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貴
(033200山西省臨縣新建街94號物資局宿舍南樓二單元301室)
“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動的具體形態(tài)或姿態(tài)。文學藝術中,“形象”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概念,在中國文學理論史上,對形象的論述比較典型的是西晉的陸機和南北朝時的劉勰,陸機《文賦》有言:“期窮形而盡相”,意思就是:“(文學語言)追求細致地描繪事物的形狀,使其相貌畢現(xiàn)?!眲③脑凇段男牡颀垺?神思》中說:“神用象通,情變所孕,物于貌求,心以理就?!币馑季褪牵骸熬窨课锵髞碡炌?,是情思變化所孕育的,物象用它的形貌來打動作家,作家心里產生情理來作為反應?!薄靶蜗蟆弊鳛橐粋€有確定內容的美學術語始于黑格爾的《美學》:“藝術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實呈現(xiàn)于意識”;“詩的觀念功能可以稱為制造形象的功能”。別林斯基曾說過:“詩的本質就在于給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動的、感性的、美麗的形象?!蔽膶W的形象化,就是作家運用特定的藝術手法,讓筆下的事物“具體可感”的過程。
清代的對聯(lián)作者,十分清楚形象化在對聯(lián)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也十分注重發(fā)揮形象的藝術功能,因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許多對聯(lián)以形象取勝,這里,筆者試著分類探求:
六覺是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知覺(下意識),它是人類通過各種感覺器官,充分吸收外界事物的各種信息,從而形成認知的主要方式。通過六覺感知呈現(xiàn)事物的形象,是清代對聯(lián)形象化手法的特征之一,且看康熙皇帝題杭州西湖孤山聯(lián):
蒼靄望中收,四面湖光依幾席;
熏風行處遍,六橋花柳間桑麻。
這副聯(lián)無疑是一副寫景聯(lián)的佳作,全聯(lián)將西湖孤山的形象描寫得惟妙惟肖,就是得益于作者調動了視覺和觸覺器官,給讀者描繪了真實可感的一幅畫圖,聯(lián)中的“蒼靄”是指青色的云霧,它與后面的湖光、幾席、花柳、桑麻等景物,都是通過人的“視覺”而感知的,而“熏風”,指的是和暖的風,它是通過人的觸覺而感知到的,聯(lián)語通過視覺和觸覺,為我們呈現(xiàn)的畫面,有靜有動,有遠景有近景,而這些景物,營造的氛圍則是自然風物怡情養(yǎng)性,農家作物賞心悅目,人在其中,充分享受這清新與溫馨,流連忘返。
再看倪國璉題北京古藤書屋聯(lián):
一庭芳草圍新綠;
十畝藤花落古香。
一般的書屋聯(lián),離不開寫人和事,而這副聯(lián)心裁別出,簡短的語言著重繪景,用簡筆為書屋勾勒形象。作者選取的意象是一草一花,運用的手法就是六覺法,草之“新綠”是通過視覺感知到的,花之古香,則是通過味覺感知到的,作者通過兩種感覺,營造了清新古雅的書院氣息,其間人文的厚重與書香的濃郁當然就無需多言了,一切依靠讀者自由品味、回味。
汪士慎一生冷僻高傲,不尚浮華,他嗜茶如命、嗜書如命,被人稱為“汪茶仙”,他給自己的書室,取名為“清茗齋”,題了這樣一副聯(lián):
茶香入座午陰靜;
花氣侵簾春晝長。
這副聯(lián),盡管只有十四個字,但是給我們傳遞了三種感覺信息,香是通過味覺感知到的,靜是通過聽覺感知到的,長是通過知覺感知到的,通過這三種感覺信息,我們感知到的是作者的書室環(huán)境,有花有草有樹有茶,雖然作者在這里并沒有抒懷詠志,但是作者的高雅情趣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作者沒有寫一種“具體”的事物,但是他的書室的形象卻是十分生動的。這無疑也是得益于六覺法的運用。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能把抽象的事物和道理形象地表達出來,強化印象,增強感染力。
我們先看姚文田的一副自題聯(lián):
過如春草芟難盡;
學似秋云積不多。
這是一副自題聯(lián),也是一副感悟聯(lián),這類聯(lián),一般人喜歡用一些空話或套豪言壯語來創(chuàng)作,雖然也有佳制,但很難出新,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副聯(lián)中的“過”,是過失、缺點的意思,“學”是學識、知識的意思,這兩種東西很抽象,誰也不能說出他們的具體形象,作者在聯(lián)中,用了兩個比喻,一是把人的過失或缺點,比喻為春天的草,你把它割掉,只要春風一吹,還會長出來;另一個是,把人的學識比喻為秋天的云,看似聚集到一起了,只要秋風一吹,就杳無蹤影。記得我第一次讀到這副聯(lián),首先想到的一個詞就是“形象”,作者運用高超的比喻手法,獨特地將人的過失和學識這兩種很難說出具體特征的事物,活靈活現(xiàn)地呈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拋開這副聯(lián)的思想意義不說,單憑這兩個比喻,這副聯(lián)足以列入名聯(lián)的行列,令人嘆為觀止。
以“詩、書、畫”三絕聞名于世的鄭板橋,是當之無愧的對聯(lián)名家,他的許多對聯(lián)就是因為善于運用比喻法而成為形象化的經典作品,請看他的以下幾副作品:
月來滿地水;
云起一天山。
——題揚州月觀亭
寫亭臺樓閣的景物,聚焦月和云本不為奇,但是作者這副僅有十個字的對聯(lián),并沒有給人以老套的感覺,就在于作者運用了比喻法,將月光比喻為清澈的水,把云彩比喻為姿態(tài)各異的山,整副聯(lián)的形象感十分突出,給人的印象也十分有意蘊。
前身應是明月;
幾生修到梅花。
——自題
眾所周知,鄭板橋一生清廉,具有高風傲骨,作者在這副簡短的自題聯(lián)中,同樣以比喻強化了形象化的效果,明月和梅花比喻自己,對他來說,再恰當不過了。當然,用我們現(xiàn)在的聯(lián)律來審視這副對聯(lián),格律上存在一些問題,但這不是本文討論的問題。
刪繁就簡三秋樹;
領異標新二月花。
——與韓鎬論文
這副聯(lián)我們耳熟能詳,其內容是討論文學創(chuàng)作的觀點,這無疑是一個很抽象的問題。如何用簡潔的語言表達,讓別人接受并記住,并不是一件簡單事,或許寫一篇論文也并未能如愿,但是作者同樣用了兩個比喻,就把十分深奧的問題,闡釋的淺顯易懂。正因如此,這副聯(lián)流傳很廣。就憑以上三副比喻聯(lián),我們完全可以說鄭板橋是比喻高手。
動詞是表示動作的詞語,它的最大功能就是使語言富有動感,生動起來。只有生動的語言才是形象的語言,正如福樓拜所說的:“你所要說的事物,都只有一個詞來表達,只有一個動詞來表示它的行動,只有一個形容詞來形容它。因此就應該去尋找,直到發(fā)現(xiàn)這個詞。這個動詞和這個形容詞,而決不應滿足于“差不多”?!鼻宕鷮β?lián)中,許多聯(lián)作就是因為善于運用動詞而強化了形象化的效果。如,陶澍題上海得月樓聯(lián):
樓高但任云飛過;
池小能將月送來。
這副聯(lián)用辯證思維的方式,闡述了一種哲理,高有高的不足,小有小的優(yōu)勢,這固然是這副聯(lián)的高妙之處,但是這副聯(lián)能給人以深刻印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運用了幾個動詞:任、飛、過、將、送、來。正是這些動詞,使得這副聯(lián)很活潑,流動感很強,強化了語言的形象性。
再比如顧復初題成都崇麗閣聯(lián):
引袖拂寒星,古意蒼茫,看四壁云山,青來劍外;
停琴佇涼月,予懷浩渺,送一篙春水,綠到江南。
觸景生情,文字優(yōu)美是這副聯(lián)的最大特點,大量的動詞是這副聯(lián)的正能量,作者用引、 拂、 看、 來、 停、 佇、 送、 到,八個動詞,把景物之中的人物的一系列動作準確地描繪了出來,因而給人留下的印象很難讓時間堙沒。
我們再看俞樾題杭州敷文書院的一副聯(lián):
倚檻俯江流,一線濤來文境活;
迎門飲湖淥,萬松深處講堂開。
任何文章都以境界為上,境界是一種氛圍,也是一種感覺,境界的營造有多種方式,俞樾的這副聯(lián)很有境界,這種境界無疑也是通過幾個動詞營造出來的,這幾個動詞一方面為我們勾勒出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另一方面為我們營造了書院濃厚的讀書氛圍,讀來令人深受感染。
摹形,就是描摹形態(tài),以達到形象、生動、傳神的目的,許多對聯(lián)描寫景物,離不開形象描寫,描摹形狀是一種常用的手法。請看袁枚為蘇州個園題寫的一副聯(lián):
月映竹成千個字;
霜高梅孕一身花。
這副聯(lián)寫了兩種植物:竹子和梅花。作者的高超就在于使用了摹形法,月亮照在竹子上面,竹葉的影子映在地上,書寫成一個又一個“個”字,清霜落在梅花樹上,梅花樹的全身都是“花”,“個”字和“花”形,就是作者描摹的形狀。毋庸置疑,這副聯(lián)無論誰看了,都會覺得妙不可言,難以忘記。
彎腰桃樹倒開花,蜜蜂仰采;
瘦腳蓮蓬歪結子,白鷺斜睨。
——清· 張之洞
這是清代對聯(lián)家張之洞的一副摹形聯(lián),作者好似一位畫家,為我們展示了一幅生動活潑的圖畫,彎腰的桃樹,倒著的花,仰頭的蜜蜂,瘦弱的蓮蓬,歪斜的果實,斜視的白鷺,無不讓人忍俊不禁,使本不入眼的彎腰桃樹和歪腳蓮蓬趣味頓增,同時也使蜜蜂和白鷺顯示出幾許頑皮性格。
我們再看汪炳璈題貴陽涵碧亭聯(lián):
水從碧玉環(huán)中出;人在清蓮瓣里行。
涵碧亭位于貴陽甲秀樓下的玉橋上面,這副聯(lián)無疑是一副寫景聯(lián),也運用了比喻修辭,這里的比喻目的是為了描摹景物的形狀——清澈的河水從橋孔里流出來,就像是從一個“碧玉環(huán)”中涌出來一樣;游人乘坐小舟,往來穿梭,悠然自得,就好像在一朵巨大的蓮花瓣里,多么美妙的境界??!全聯(lián)如果說神韻豐滿,就是因為比喻性的摹形手法。
文學藝術是形象化的藝術,文學思維是形象化的思維,對聯(lián)盡管是一種實用性文體,但是不能否認他的文學性,只有用文學的眼光審視對聯(lián),用文學的理念指導對聯(lián)的創(chuàng)作和欣賞,才能使文學富有韻味,而形象化不失為一種主要的創(chuàng)作方式,這一點,上述諸多清代對聯(lián)已經提供了鮮活的例子,但愿我們能從中受到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