹林里,亞雷誘奸了苔絲,從此,苔絲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再次,苔絲父親的去世,三代人典房的契約到期,致使苔絲及母親和6個兄弟姐妹沒有了容身之所,在這個重重艱難的時候,百般無奈的苔絲在亞雷的花言巧語、威逼利誘下,重新回到了造成他悲劇的亞雷的身邊,由此,可看出苔絲的命運自始至終都是被安排好了的,苔絲無法改變。
最后,安吉爾醒悟后去找苔絲,可是太晚了,苔絲已經(jīng)和亞雷同居。當苔絲看到安吉爾,才知道自己被亞雷騙了,安吉爾還活著,但安吉爾卻因亞雷的欺騙而離開了,苔絲內(nèi)心仍然深愛著安吉爾,為了能和安吉爾在一起,絕望而憤怒的苔絲殺死了亞雷,匆匆追趕即將離開的安吉爾。苔絲沒能逃脫追捕,最后被處以死刑。
同時,在《德伯家的苔絲》中,作者也運用了暗示的表現(xiàn)手法,體現(xiàn)出了宿命論的色彩,說明苔絲的悲劇性命運是無法避免的。苔絲遭到亞雷誘奸,哈代認為是苔絲的祖先曾經(jīng)欺辱農(nóng)民女兒受到的報應。之后,當苔絲到奶牛場工作,卻遇見兵愛上了安杰爾。苔絲不愿欺騙安杰爾,在結婚前夜用寫信的方式向他坦白,命運的捉弄,安杰爾并未在婚前了解他的坦誠。這從表面看,苔絲即將獲得幸福,卻是暗示悲劇進一步加深。這點充分體現(xiàn)了哈代的宿命論思想。
但是,哈代的宿命論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德伯家的苔絲》中,苔絲的悲劇貫穿了哈代的宿命論思想,他強調(diào)了人無能為力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命運是不可預料和不可控制的。苔絲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她所期望的總是與命運為她安排好的背道而馳。從深層次看,苔絲的悲劇是哈代的時代局限性所致,盡管作者同情苔絲的境遇,也看到了資本主義制度給貧苦人民帶來的悲劇,但由于找不到有效的解決辦法,以及他思想中遺留下來的封建宗法思想,這一切使哈代認為這都是上天宿命的安排,是一種無法避免的必然結果。
四、結語
總的來說,哈代的宿命論思想不僅僅是表達命運不可改變,更是表達了對當時的社會的一種不滿,苔絲是個具有宿命論色彩的悲劇性人物,如果沒有資本住制度的畸形發(fā)展,苔絲的家境也不會如此的貧窮落后,苔絲更不會苦于在沒有出路的情況下和亞雷在一起,如果沒有虛偽的社會習俗偏見,安吉爾不會在他的兄弟說三道四后拋棄她,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和社會道德導致了苔絲的悲劇,哈代通過宿命論反映社會底層人民的痛苦,批判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對人的摧殘。
參考文獻:
[1]岳莉亞.論哈代作品中的宿命論觀點[J].齊齊哈爾高等師范??茖W校學報,2014(5)
[2]德尼茲·加西爾.歐洲文學史[M].馬慧譯.??冢耗虾3霭嫔?,2003
[3]李梅菊.從《德伯家的苔絲》看哈代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宿命論思想[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