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茵
(百色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廣西 百色 533800)
人稱代詞是語言詞匯系統(tǒng)中基本詞匯的核心詞,在日常交際中使用很頻繁。雖然人稱代詞是詞匯中的小類,數(shù)量也有限,但卻十分常用,又是口語常用詞,語言特色十分鮮明,而且人稱代詞屬于穩(wěn)固的基本詞匯,容易保留前代語言的語音和底層意義。
對于西雙版納傣語人稱代詞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童瑋和刀孝宗所寫的《西雙版納傣語的人稱代詞概述》一文,以及羅美珍所寫的《傣語稱謂法》一文中關(guān)于人稱代詞的部分。除此之外很少有專門研究西雙版納傣語人稱代詞的文章或著作,有也只是簡單的描寫。
傣語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西雙版納傣語是傣語四大方言之一,其使用人數(shù)較多,是傣語中的一個重要方言。在西雙版納傣語中,其人稱代詞數(shù)量多且復雜。除了從第一、二、三人稱的普通角度進行分類外,還可以從傣族在特有的封建制度影響下形成的等級關(guān)系和傣族人民之間親疏關(guān)系這方面來分,可以分出崇敬稱、尊稱、通稱、鄙稱和親密稱。另外由于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則從佛教的角度又衍生出僧侶專用的人稱代詞體系。以及在各民族交往的潮流促進下,傣族與漢族的來往愈加密切,使得傣語受到漢語的影響從而發(fā)生語言變化。
本文在語義和語用方面將西雙版納傣族人稱代詞進行分類,分析其內(nèi)涵的傣族本民族的封建等級制度文化、佛教文化以及與傣漢民族之間往來的歷史文化。
由于社會歷史的原因,西雙版納傣語的人稱代詞具有一定的特點。在新中國成立前,傣族地區(qū)就已經(jīng)進入封建農(nóng)奴制社會,傣族人民長期生活在等級分明的社會中,深受封建禮教的影響,傣族人民無論在正式的交際還是在親昵的交談中,都選用不同的稱謂詞以表示彼此地位和輩分的高低,關(guān)系的親疏和年齡的大小,這也使得傣語的人稱代詞相對于漢語等語言來說顯得十分復雜。
從語義上就可以明顯地將西雙版納傣語的人稱代詞中體現(xiàn)傣族等級制度和親疏關(guān)系這方面文化的劃分成一類。其中根據(jù)其與等級制度的對應和按情感親疏可以分為崇敬稱——自負稱、尊稱——謙稱、通稱、鄙稱和親密稱這五個級別。
崇敬稱是用于百姓和官員稱呼最高領(lǐng)主召片領(lǐng)的;自負稱是用于上對下的自稱,如召片領(lǐng)、貴族以及官員對百姓,上級官員對下級官員,長輩對晚輩的。
尊稱是用于下對上的稱呼,如農(nóng)奴稱呼貴族和官員,下級官員稱呼上級官員,晚輩稱呼長輩的;謙稱則與尊稱相反是用于下對上的自稱。
通稱是用于同等地位人的自稱。有時上級或長輩為表示對下級或晚輩客氣、親近也使用通稱。
鄙稱是用于上對下的稱呼,如召片領(lǐng)、貴族和官員對農(nóng)奴;上級官員對下級官員;長輩對晚輩;年長的對年小的。
親密稱是用于夫妻之間和同齡好友之間的稱呼。
?
3.通x x ??稱uu 11 t s a他u n 16們 你 他,們他們,你 通h稱a((u排包2t u咱除含1 們我式 式們 ,))我,我4.鄙稱m??2 你 鄙 稱x?i3 我,鄙人m?n2 他tu1 x?i3我們親疏關(guān)系5.親xi?密2 s稱u1 你xi?們2 你 親ha密2 h稱?u2h我a2 們我
從語義方面分析,西雙版納傣語人稱代詞的語素??u3、xa3、x?i3、tun1、tan6的背后都帶有傣族社會內(nèi)涵。
??u3是封建時代達官貴人的統(tǒng)稱,漢字譯名為“召”,意思是“主,主人;官,頭人”,是掌握大小權(quán)勢的階級。當時平民的土地都歸最大的封建領(lǐng)主??u3phεn5din1(漢字譯名為“召片領(lǐng)”,意思是“大地之主”)所有。??u3則代表著階級中的最高層,在人稱代詞中,凡含有??u3這一語素的都歸于表示尊敬的稱呼。如:崇敬稱中的tun1??u3(您),尊稱中的to1??u3(您)、su1??u3(您,您們)、x?u1??u3(他,他們)等詞。
xa3原為“奴隸,奴仆”之意。后來傣族進入封建社會,封建領(lǐng)主通過農(nóng)村公社分給的份地,而農(nóng)奴則向封建領(lǐng)主交納各種款費并服勞役,這一詞就專指為“農(nóng)奴”的地位低的人。謙稱代詞to1xa3(我)、phu3xa3(我,我們)、tu1xa3(我們)是奴仆對主人的自我謙稱,表達了當時農(nóng)奴對主人的尊重和恭敬。現(xiàn)在,關(guān)系平等的雙方仍以這種帶有尊重色彩的詞來指稱對方來以示尊重。
x?i3是xa3的變音,也為“奴隸”的意思,但指的是最低等的奴隸。最初是指古代的戰(zhàn)俘,地位最為低下。兩個詞雖都為“奴隸”之意,但讀音的不同是為了區(qū)分出本族的奴隸和他族的奴隸。本族的奴隸多為在家中服侍的家奴,而他族的奴隸大多是從戰(zhàn)爭中俘獲的,專門從事繁重的農(nóng)業(yè)體力勞動。所以,以x?i3自稱的人是以最低的地位的姿態(tài)來說話的,用來表示下對上或晚輩對長輩的自我鄙稱。與xa3相比,x?i3是更為謙恭的自稱。
tun1是一個量詞,意思是“位,尊”,例如兩尊佛,一尊菩薩。tun1放在??u3和tan6前面表示“至尊的,至高無上的(您或他)”,構(gòu)成崇敬稱代詞“tun1??u3(您)”和“tun1tan6(他)”。這一類的崇敬稱代詞在過去只能用于尊稱佛祖釋迦牟尼和召片領(lǐng)這兩者在佛界和傣族人界的地位最高者。后來當使用尊稱都尚感到不足以表達尊敬的程度或是崇敬仰慕之意時也使用這類的崇敬稱。例如:用于尊稱崇敬的神,tun1tip8(神仙),tun1bun1(圣人);用于稱呼尊敬的人,tun1??u3(閣下),tun1xu2kau4(導師),tun1tsu2si4(主席),等等。
tan6為第二、三人稱同形的尊稱類代詞,既表示“他”,也表示“您”,這是由于tan6原為“施主”之意,若從認知的角度來看,除我之外的人都是施主,即“你”和“他”。從詞源的角度分析,在與西雙版納傣語同一語支的壯語、布依語及德宏傣語都沒有同源詞,但在與傣語同屬壯侗語族的泰語有著意義與用法相同的表示尊敬的“tha:n6”一詞。tha:n6是“先生,閣下”的意思。由于泰國人的等級觀念比較重,所以在稱呼上也比較講究。對有職務的人,以職務相稱,一般情況下在職務前加上khun4(先生、女士),以表示禮貌。但對地位和身份高的人或長者,則在其職務前加上tha:n6以表示尊重,有時為了簡單起見,只稱tha:n6而省去職務。另外,tha:n6在泰語里還作第二人稱代詞“您”(雅語)和第三人稱代詞“他、她”(雅語)。通過兩者的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了傣語tan6和泰語tha:n6之間第二、三人稱同形的相同點,也突顯了傣語和泰語兩者受等級觀念的影響而在使用人稱代詞時都有強烈的尊卑概念。兩者或許在來源上有著不一般的關(guān)系,通過其在語用上的分析或許可以挖掘更深層次的歷史文化,但由于筆者能力有限則本文不做深入探討。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詞匯反映著社會發(fā)展和語言發(fā)展的狀況。詞的意義反映一定的客觀事物及其性質(zhì)特征、相互關(guān)系等,是人們在生產(chǎn)實踐、社會實踐中逐漸積累起來的、對客觀現(xiàn)象的概括的反映。
作為語言的一分子,詞語的深層含義、歷史含義都反映了語言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傣語人稱代詞崇敬稱、尊稱、通稱、鄙稱、親密稱的等級分類可以透露出傣族社會的等級制度,傣族人民思想上深受等級禮教觀念的影響,以及反映出傣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會根據(jù)地位輩分的高低,關(guān)系的親疏和年齡大小來使用人稱代詞,如果使用錯了,則被視為唐突無禮。
在人類社會里,宗教是一種歷史悠久、影響深廣的精神文化。宗教是靠著對語言的崇拜和利用得以形成和發(fā)展的。任何一種宗教的傳播和發(fā)展都離不開語言文字。
佛教在傣族地區(qū)的傳播和發(fā)展也一樣。在傣族,幾乎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也不例外,而且西雙版納與泰國清邁、緬甸景棟、老撾瑯勃拉邦齊名,被稱為南傳佛教的四大中心之一。據(jù)西雙版納傣學會專家考證,南傳佛教大約從公元5 世紀前后傳入西雙版納傣族地區(qū),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逐漸成為西雙版納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
小乘佛教提倡出家修行,西雙版納的傣族男子從兒童時代起都要到佛寺中當和尚,接受傳統(tǒng)的佛寺教育,到成年后一般還俗為民,成家立業(yè),少數(shù)人留在佛寺中繼續(xù)修行,待晉升到一定僧階后,就成為終身僧侶,不再還俗了。
在西雙版納,常根據(jù)一個人在佛寺中做和尚時所達到的僧階,在其俗名前加一定的標志表示其宗教地位,這些宗教稱號在傣族地區(qū)實際上代表著傣族人社會地位的高低,獲得較高等級的信徒,被認為是有學識,有教養(yǎng),受到全社會的尊敬。如果一個傣族男子沒有到佛寺當過和尚,接受過佛寺教育,則被認為是很丟臉的事,當事人乃至全家都會被人看不起。
當佛教深入各階層,全傣族人民都以此為心中的信仰時,人們交流所使用的語言當然會吸收佛教的觀念,借用佛教詞語或創(chuàng)制佛教詞語。俗話說,文字跟著宗教走,傣文的創(chuàng)制就是因佛教的傳入而出現(xiàn)的。因受南傳佛教的影響,傣語中也有大量的巴利語借詞。所以,從傣語人稱代詞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傣族地區(qū)的僧人和俗人在使用人稱代詞時帶有濃厚的佛教色彩。
人稱代詞在佛教界的使用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僧侶之間的使用,另一種是在僧俗之間的使用,兩者的區(qū)別如下:
1.佛齡相同的和尚之間,自稱用謙稱xa3,稱呼他人用尊稱??u3。
2.佛齡較高或佛階較高者稱較低者用“該和尚的僧階+法名”,如僧階是tu?8(督),法名叫“?εn1ta?8vu?2”的和尚,比他早出家的和尚就可稱呼他tu?8?εn1ta?8vu?2,自稱是用謙稱xa3。
3.佛齡較低者稱較高者用“該和尚的僧階+pi6(年長的,師兄)”,如:tu?8pi6(師兄),pha?8pi6(佛兄)自稱時用鄙稱x?i3。
4.大和尚稱剛出家的小和尚則用“pha?8(pha?8是一級和尚)+法名”。自稱用自負稱ku1或kau1,客氣一些時,用通稱hau2。
1.僧侶對俗家自稱時一律用通稱hau2,稱俗家時用“kε5(老者)+親屬稱謂”,例如:kε5p?6(俗父)、kε5mε6(俗母)、kε5pi6(俗兄)、kε5n??4(俗弟)。對年齡相仿或較小的女性,認識的其名,不認識的稱為kε5(老者)。
2.俗家對僧家則不適用人稱代詞,知道其僧階職位的就用其僧階職位。不知道時,對二十歲以上的和尚稱sin1thim2(佛爺),二十歲以下的稱pha?8(和尚)或sam1ma4nen2(法師),客氣一些可以在前面加??u3,自稱一般用鄙稱x?i3以表謙恭。
以上僧侶之間和僧俗之間人稱代詞使用的不同情況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已經(jīng)深入傣族人民的心中,不僅僧人之間嚴格遵守僧人之間人稱代詞的使用原則,而且在普通的俗人之間也虔誠的使用僧俗之間規(guī)定使用的人稱代詞,這足以表現(xiàn)出傣族人民對佛的尊敬。
在僧侶之間,稱呼對方不用第二人稱代詞直接稱呼,而是按一定規(guī)則用稱謂詞,如上文提到的,佛齡較高或佛階較高者稱較低者用“該和尚的僧階+法名”;佛齡較低者稱較高者用“該和尚的僧階+pi6(年長的,師兄)”;大和尚稱剛出家的小和尚則用“pha?8(pha?8是一級和尚)+法名”。而自稱時,則一般用謙稱或鄙稱,以表示對對方的尊敬或自己的高修養(yǎng)。但是大和尚對剛出家的小和尚自稱時則用的是自負稱,這是為了突顯大和尚的輩分高,讓小和尚尊重自己。
僧侶之間稱呼對方時遵守使用“僧階+法名”的規(guī)則,這一現(xiàn)象又從另一方面表現(xiàn)出佛教傳入到傣族地區(qū),受到傣族強烈的等級意識的影響而出現(xiàn)的佛教內(nèi)部的等級變化。例如:pha?8(帕)是一級和尚的僧階,tu?8(督)是二級和尚的僧階。稱呼農(nóng)奴出身的和尚只是簡單地叫“僧階十法名”,而稱呼貴族出身的和尚則不同,若此和尚原是貴族中的vu?2(翁)級,則其和尚名是“僧價十法名+vu?2”,即在最后必加一個vu?2以示其貴族身份;如和尚原是貴族中的m?n6(孟)級,其和尚名概稱??u3sa?1ma4li?2(召?,攷X)。
雖然佛教宣揚的是“普度眾生,人人平等”,但是在封建等級制森嚴的傣族社會里,宗教也打上了等級的烙印。佛寺的組織系統(tǒng)與封建統(tǒng)治機構(gòu)的組織密切配合,僧侶內(nèi)部也出現(xiàn)了嚴格的等級劃分,共分七級,由低到高依次為pha?8(帕)、tu?8(督)、hu2ba1(祜 巴)、sa?8mi1(薩 迷)、sa:?1xa?5la?3?a2(桑卡拉扎)、so?1li1(松利)、pha?8??u2(帕召祜)。最高的僧侶只能由召片領(lǐng)的親族充任,召片領(lǐng)本人被稱作“至尊佛祖”,而農(nóng)奴最高只能升到三級僧侶,領(lǐng)主的家奴則只能升到第一級的第二等。這明顯地看出了封建等級制度對佛教影響之深。
語言與文化密切相關(guān),任何一種民族的語言都充分體現(xiàn)了該民族的文化,反之,任何一種文化都會在語言中留下痕跡。通過語言的研究,可以追溯一個民族的文化和歷史。
本文就從語義和語用的角度分析西雙版納傣語的人稱代詞,揭示傣族的等級制度文化和佛教文化。從而進一步探討傣族本民族獨特的社會制度、佛教文化對歷代傣族人民的深遠影響。
[1]刀承華,蔡榮男.傣族文化史[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2]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羅美珍.傣語稱謂法[J].民族語文,1998(11).
[4]童瑋,刀孝宗.西雙版納傣語的人稱代詞概述[C]//少數(shù)民族語文論文集(第一集),中華書局,1958.
[5]王渝光,單春櫻.漢傣語言文化論[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6]喻翠容,羅美珍.傣仂漢詞典[M].民族出版社,2003.
[7]張公瑾.傣族文化研究[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8]張公謹,丁石慶.文化語言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9]張公瑾,王鋒.傣族宗教與文化[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